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镜头 >> 镜头介绍 >> 正文 >> 正文

掬水月在手上映,网友高分评价幽静却

来源:镜头 时间:2023/11/1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啊 http://www.wzqsyl.com/m/
10月16日,叶嘉莹唯一授权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正式上映。影片上映后好评无数,截至目前在豆瓣评分高达8.2分。看完电影,犹如上了一节诗词美育课年,叶嘉莹出生于北京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家庭里就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17岁,叶嘉莹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大学二年级时遇到了古典文学名师顾随,并深得先生赏识。叶嘉莹的一生,以弘扬中华诗词为己任,扮演着承先启后,沟通中西的重要角色,影响着几代文人学者。在诗词中丰盈,在窘境中生长,不遗余力致力于诗词教学和传播······不论是幼年、中年,还是坦途、坎坷,诗词一路相伴,成为她的朋友,她的伙伴,成为她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叶嘉莹的诗词人生,在《掬水月在手》中化成一股清风,吹入观众的内心。叶嘉莹本人亲自吟诵,将一辈子的经历化作曼声吟哦,令人如痴如醉。有网友表示,观看《掬水月在手》,犹如亲临南开,听叶先生讲了一堂诗词美育课,“欣悦如沐久寒春风,愁苦似秋风萧索”。影片带人抵达绝美之境,“幽静却力量无穷”。有观众找到了读诗读词的意义,“那一个个方块字究竟有什么魔力,能助我们渡过去国离乡的困厄,送走生命的黑暗,我们在字海中突然就触到了共振的琴弦。”也有观众读懂了乡愁,不光是对老宅子的乡愁,还有对风吹树叶声的乡愁,对唐诗宋词黄金时代的乡愁。年是叶先生执教75周年,也是她回国教书的第41个年头。70多年来,她实践了自己“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的承诺,是无数人通往古典诗词海洋的“摆渡人”。“叶先生一辈子就只专注于古典诗词的研究。这样的精神,这样的境界,让我对她充满了崇敬之心。”观众文先生告诉记者。影片拥有文学纪录片独特的美学,大量富有中国元素的石刻、壁画、山水以及大量的空镜头,伴随着叶先生的讲述,缓缓呈现。整个观看电影的过程,“是沉浸在美的两个小时。”值得一提的是,采访素材的剪接,导演陈传兴不以寻常编年体口述,而是巧妙地将叶嘉莹的一生与她成长的四合院相对应,把叶先生的生命历程拆分成了六个章节,以旧宅建筑空间为章节名,从门外、脉房、到内院、庭院,层层往里直至厢房,最后到达“空”,寓意着叶先生的人生境界回到最纯粹的状态。在人生许多至暗时刻,是诗词赋予她力量《掬水月在手》的好,不仅在于呈现了叶嘉莹的“神”,更是回归到她的凡人的一面。古典诗词,不仅为孩提时代的叶嘉莹打开一个广阔的世界,在她后来遭受生活痛击时,更是支撑她走过巨大苦难的力量源泉。叶嘉莹一生经历颠沛流离、家庭变故,她在纪录片中提起,自己17岁丧母,自幼饱尝生离死别之苦,后来又遭遇婚姻不幸:丈夫入狱,她带着孩子寄人篱下,3年后丈夫获释,性情却也变得暴躁,唯有叶嘉莹苦苦维持生计。52岁时,女儿与女婿因车祸双双遇难,更是让她陷入巨大的悲痛。她把自己关在屋内,将所有的痛苦凝成《哭女诗》10首。叶嘉莹常提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的一句话:“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在人生许多至暗时刻,是诗词赋予她力量。本是弱女子,却成为女君子。面对生活痛击的态度,叶嘉莹所坚守“弱德之美”的人生哲学,让她早已默默把苦难拉平,不被生活击垮。“叶先生身上有一种沉静坚忍的气质,她的沉静不是所谓岁月静好,而是明明经受苦难忧患,却还能平淡对之。”有网友表示,叶嘉莹的人生经历与精神品质,比任何影像都更为有力。96岁叶嘉莹是君子,也有“孩子气”的一面影片还呈现出96岁的叶嘉莹私下“孩子气”的一面。有一个镜头,叶嘉莹捋了捋她的头发,骄傲地说:“我头发多吧?这可都是真发,上回还有人问我是不是戴了假发,我本来头发还要多。”可爱如邻家“老奶奶”的镜头,给观众对叶先生留下另一面的印象。“她在我心中是君子,是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奶奶。”在片子拍摄的过程中,有一天叶先生不慎摔了一跤,把摄制组的人都吓坏了。“当时我们的心情不仅是不安,还有一种罪恶感,我们怎么能让这么高龄、这么重要的叶老师受伤。”但叶先生痊愈后,不仅没有怪罪任何人,反而经常津津乐道地向导演“安利”中药:“她总是说,用了中药之后有多好,不仅治好了后脑外伤,白发也变黑了。”叶嘉莹乐观的精神,以及对后辈的包容、提携之情,让导演陈传兴感念至今。影片最后,大银幕里一片白雪皑皑,像极了叶先生的一生,孤冷清离,却又不失生命的顽强。有人说,《掬水月在手》是一部女性版的《百年孤独》。“看这部电影,就像一颗水滴在观沧海,一粒纤尘在看宇宙。感叹叶嘉莹先生人生之厚重,其所代表的文化之博大。也反思自己的自大和渺小。”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黄岸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孙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3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