爱森斯坦
爱森斯坦是早期世界默片时代电影的四巨头之一,俄国电影之父,也是世界电影艺术的先驱。爱森斯坦以自己气势雄浑的作品在世界史上写下了瑰丽的篇章,而对后世影响更深远的是,他把格里菲斯首先提出的蒙太奇手法发展并形成了理论,格里菲斯只是把蒙太奇当作叙事手段,而爱森斯坦则通过蒙太奇创造出一种意境、传达出一种感情,注意揭示画面的内在含义,把蒙太奇当成了电影艺术特有的美学原则。他的蒙太奇理论至今仍指导着各国电影艺术家的创作实践,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位电影理论家。
谢尔盖·米哈依洛维奇·爱森斯坦
(SergeiMikhailovichEisenstein,-)
谢尔盖·米哈依洛维奇·爱森斯坦年1月23日出生于拉脱维亚的首都里加。他的父亲是个已同化的德裔犹太人,也是一位知名的建筑师和土木工程师,他的母亲来自一个富裕的商贾家庭。
爱森斯坦的童年在都市里度过,他曾到巴黎旅行(在那里看了生平第一部电影),并学法文、德文和英文。他从小便热爱阅读,喜欢画漫画,并且对剧场有极深切的兴趣。
年,爱森斯坦中学毕业后,即进入圣彼得堡的土木工程学院就读,接下来两年,他在该校就读时,便与母亲同住。年的革命打断了他的学业。二月时,爱森斯坦被征召到前线服役,等到布尔什维克在十月停火,爱森斯坦才回到工程学院。年,内战已炽,爱森斯坦加入红军,在工程部队担任技师,他的父亲则加入白军。在军队里,爱森斯坦仍继续绘图、画漫画,并为跑遍全国的宣传火车装饰车身,还在各停驻城市参与当地的舞台剧制作,自然而然地,他便奉命在前线组织并制作舞台剧。年秋天,爱森斯坦被遣散,回到莫斯科。他开始在大众学院研习日文,进入普罗特克特中央工人剧场工作后,他便离开大众学院。在普罗特克特剧场,他指导布景设计,并在导演研习班授课。
年的《罢工》是爱森斯坦的第一部故事片,片中避免了说教和个人性格的塑造,并在片中运用了“杂耍蒙太奇”的手法,引导观众跟着影片的思路。一些本无关联的场景被出其不意地连接在一起,且彼此增色。在影片结尾部分,爱森斯坦把对工厂血腥屠杀的行为和一系列屠宰牲畜的镜头剪辑在一起,再现了沙皇的血腥政治!
《战舰波将金号》海报
《战舰波将金号》剧照
第二年《战舰波将金号》诞生了!这部默片经典作品是电影史上划时代的巨献,最能表现爱森斯坦的蒙太奇艺术精义。内容描述在年发生于波将金号战舰上的一次哗变,该舰原是帝俄海军的骄傲,但一连数月伙食太差,肉都长满了蛆,水兵因抱怨伙食而遭军官击毙,由此引发叛变。军舰开到奥德萨石阶接受人民的食物补给,但步兵赶到镇压,发生了阶梯上的大屠杀。这段高潮是影史上最著名的场面之一,镜头剪接精准,母亲眼看婴儿车滚下石阶的一段尤为代表。后来的《铁面无私》的火车站枪战场面就是模仿本段而来。
《战舰波将金号》剧照
年完成的《战舰波将金号》是爱森斯坦的第二部作品,拍摄之初,原本是为了再现并宣扬年苏维埃工人革命的始末及理念,但爱森斯坦却将影片浓缩为波将金战舰的反叛及与沙皇军队的对抗上,奠基于五幕剧的古典戏剧结构之上,成就了这部蒙太奇美学的经典之作。影片共分五段:第一段“人与蛆”以战舰上水手工人被迫食用腐肉的不公平待遇埋下反动的伏笔;第二段“但泽港的戏剧”船长处决反对者,引发船员的叛乱,占领船舰;第三段“死者的控诉”趋向暂时的沉静,在哀悼战斗伤亡者的挽歌中,迎向下一段的激烈对抗;第四段“奥德萨阶梯”是影史最经典的片段,波将金战舰上的水手和奥德萨港的百姓结合为庶民的力量,却在阶梯上遭沙皇军队突然的镇压,四处逃窜的民众死伤遍地,其中,婴儿车滑落阶梯的危险画面也成为后人仿效致敬的经典镜头;第五段“与舰队相会”历经暴力和混乱之后,影片在压抑和紧张的气氛中迈向最后的决战与胜利。
《十月》海报
年的《十月》是向十月革命十周年的献礼之作,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政治任务。此片主要讲述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故事,本身政治味道颇浓,但是在爱森斯坦的拍摄下,却成为一部趣味盎然的电影。片中却有很多优美的镜头,如冬宫的占领、沙皇酒窖的破坏、吊桥的插曲、克伦斯基的逃走等等。此片是爱森斯坦继《战舰波将金号》后的另一部代表作。由于政治原因,此片在当年受重视程度不及前者,但是在拍摄及表达手法上,此片的表现比前者更胜一筹,意念亦比前者前卫和激进,对后世的电影影响深远(例如奥利弗·斯通的《天生杀人狂》便大受此片影响)。此片是爱森斯坦的巅峰之作,完完全全把他提倡的蒙太奇概念发挥得水银泻地。
但这些欠缺并没有妨碍影片《新与旧》成为无声电影艺术末期的伟大成功作品之一(因为《战舰波将金号》所具有的那种完美性,在一般杰出的作品中是极少见的)。片中为了分房而被隔成两间的木屋、农民徒劳无益的求雨行列、拖拉机打破了个人的地界、农民看到乳脂分离器而感到惊奇的段落,以及讽刺富农生活的画面,所有这些都是伟大的电影片断。
《墨西哥万岁》剧照
二十年代末,爱森斯坦离开苏联,到法国、美国好莱坞,都无法施展才能。曾到墨西哥拍摄纪录片《墨西哥万岁》。年回国后,爱森斯坦到莫斯科大学当教授。后来拍摄了《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和《伊凡雷帝》(-)。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海报
爱森斯坦在拍《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时,将影片的叙事结构同古老的传说、民间故事联系起来,将影片的映像处理同古俄罗斯的壁画及建筑艺术交织起来,又将这两者同普洛科菲耶夫的音乐进行对位的或对应的结合。其中冰湖大战一场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伊凡雷帝》海报
《伊凡雷帝》(第一、二集,第三集未完成)是爱森斯坦导演的最后一部影片。在对伊凡雷帝的解释上他从普希金的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中汲取了灵感,而在结构上则借鉴并超越了世界经典艺术家们的经验。这部多声部的影片,特别是近卫兵宴会的场面以及第二集的声音色彩蒙太奇,都使它成为世界电影的高峰之一,并对电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谢尔盖·米哈依洛维奇·爱森斯坦于年2月11日逝世。
谢尔盖·米哈依洛维奇·爱森斯坦作品年表:
:《罢工》Stachka
:《战舰波将金号》BronenosetsPotyomkin
:《十月》October
:《土地的斗争》TheStruggleoftheSoil
:《女人的苦与福》MiseryandFortuneofWoman
:《新与旧》(原名:《总路线》)OldandNew
:《伤感罗曼史》RomanceSentimentale
:《墨西哥万岁》(纪录片)QuevivaMexico!
:《白静草原》BezhinMeadow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与迪·瓦西里耶夫合导)AleksandrNevsky
:《太阳时间》TimeintheSun
-:《伊凡雷帝》(第一集、第二集)IvanGroznyj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