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娱小仙女(原创)
一个有态度的吃瓜群众
如果说世上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永远向往而且有时还能得到,那就是人间的真情。——加缪《鼠疫》
这部诞生于年的灾难片《卡桑德拉大桥》,豆瓣评分8.3,是一部由英国,意大利和西德联合拍摄,乔治·科斯马图斯执导,理查德·哈里斯、伯特·兰卡斯特、索菲娅·罗兰等影坛巨星联袂出演的经典影片。国内版本是由“上译黄金一代”的丁建华、毕克、富润生等配音,可谓百听不厌,丰满了人物性格魅力,也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是为数不多可以让我舍弃原声的外国电影。
本片的拍摄手法与内容也成为后续灾难片的经典模式。在44年后的今天,尤其是全世界深陷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竟然有着出乎意料的现实寓意。对于最近看了《传染病》《血疫》《流感》之类电影的观众,也建议看一下这部“鼻祖”级瘟疫灾难片。
封闭的空间、通过空气传播蔓延的致命病毒,营造了充满恐惧的灾难氛围。军方的冷血残酷和医生的妙手仁心形成鲜明对比,人性的高尚与卑劣、勇敢和懦弱,在爱恨交织的情境下迸发出直击心灵的力量。
电影通过这列驶向卡桑德拉大桥的“末日火车”外壳,着重深挖芸芸众生隐藏在面具之后的真实人性。通过影片主角张伯伦医生、机智聪慧的优雅魅惑女作家、残酷冷血的上校、黑人警察、犹太钟表商、珠光宝气的军火商太太和她的毒贩小狼狗这几个关键人物,展现他们的日常琐事和生死抉择,配合光影技术的衬托,借此描绘这列充斥致命病毒的火车上乘客的最终命运。
无奈和绝望笼罩在被封死的列车上,军方的谎言冰冷又残酷,乘客们都成了被定性为“传染源”“丑闻”的无辜牺牲品。面对全副武装的军人黑洞洞的枪口和前方注定坍塌的卡桑德拉大桥,身处绝境的人们又该何去何从呢?是选择顺从的死亡还是奋力挣扎企图自救?当我们认真观影,用心体会并且联系庚子年的疫情实况,一定会有属于自己那份触动灵魂的感悟。
01、灾难类型片独特的叙事方式,群像化的叙事对象和堪称“神仙阵容”的顶级演员,共同构建经典电影本身的美学层次和艺术魅力
灾难片是一种“以自然界、人类或幻想的外星生物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大规模灾难为题材,以恐怖、惊慌、凄惨的情节和灾难性景观为主要观赏效果的类型电影”。在好莱坞,类型电影是其电影商业化运作的一种表现方式,以“定型化的人物、公式化的情节、图解式的视觉形象”作为基本要素。“
举个例子:小李子和凯特主演的《泰坦尼克号》算是灾难类型片的“王者之作”,横扫第6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摄影、最佳导演、最佳音效、等11项大奖。在大银幕上呈现了一场撞冰山沉船的天灾人祸,镜头惊心动魄,视听效果冲击力和震撼力强,情感浓烈,冲突集中,让观众在娱乐中体味近乎真实的恐惧和刺激。
那么这部诞生于年的灾难电影,在美学层次和艺术魅力上有哪些经典之处呢?
影片开场几分钟镜头,是雾气笼罩的山巅和轻盈四散的云朵,配乐悠扬安详,一片岁月静好。(很像《遗愿清单》的片头,只是没有旁白)这时救护车的出现打破了宁静,三名伪装成医护和病人的极端恐怖分子准备炸毁位于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实验中心,结果被中途制止,装作病人的那个被当场击毙,其余两个都沾染了实验室的鼠疫病毒,被抓住的恐怖分子很快病死,另一个仓促逃上了开往瑞典的国际列车。
为掩盖丑陋的真相(美国秘密研制生化武器)并确保病菌不会扩散到整个欧洲,美国驻世卫组织上校麦肯齐残忍下令封闭列车,让列车临时改道开往波兰,经过年久失修,不能承重的卡桑德拉大桥,计划极尽周密,列车坠毁之际,高浓度的氧气也会造成爆燃,一把火烧尽病毒。
但是这列火车上恰好有名医张伯伦坐镇,发现了治愈“肺鼠疫”病毒的方法,火车上的人得到了救赎,不再是外界的威胁和传染源。但是人道主义精神和严酷的政治相遇,注定脆弱且势单力薄。所幸有几个重要角色站到了医生阵营,开始了艰难且冒险的自救之路。伴随着大量的牺牲和鲜血,列车终于在最后关头保住了位于尾部的车厢,而那些冲向大桥的车厢就如军方预料的那样,坠毁,燃烧……
《卡桑德拉大桥》构建了一个“瘟疫列车”的极端艺术情境,运用最原始的单线叙事,简洁明了,以开往“不能承重之桥”的“末日列车“上乘客的命运为线索,并在情节铺陈中凸显医生的仁慈和军方的冷酷,让戏剧冲突愈发激烈,完美的群像戏,人物形象多而不乱,个性鲜明,情绪饱满,不仅有灾难的可怖,还融入风格迥异的爱情,成为后世灾难片争相借鉴的经典模板。
“卡桑德拉大桥”作为一个极富隐喻色彩的符号,在影片进行到四分之一的时候被首次提及,然后通过几个角色之口“重复唤起”(这是我看书学到的概念,观影时发现导演也采用了这样的小心机,多看专业类书籍对解读电影很有帮助),直到最后的惨烈结局。
给人印象深刻的角色除了医者仁心的张伯伦,莫过于饰演医生前妻詹妮弗的世界级美女明星——索菲娅·罗兰。这个角色设定是一位优雅魅惑的女作家,有着奇准的第六感,敏锐的直觉和观察力,堪称内外兼修。从和医生两次离婚还能继续撩来看,她的内心可能有些“感情完美主义”,在那个年代算是很先锋的爱情观。
索菲娅不是像莫妮卡·贝鲁奇或者苏菲·玛索那样传统意义上的美女。嘴大,颧骨高,但是反而在大银幕上成为醒目的出彩标志。优雅的风韵自然流露,毫不造作,亚平宁风格的美,让人过目不忘。饰演军火商美艳妻子的艾娃·加德纳也让人眼前一亮,出演该片的时候都已经54岁了,但周身依然透着绝世美人举重若轻的气场。这样极富魅力的女性角色,无疑是影片的一大看点。
当然“上译黄金一代”丁建华、毕克、富润生的配音也功不可没,这是为数不多推荐大家看“译制版”的外国电影,比原声听起来更有味道。
这列开往卡桑德拉大桥的“末日专列”只是一个故事外壳,隐藏在背后的关于政治、人性的思考,带着难以言说的困惑与痛苦,直戳观众内心。所有的人物对白,都是身份和立场背后的价值观真实写照。导演正是借群像之口,含蓄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包含了深刻的讽刺和隐忧。由此可见,在美学手段和思想意境上,欧洲灾难电影还是比好莱坞更胜一筹。
02、去特效化的细腻镜头语言,爱恨交织,专注人性暧昧地带,高尚与卑劣、勇敢和懦弱,共同构成鲜活的角色形象
在《卡桑德拉大桥》的创作中,导演并未依赖科技,渲染好莱坞灾难电影的“奇观化”震撼视听效果,反而是用“去特效化”的细腻镜头语言(加引号这个词儿是我的自创),重点描摹爱恨交织,专注人性的暧昧地带,挖掘种种可能。
首先是影片主角张伯伦医生,他为什么不坐飞机反而选择旅途漫长的国际列车?根本原因是对坠机的恐惧,这个人道主义英雄在影片开场只是个有点胆小的惜命普通人,当然同时也是个妙手仁心的名医。
但在面对传染率高达60%的鼠疫病毒时,他在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就义无反顾冲在了寻找传染源——恐怖分子的第一线。他怕吗?当然怕!但是医生的天职,让他克服了恐惧懦弱,一瞬间变身超级英雄。
那个神似埃及艳后的大军火商妻子带着自己的登山英雄罗比(小狼狗),珠光宝气地登上了列车,而这个年轻帅气的小相好,原来是被伪装成牧师的黑人警察哈里追捕多时的逃犯。真实的身份不过是个卑鄙的毒贩子。身份暴露之后他企图持枪逼停列车,凶悍的外表下,原来是懦弱的本性,在张伯伦医生的怒吼中缴枪投降。
还是贵妇人了解自己的小情人,称他根本没胆量开枪。还在把枪夺回来给警察的时候说:“这是我丈夫做的”。对了,影片餐车的一段对话特别有趣,张伯伦医生说自己研究成果是“帮助脑瘫儿变聪明”然后这位贵妇就对小狼狗来了句:“亲爱的,这下你有救了。”
而这个毒贩子罗比角色却在后续情节中再次反转。最初强悍的外表,在张伯伦医生面前土崩瓦解,演变成懦弱和顺从,然后又在得知整车人都要被美国军方送向地狱的时候迸发了勇敢和高尚的力量。
这个登山好汉主动请缨高难度任务,冒着巨大风险试图分开车厢。虽然最后失败了,不幸坠亡,但观众对角色的印象,不再是扁平化的坏人,而是集高尚与卑劣,勇敢和懦弱于一体的鲜活灵魂。
老犹太钟表商也是在影片中看似懦弱的胆小人物,导演数次渲染他对波兰的恐惧,对卡桑德拉大桥的恐惧,面对这片逃离了许久,妻儿曾经死去的残忍土地,他无异于深陷最黑暗的梦魇。他中途发狂般离开列车,却被警察打了一枪。最后面对越来越近的卡桑德拉大桥,他用打火机引爆了车厢,牺牲自己,救了部分幸运乘客。
影片的镜头有种直击人心的力量,细腻唯美之余也给人带来灾难片特有的紧张氛围,悲伤和毁灭。观众可以用冷静客观的视角感受现实和政治的残酷,人性暧昧的迷思,结尾处的设定也隐喻了充满希望的光明未来。
03、影片思想内蕴深厚,关键情节和镜头带来转变,人物性格正面交锋,立场不同导致善恶标准迥异,乘客该顺从or反抗?
21世纪的我们本就生活在巨大的恐惧中,灾难电影恰好创造了一种允许观众在娱乐中体验恐惧的方式,它是一个展示我们所面对的千变万化的恐怖橱窗。《卡桑德拉大桥》这样的传染病情节设定,在年全球被疫情阴霾笼罩的当口重温,更是会引发诸多思考。
恐怖分子、美军秘密研制的生化武器、传染性极强的致命病毒……共同构成了灾难片的末世氛围。代表美国军方的上校麦肯齐,也是政治、军事和国家最高利益的象征,这个角色没有丝毫感情和人道主义精神,仿佛就是个执行命令的机器人,隐喻了政治的残酷。
“上千人隔离”这个温和且尊重生命的对策,他并没采用,台词是条件不允许。反观这次新冠肺炎的隔离病房、医院,无疑是时代的巨大进步。为了防止疫病扩散,他先是采取内紧外松的政策,搞清局势,防止恐慌。然后又利用强制措施封死列车,改道开往年久失修的卡桑德拉大桥,人为制造坠毁事故,一把火烧掉所有证据。
当今的社会形势,面对疫情,除了英国最先开始提出了骇人听闻的“集体免疫”,吓坏了全世界,其余国家即使有过麻木迟钝的思想,最后也是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停工抗疫。欧洲疫情中心意大利死亡率奇高,破了10%,堪称人间炼狱。但本质上依然是尊重生命的思路,不然也不会有硬核开怼要求市民禁足的负责官员。
再看影片中的军政人物麦肯齐和列车上奉命而来必然牺牲的43白衣军人,他们最开始并非彻头彻尾的邪恶者,坏人。毕竟麦肯齐发现携带病毒的恐怖分子在列车上之后,第一时间通知了张伯伦医生,封锁列车也和这次疫情中的“隔离”措施如出一辙,算是对外界负责,防止疫情扩散的最佳方案。
但后来医生治愈了列车上的病人,他还是不愿更改命令,就是纯粹出于政治方面的冷酷自私了,完全泯灭人性。他有自己作为军人的特殊道德观,绝对服从、执行命令,维护国家的利益、名誉和尊严,是他们最高的天职,哪怕代价是牺牲上千个无辜的健康乘客,也在所不惜。
但是影片结尾出那句“请放心,都派人监视着”,隐喻了上校的悲剧命运,他也不过是最高利益的棋子和牺牲品。曾和毒贩罗比对峙,遵守命令43名白衣军人也在张伯伦医生确认卡桑德拉大桥无法承重的关键情节之后成为了最终的敌人。
面对混乱的形势,列车上的乘客是该顺从军方命令走向死亡,还是鼓起勇气尝试反抗呢?从道德上讲,没有人应该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除非是自愿,否则就是在权力的支配下“被牺牲”。幸好还有以张伯伦医生为代表的伟大人道主义精神勇士,“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绝望中奋起反抗,并最终获得胜利。
人物性格一次次正面交锋,善恶标准也因为立场不同而迥异。所有的灾难片展现的人性内容都不仅仅是真善美和爱,这些幽深复杂的阴暗面和人性弱点才是最值得深思的部分。
《卡桑德拉大桥》虽然描述了灾难下人性的暧昧与挣扎、高尚和卑劣,但也肯定了以张伯伦医生为首的主角们在人道主义精神鼓舞下的不懈努力与坚持。这一整列火车上被遗弃的鲜活生命能够在绝境中被重新唤醒,就意味着人性光明面的希望和救赎。
导演乔治并未如同时期的灾难电影一般借助大量特技来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刺激,而是用悬念和追逐营造紧张氛围,通过多层矛盾的设置和多次突转的叙事方式的运用将观众带入这场灾难氛围的情境之中。把极端艺术情境下迸发的真实人性赤裸呈现在银幕之上,成功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内心。虽有绝望痛苦的传递,但结尾处的温情和感动,还是留下了未来的光明和希望。
在新冠病毒肆虐的背景下,重温《卡桑德拉大桥》,会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根本意义,尽管灾难中的人类很多时候是渺小、孤独、怯懦、自私且绝望的,但这种困境随时都有向好的可能,而那个扭转局势的火种就是“爱与希望”,人生是一场珍贵且无法回头的单行线体验,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应该丧失信心。
就像加缪《鼠疫》中所说:“即使世界荒芜如瘟疫笼罩下的小城奥兰,只要有一丝温情尚在,绝望就不至于吞噬人心。”温柔与残忍、正义与不公、谎言与现实,片刻不停地交织更替,考验着所有人对于善良和邪恶的定义。但当我们顺从自己内心爱的本能,必定可以在无边黑暗中找到黎明的光芒。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