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曾凭借《天鹅绒金矿》《卡罗尔》惊艳戛纳的美国独立导演托德海因斯带着新作《寂静中的惊奇》再度出征戛纳电影节,被认为是新酷儿电影的旗帜性人物海因斯一向以探索同性间欲说还休的复杂情愫闻名,这次却选择涉足儿童题材,该片被不少批评家认为是海因斯导演生涯中最主流的作品。影片改编自知名儿童绘本画家布莱恩赛兹尼克(BrianSelznick)的同名原著,原书一出版便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之席,收获了广泛好评,其中《书单》杂志评论它是“一份献给眼睛、心智和心灵的礼物”。
《寂静中的惊奇》电影剧照
《寂静中的惊奇》讲述了两个年纪相仿但相隔五十年的孩童相似的故事,采用了双线交织的结构。故事的时代背景分别是上世纪20年代和70年代,主角分别是一位名叫罗丝的女孩和一位名叫班的男孩,小女孩是天生的聋哑人,小男孩则因遭遇雷击失聪。两人均逃离家乡只身前往纽约,罗丝渴望遇见一位著名的女演员,而班则是在相依为命的母亲过世后、在房间里意外发现了关于父亲的线索,试图寻找素未谋面的父亲。故事结尾班最终抵达了寻途的终点——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那里他遇到了老年罗丝,原来罗丝是他的奶奶。令人惊奇的是,罗丝把一生都奉献在制作博物馆的纽约模型上,而她的儿子、班的父亲的每个人生足迹都被藏在模型里。
布莱恩赛兹尼克(BrianSelznick)
赛兹尼克一贯融合精简的文字与精美的绘画来讲述故事,不少人评论说阅读他的书总有种欣赏大片的感觉。在该书中,赛兹尼克再次突破常见的创作模式、尝试新的叙事方法,不但融合文字与绘图共同叙事,而且展开两条不同的故事线:文字部分讲述小男孩的故事,绘图部分则刻画小女孩的经历。双线并行的结构一开始或许会给读者带来错觉,误以为两个故事是平行的,直至结尾谜底才揭晓:两个故事是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的。绘本小说这一形式结合了文字与绘画两种表现手法,不同于大多数作家和插画家联手打造、以插图衬托文字的绘本,赛兹尼克的作品是出自一人之手的完美结合体。
《寂静中的惊奇》及其内页图
而导演海因斯选择以黑白默片的方式来讲述20年代的故事、运用彩色有声镜头来表现70年代的场景,黑白彩色交替出现,以极具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的镜头语言来诠释这份令人惊奇的寂静。赛兹尼克的原著不仅提供了故事,其精美绝伦的铅笔画也为镜头设计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参考,甚至可以被称之为现成的分镜剧本,此外,赛兹尼克也作为编剧参与了该书的电影改编。镜头是更加直观的,延伸和丰富了原著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戏剧性,海因斯高超的电影化技巧在影片中显露无疑,尤其是在音乐、镜头、服装设计方面。作为一部以聋哑儿童为主角的影片,对话显然是次要的,因此海因斯在配乐上下了一番大功夫,多种类型的音乐(例如古典、现代、摇滚等)在适当的时候出现,为剧情的推进、情感的表达、气氛的渲染增色不少。虽然有批评家认为影片对音乐依赖过度、导致情感被过度渲染,但不可否认的是,影片的配乐着实使得故事显得更具感染力。影片同时隐藏着对默片时代的致敬,海因斯通过融合现代元素与惯用默片手法,例如用钢琴声模仿现场音效,打造了极具年代性与怀旧气息的现代“默片”。当罗丝在和班讲述家族历史时,影片选择以纸片定格动画的形式呈现,对各类叙事技巧的使用不只是拼贴,而是以多样化的影像呈现方式和精彩的画面语言来讲述这个包裹着探险外衣的亲情故事。影片的服化道也收获了极高的口碑,一向对美学细节要求严苛的海因斯此次依旧施展了自己在视听方面的才华。
《寂静中的惊奇》电影工作照
布莱恩赛兹尼克的另一部作品、荣获美国童书凯迪克奖的绘本小说《造梦的雨果》早些年被改编成电影也曾引起极大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