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首,故事情节没有怪力乱神,没有游侠仗义,有的只是日常生活,却成为了人们代代相传研究的“天下奇书”,并且学术界还产生了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
而版本的电视剧《红楼梦》,更是成为了永远无法复刻的经典之作。
87版《红楼梦》的背后,究竟凝聚着多少人的心血,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红楼梦》的导演王扶林是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的导演,他能力出众,深受业界信任,也是他提议将《红楼梦》改编成为电视剧,并且得到了中央电视台和红学家们的支持。
可是其实一开始,王扶林对《红楼梦》并不是很了解。
于是王扶林导演便开始了自学的过程,将自己封锁了一整年,只为研究《红楼梦》。
他向各大红学家请教,自己把书看了一遍又一遍,找各类专业人士给自己提出建议,
却也觉得自己只是明白了一些皮毛,这其中的意蕴实在太深,单单只是定初稿,剧组就花了接近七个月的时间。
但是拍摄必须要开始进行,所以王扶林开始在全国募集演员。
招募演员的消息一发出,就引发了剧烈的反响。如此经典的文学作品即将改编成电视剧,很难不惹人期待。
剧组通过海选的方式,开始在全国选拔,一共有一百多个演员席位,几乎每一个角色都炙手可热,报名参加的人源源不断。
可是《红楼梦》里的每一个角色都性格分明,有自己的故事线,哪怕只是丫鬟和下人,也各有各的命运故事,更何况是几名命途多舛的主角。
那个年代不是市场经济,现在的演员可以要价,可是那个时候有财务规定,一级演员身价和二级演员身价各有不同,不同级别的演员各有各的身价,所以当时选拔出来的演员都各自凭借自己的实力和才干,才获得了导演的青睐。
而《红楼梦》剧组挑选的演员,演没演过戏是其次,长得好不好看也是其次,关键在于气质和原著中人物的相似度。
当时在选林黛玉这个角色的演员的时候,其实王扶林非常纠结。
按照当时的排名,陈晓旭并不是第一人选,而是排名第三。
那一年,陈晓旭刚满十八岁,听说全国正在募集《红楼梦》电视剧的演员,她其实内心有所动摇,但是一直没有去参加。
她觉得自己一直默默无闻,没有人会注意到自己,虽然自己也非常热爱《红楼梦》,对林黛玉这个人物角色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可是不自信终究还是让她没有选择去争取。
但是陈晓旭当时的男朋友不这么认为,他认为陈晓旭就是天生的林黛玉,于是要陈晓旭写一封自荐信给王扶林。
陈晓旭当然是拒绝的:“这么傻的事情我才不做,中国有那么多人,谁会注意到我这个平庸的小丫头。”
可是男友却依然坚持她就是林黛玉的最佳人选:“你为什么胆子这么小呢?你的外貌气质都很符合要求,你也很喜欢《红楼梦》啊,你为什么不为自己争取一次?”
陈晓旭一听到自己被评价“胆小怯懦”便不乐意了:“你怎么知道我不敢?”
“那你写信证明给我看。”
于是陈晓旭给王扶林写了一封自荐信,内容还包括了一篇分析林黛玉人物特色的文章,还附上了一张照片,寄了过去。
据王扶林描述,当年中央电视台在首都剧场旁边的华侨大厦租了一间大概6平的小屋子,他第一次看到陈晓旭,和她面对着面。
那天下着雨,陈晓旭拿着一把伞,伞还在滴着水,陈晓旭的发丝也有一些水渍,她一边整理头发一边和王扶林娓娓道来,那一瞬间的气质和谈吐,就仿佛林黛玉坐在自己的面前。
王扶林也曾经问过陈晓旭,如果让她去演别人,她觉得如何。
陈晓旭回答道:“那样别人就会觉得是林黛玉在演别人。”
果然,当陈晓旭化完妆,穿戴好服装,她一抬眼,王扶林瞬间觉得“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形容的就是这样的眉眼,这就是林黛玉的眼睛。
而在挑选贾宝玉的时候,王扶林导演也花了不少心思。
当时在杂志《大众电影》上刊登的招募演员的信息中,对贾宝玉选角的要求是“脸蛋白,胖而不蠢,不十分圆;
要带有几分英俊少年气,不能完全淹没在脂粉气里;
要有一张盛开的桃花般的脸;大眼睛水汪汪的,睫毛明显,脸上可以有一对醉人的酒窝......”
我们现如今看这段话,似乎眼前就能够浮现出欧阳奋强的脸,但是当时还没有遇到欧阳奋强的时候,导演组全国各地挑选贾宝玉都未果。
那个时候,选好的演员们都开始培训了,可是宝玉还没有找到,更有人说贾宝玉的扮演者根本就还没有出生。
而欧阳奋强出现的时候,很多人其实也不看好他,除了王扶林。
欧阳奋强是通过侯长荣的介绍来到剧组试镜的,当时的他身穿背心拖鞋,和一起竞争贾宝玉这个角色的其他演员相比,他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土了。
导演组的其他人也觉得这个小伙子没有那种富家公子的感觉,更何况贾宝玉不是一般的富家公子,他性情纯洁,人畜无害,却和林黛玉同床共枕,耳鬓厮磨。
他是“肥而不腻”的,不能显得淫靡,也不可太蠢,贾宝玉是单纯,是呆。
虽然欧阳奋强一开始显得如此资质平平,但是王扶林看到他的五官,就自动在脑子里产生了他化妆之后的样子。
“你要不明天去一趟北京试镜?”王扶林问道。
“不行啊,我还有戏要拍。”欧阳奋强老实回答。
这个回答耿直又单纯,王扶林不自觉笑了,他发现这个小伙子不仅和贾宝玉外形相似,性格也有共同之处。
“我给你买飞机去,很快的。”
一听到飞机,欧阳奋强来劲了,他没坐过飞机,也没有去过北京,他随即答应了。
果然,刮完胡子,化完妆,再穿上贾宝玉经典的红衣,欧阳奋强就成了贾宝玉本人。
而我们大家熟知的“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总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最先开始选角的时候并不是首选邓婕。
据选角导演王贵娥和夏明辉回忆,当时的邓婕个子小小的,眼角还有一个小疤痕,皮肤也有些黑,完全谈不上漂亮。
可是王熙凤是典型的“泼辣美人”,出场的时候总是打扮得很明艳奢华,更何况个性敢爱敢恨,杀伐果断,和眼前的邓婕实在是不匹配。
于是两位导演决定让邓婕先试一下贾探春的戏。
可谁知这个小女孩化完妆,穿上衣服之后如此上镜,眼神中也多了一些凌厉。
于是导演让邓婕先去北京,进了剧组后再做安排。
可是刚刚进组的时候邓婕还是非常不自信,因为跟她同时分到王熙凤组的乐韵和周月,条件都很不错,而自己在身高上就是硬伤,因为自己只有一米五六。
可是同组的两个演员都有一米六五,这让邓婕愈发觉得自己只是一个陪衬,甚至还去找王扶林导演,请求他给自己换角色。
可是王扶林导演还是觉得她很合适,在剧组不断的学习中,邓婕逐渐找到了王熙凤“当家主人”的感觉。
后来邓婕在一次采访中说道,自己小的时候其实还帮家里管过一个月的钱,因为那个时候钱本来是姥姥在管,但每个月都财务赤字,还要找邻居借钱,她不信会如此,便主动提出要管钱。
结果邓婕管钱的那一个月,不仅该买的都买了,而且还多了八块钱给姥姥做了一件棉袄。
八块钱在当时是不小的数目,足以说明邓婕的管理能力其实相当不错,是有些王熙凤本人的影子在身上的。
但是张莉能够饰演薛宝钗,却是因为“捡到”了这个角色。
当时的张莉只是陪伴老师的女儿去剧组面试,所以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又正值冬天,她围着围巾将嘴巴和鼻子都遮了起来,只露出一双眼睛,站在一旁等待朋友。
而正是这双大眼睛,吸引住了王扶林。
王扶林看到张莉一个人站在那里,露着圆溜溜的眼睛,觉得很有灵气,于是就让她露出整张脸来看看,发现她的气质也很适合《红楼梦》,于是邀请她也来参加试镜。
张莉其实整个人也懵了,但是得到了大导演的赏识还是开心不已,随后便去试镜,最先开始的时候得到的是贾迎春的角色。
可是随着剧组训练时间长了,导演组发现她还是更加适合薛宝钗的角色,于是张莉便成为了薛宝钗的扮演者。
为了培养演员对于角色的把握能力,导演组专门安排红学家和有关专家,来到圆明园给演员们上课学习,要求人人做笔记,并且同时学习琴棋书画,学习古代的礼仪,培养各位演员的站立言行和做派。
为了能够更好地代入角色和年代,剧组开拍前三个月就进入了古代生活,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开始和古代同步。
就这样,从学习到拍摄结束,《红楼梦》花了三年多的时间。
王扶林表示,当时《红楼梦》的剧本创作就有非常多文学大师的参与,周汝昌、王蒙、曹禺、沈从文等知名作家都参与了剧本的创作构思。
而现在的影视行业恐怕很难做到这一点,无论是团队,还是演员,还是拍摄时长和收益比较,都不可能再达到当年的高度。
《红楼梦》的音乐也是一大亮点。
整部电视剧的音乐基本由王立平老师编曲,单是作曲就花了四年半。
他说他完全能够理解何为“一朝入梦,终生不醒”。给《红楼梦》编曲,是他编曲生涯里最困难的一次。
因为他虽然很早就读了《红楼梦》,但是却很难真的读懂,一开始觉得怎么尽是一些家长里短的事情,觉得很烦。
可是逐渐往后读,便被贾王史薛四大家的兴衰历史给深深震撼,对曹雪芹在每一个人物背后蕴藏的深意和对时代的讽刺,深表感动。
最后他给《红楼梦》的音乐基调定位“满腔惆怅,无限感慨。”
就这短短八个字,代表了多少复杂心酸的情绪,多少面对人世间悲欢离合,难言的感慨。
这些曲目,很多都是写人物命运的,例如《叹香菱》和《晴雯歌》,分别写的就是香菱和晴雯。
而他在编写林黛玉的《葬花吟》的时候,却遇到了难题,他一开始不理解,林黛玉总是生气,身体也不好,说话也总是不明说,非要拐弯抹角,哪家男孩子敢娶她?为什么曹雪芹让她当了主角,对她倾注如此大的感情?
可是终于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葬花吟》的那句:“无尽头,何处有香丘?”
那一刻,王立平好像看到了林黛玉就站在自己面前流眼泪。
这不是葬花,这是一种无声的哀鸣,刹那间灵感爆发,谱写下《葬花吟》。
在谱写《分骨肉》的时候,王立平也纠结了很久。
这是写探春远嫁的曲子,探春的亲生母亲赵姨娘看着她,本想上前却被王熙凤一个眼神制止,强烈表现出古代女子为人妾室的悲惨命运,而探春对着赵姨娘大喊的那一声“娘”,也不禁让人泪如雨下。
王立平突然想到一个场景:“一个远嫁的女人,远离亲人,走向一条不知道未来的路。”
想到这里,他直接哭出了声,作完这首《分骨肉》后一个人哭了许久都没有缓过来。
《红楼梦》的主题曲《枉凝眉》也是对所有曲目进行精挑细选之后才选中的。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写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人,突出了爱情的主题。
而“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揭示了结局的凄惨和悲怆之情。
87年版本的《红楼梦》的结局,是根据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和清代评书人脂砚斋的批语,以及红学家的研究,修改之后得出的结局。
对《红楼梦》的结局,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有“无名氏续书说”、“高鹗续书说”还有“曹雪芹残稿说”,说法不一,比如年新版的《红楼梦》就是按照程伟元、高鹗所整理的回版本。
可是年版本的《红楼梦》虽然也在剧情和镜头上巧用心思,用了大量的滤镜和影视技巧来展现氛围,但就是比不上87年版本的真实感了。
根据王扶林描述,当时剧组就只有摄制组和演员,而自己也是学表演出身的,懂得如何指导演员表演,演员都是围在一起吃饭聊天,气氛很好,不会如同现在的剧组,演员身边全是经纪人和化妆师。
而且王扶林还特别照顾演员的饮食起居,要求给演员在合理资金范围内给到最好的伙食,因此整个团队也非常团结,大家互帮互助,陈晓旭和张莉也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
再看87版本的《红楼梦》,才知道什么叫做“拍一部小说”。
《红楼梦》不是戏曲,也不是话剧,它是一本典型的小说,作为文学作品,它应该饱含文学色彩,那种大戏才会用到的服化道和灯光,以及过分花哨的镜头语言,都不需要在《红楼梦》里展现。
《红楼梦》需要的是在大俗中展现大雅,这是诞生于日常现实生活中的浪漫主义。
导演所需要做的,就是把把日常现实的细节展示到位,最后一点点积淀出那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
《薄命司对联》写道:“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那金陵十二钗女子的命运,大多都如同落花一般凋谢。
林黛玉在宝玉和宝钗结婚当天,泪尽而逝。
薛宝钗在贾家被抄家后,被卖入民间,一辈子也没有等到贾宝玉。
王熙凤被用破席卷住身子,丢入乱葬岗。
其余更多的侍女,仆人,命运可想而知,唯有王熙凤的女儿被刘姥姥救下,花袭人嫁做人妇,也算平安度过一生。
《红楼梦》这部文学巨作能够被翻拍到如此经典的程度,其实是中国文学界和影视界的双成功,背后付出的心血不是一言两语能道清的。
正如同《红楼梦》书籍一样,至今为止也没有人敢说自己能够完全读懂这本书,但是大家都在为它而感慨赞叹。
如今,87版本《红楼梦》的演员已经有11位都去世了,很多演员一生都没有走出这场“红楼梦”。
愿经典永流传,愿中国影视圈内还能够继续出现这样一批敬业的演员,向这样的演员们致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