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家广电总局出题、组织推进的重大现实题材作品《功勋》正在浙江卫视中国蓝剧场热播中。该剧相关话题阅读量超29亿,浙江卫视官方矩阵短视频播放量破3.5亿,知乎推荐值破90%,豆瓣超1万人打出9分。《功勋》已成为今年继《山海情》《觉醒年代》之后,第三部豆瓣评分上9分的作品,且口碑热度持续上扬,获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网、光明网、中国青年报等权威媒体相继发文点赞。
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评价——“每集都在擦眼泪,《功勋》太好看了吧”、“致敬我们最可爱的人,祖国不会忘记你,人民不会忘记你,亿万同胞不会忘记你”、“YYDS,我的人民英雄们”“给《功勋》打满分,是因为, 只有满分的选项。”言下之意,这部作品在观众心中,已经远远超出了“满分”的评价。
这样的题材和人物真实背景,注定了《功勋》的八个单元一定不是普通的作品,在内容立意上,它已经高出了普通电视剧作品一大截。但同时,因为这样的人物背景,也给创作过程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难度——这些功勋人物要怎么写?如何找到切口?又要用什么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去呈现呢?
总导演郑晓龙带着其他七位导演一起讨论,最终统一出了一条标准:“现实主义创作、细节真实、要求生活逻辑合理,重点呈现功勋人物的高光时刻,电影化的镜头语言。”
除了以上要求,八位导演还有一条最主要的共识——要展现出功勋人物身上平凡中的不平凡,但在不平凡当中还有平凡。不要那种喊口号式的伪激情,而是要真情实感,用细节去丰满人物。
内容虚实结合
毛卫宁导演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功勋人物李延年的故事,因为李延年是战斗英雄,是军人。而毛卫宁的父亲是军人、爱人是军人,编剧刘戈建也是军人出身,他的父亲还是抗战时期的老军人,两位对于军人都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也为《能文能武李延年》单元的创作铺好了一层薄薄的基石,更重要的,还有他们对于李延年这个人物的了解。
与李延年见面时,这位91岁高龄的老人讲述了许多故事,一会儿讲到解放战争,一会儿讲到湘西剿匪,一会儿讲到抗美援朝。抗美援朝的故事讲着讲着,又讲到了他以前的其他的战斗故事。“但是我们发现了一个特点,就是他对那些牺牲的老战友们的怀念。”毛卫宁说。
围绕着这个点,刘戈建在李延年身边创作出了很多战士的形象,树立了一个战士的群像,七、八、九三个连队 集合成了一个连,战士们也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刘戈建不仅仅是在讲述李延年的故事,更是在讲述千千万万 的代表。
艺术创作之外,就是要把真实的部分呈现出来。在真正动笔之前,除与李延年本人面谈之外,刘戈建还看了大量有关 的书籍,去找47军、38军在朝鲜的资料,真正看到了书中记载的有关.6高地的战斗,虽然只有3~4页纸,但是对于创作有着莫大的帮助。
李延年单元既有本人讲述,又有书籍资料去支撑创作,这对于《无名英雄于敏》这一单元来说,几乎是“奢望”。
编剧王小枪在创作过程中只有一个感觉——难。“于敏先生已经去世了,我们只能间接了解这个人;他从事的氢弹研究属于保密性质的工作,制片人表示除了目前网上公开的资料,没有更多资料了。这给创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于敏本身的工作很枯燥,我不能写一个电视剧是天天验算,经历失败再重来,失败重来上千次吧。”于敏和他的工作过程并没有太多可以创作发挥的空间,于是王小枪将目标放在了于敏的周围,“陆杰、老马,都是虚构人物,他们分阶段的与于敏产生一些意见分歧,并制造一些戏剧冲突。”
《默默无闻张富清》单元,“默默无闻”是对于张富清最直接的评价,导演康洪雷和编剧陈枰能拿到的关于张富清的资料,只有国家对于他的一些宣传和介绍,以及他工作过的当地的一些文字采访。除此之外,一无所获。
于是康洪雷和陈枰决定去采风、体验生活,他们一路从张富清出生的陕西洋县走到了他工作的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在百福司的时候,张富清的邻居就是后来来凤县的县委书记,他讲述了自己亲眼看到的张富清的家庭和工作情况。到了三胡乡,一个曾经跟随过张富清的通讯员又讲述了水渠、修建水电站等故事。
有了这些真实的故事,创作空间也就出来了——张富清是母亲带大的,但是他实在无法对母亲尽孝,在他工作的当地就有一个老人家是早期的烈属,张富清经常会去帮助她,一方面是共产党员的责任,另一方面也与张富清的经历联结起来,“ 我们加了一场戏,就是张富清离开三胡乡的时候,这位老人从大山深处走出来送他。”经过这样的虚实结合,功勋人物们的故事也就丰富起来了。
找准人物特点
刘戈建看到王雷的表演时,给了这样的评价:没有奶油劲儿,真的像个朴实的军人。
毛卫宁在开机前,向所有演员提出了要求,“要像战士一样去面对整部戏。”原本作为主演的王雷有配备一辆房车,但是他选择了把房车退掉,“我不可能从房车里走下来,走到战壕里就变成了一名战士,我做不到,我必须要跟战士们一样,待在战壕里。”
于是毛卫宁用这辆房车换了一台机器,来更好地呈现战争戏的部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 是凭借夜战取胜的,那《能文能武李延年》单元就要拍出夜战,不论是对于拍摄还是对于演员来讲,夜戏都比白天难度要大一些,“晚上看炸点不像白天那么清楚,有时候烟一大,火光一起,真的不知道炸点在哪儿,越来越乱,但是最终的呈现效果特别好,土崩在脸上了,那个镜头也就真实了。”王雷说。
脸上越脏,越血拉拉的样子,甚至天气越冷、风越大,才越有当年战斗的感受,“身体上的痛感和寒冷,更容易把我带入到当年那个时代,带入到战场的感觉中。”
于敏的角色塑造重点则在“书呆子”三个字上,当然“书呆子”一定不是贬义词,而是中性的。王小枪采访了几位于敏的同事,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说到了一句话,“于敏是书呆子。”但是当他去采访于敏的儿子时,他儿子的 句话就是:“你不要把我的父亲写成书呆子。”
王小枪突然意识到,在不同关系中,于敏展示出了不同的形象,同事们能看到的是一个潜心研究的于敏,而家人眼中的父亲于敏则是鲜活的,有喜怒哀乐的。于是王小枪在创作这个单元时,塑造出了一个立体的于敏,有科学研究时的严谨,也有星星点点的幽默。
在八个单元中,张富清是“知名度” 的一位功勋人物,康洪雷抓住了一句话——“共和国不会忘记”,“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句实实在在的话。张富清就是这句话最有力的验证。”
张富清的一切都在普通人的想象之外,三十几岁去深山老林里工作了一辈子,直到退休才是副科级,这样一个战功赫赫的人物,依旧住在上世纪80年代盖的家属楼里,墙上是斑斑驳驳的黄色物质, 的电器就是电视机,“他做的所有的一切都不是在作秀,就是真实的奉献。”
“通过影视的方式,我们可以把功勋人物呈现出活生生的、闪光的、观众身边很近的一个人,但是我们没有这么做,我们就是要体现他身上的人格力量,和作为一个基层党员的奉献精神,这值得大家学习。”
实景拍摄,要最真实的还原
有了扎实的剧本,对要塑造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拍摄到最终呈现的过程,依旧不能含糊。
毛卫宁从拿到剧本的那一刻起,就确定了要拍一部高质量战争片的想法,剧本中呈现的.6高地战役也是层层推进,由攻到守的过程极其专业,包括剧组有自己的军事顾问,剧组中的几个武行也是当过兵的,这对剧中战争场面的呈现有着极大的帮助。
年10月8日,抗美援朝战斗打响,中国人民 组成。《能文能武李延年》的开机日期也选在了10月8日,一样的日期,一下子就把整个剧组带入到了那个战争年代。剧中争夺的是.6高地,真正拍摄的地方是.2的高地,比真实的地方高出4米,在这块高地上修筑了1.5公里的坑道,所有的战斗都是按照顺序拍摄。
在真正拍摄之前,毛卫宁会先让大家模拟一次,把炸点布好,去还原敌人如何冲锋, 如何反击,像真的打仗一样打一遍,训练几个小时之后,烟火组再重新布置炸点,进行真正的拍摄,所有的战斗场面,只能拍摄一次成功,拍完全景以后再来一段一段地分切,不然时间上就很紧张。
第2集的夜战取胜,整个剧组整整拍摄了8个通宵,10月份的东北已经十分寒冷,夜间温度已经在零下,但冷不是 的问题, 的问题是风,吨的塔吊在报警,风吹的整个塔吊都在晃动,为了安全只能赶紧暂停。
“我对《能文能武李延年》这个单元的要求就是真实。”毛卫宁坚定地说。
康洪雷导演在拍摄《默默无闻张富清》的过程中,也强调了真实还原,“我们一定要实景拍摄,可是我们已经在三胡乡找不到当年贫困的痕迹了,于是我们就在三胡乡搭建了一个当年的村落,复原了张富清初到三胡乡时,整个农村的风貌,通过这样的一个基点,一点点往外建设,最终到了今天的建筑和色彩。”
剧组去到了很多环境恶劣的地方拍摄,甚至工作人员吃饭都没有可以站着的地方,环境恶劣还天天下雨,但这些艰苦,都是张富清在那个年代亲身经历过的,有了这些体验,剧组的工作人员再次见到张富清时,对他更加肃然起敬。
在拍摄的过程中,张富清还来到了剧组探班,那天饰演张富清的郭涛正好化了老年妆,真实的张富清拉住了演员张富清的手,坐在阳光下聊了很久,导演康洪雷远远的看着这一幕,“我真的觉得老人家95岁了,但还是年轻的。”
《功勋》的创作对于所有主创人员来说都是一次洗礼,他们以能达到的最近距离去接触这些共和国功勋人物,去感受和理解功勋人物的经历,并将功勋们的故事再创作,呈现给观众,来感染现在的年轻人,这也是一种精神上的传承。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英雄,但也有平凡人的一面,《功勋》的创作正是把英雄和平凡这两个不同的面相结合起来,这才让观众看到了活生生的、伟大的功勋人物。
致敬国家功臣,礼赞功勋人物!电视剧《功勋》正在浙江卫视热播中,今日《黄旭华的深潜》单元即将播出 一集,《申纪兰的提案》单元接棒而来。《申纪兰的提案》截取了申纪兰从年出嫁到年当选 届人大代表期间的人生岁月。看申纪兰如何带领西沟村妇女开展劳动竞赛,倡导并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浙江卫视中国蓝剧场今天19:30敬请期待。
重点推荐
您还可以在浙江卫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