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镜头 >> 镜头介绍 >> 正文 >> 正文

京味剧说北京话,不担心外地听不懂新京报

来源:镜头 时间:2023/11/1
《生逢灿烂的日子》里还原了上世纪70年代的北京生活,勾起了观众满满的回忆。《生逢灿烂的日子》里展示了很多老物件。   近日,聚焦“70后”生活的北京题材电视剧《生逢灿烂的日子》正在北京卫视热播。剧中富有特色的京腔京韵,以及近乎百分百还原的上个世纪70到90年代的老物件和大杂院场景,均引发了不少观众的回忆。而就在不久前,由何冰主演的,聚焦老北京四合院变迁的《情满四合院》也成为观众热议的话题,浓郁的京味儿文化不仅未影响收视,反而受到了全国各地观众的喜爱。   为此,新京报统计了两部剧中代表性的京味儿台词以及京味儿老物件,并采访了《生逢灿烂的日子》编剧、“老三”的饰演者果靖霖,以及《正阳门下》《情满四合院》的导演刘家成、编剧王之理,揭秘京味儿电视剧如何还原老北京故事。      ★北京话★   啰唆但有人情味儿   《生逢灿烂的日子》   1.你看你那德行!   释义:“德行”中性偏贬义,意思为样子   2.那人,乌泱乌泱的。   释义:“乌泱乌泱”,形容人多   3.二子打小他就混不吝。   释义:“打小”即从小;“混不吝”,指不好管教   4.有事儿您就言语。   释义:“言语”,北京的口语,即说话的意思   5.你跟你那发小儿,就小时候老给你写信那老三,怎么样了啊?   释义:“发小儿”,即从小长大的朋友   6.得嘞,慢走啊,叶经理。   释义:北京人习惯把“得”、“得嘞”作为应答的口头语   7.还好没捅娄子。   释义:捅娄子,即惹事情   8.谁让我嘴贱呢,什么都愿意跟你瞎咧咧。   释义:“瞎咧咧”,即随口说   《情满四合院》   1.行,您使性子我忍着,您发脾气我忍着,我兹当您稀罕我,这行了吧?   释义:“兹当”,意为“只当是”;   2.我是个胡同串子,但我有自个儿的规矩。   释义:“胡同串子”,指的是没有事干的人,整天在胡同里乱窜闲逛,无所事事。   3.好歹给我留点念想儿。   释义:“念想儿”,想念,包含牵挂的意思   4.所以我跟你说,不要拿针挑人那疮嘎渣儿。   释义:“嘎渣儿”,又称“咯吱儿”,意为痂。   5.你别总抻掇我。   释义:“抻掇”,意为批评,数落。   6.那天我当着娄晓娥,我就卒瓦俩盘子!   释义:“卒瓦”,意为摔碎。   7.等这道菜上了,就齐活儿了。   释义:“齐活儿”,行了、好了的意思。   8.秦淮茹这么一捯饬还真好看。   释义:“捯饬”,意为打扮、修饰   新京报:如何写京味儿台词?京味儿台词有哪些特点?   果靖霖:我是北京人,大多数台词都是我们小时候说的一些话。很多特别方言性质的北京话,我在戏里给规避掉了。   王之理:这些话都是我们小时候、平时会说的一些话。其实纯北京话并不好听,所以我们保留了具有北京语言特色的台词,规避了一些生涩的词汇。北京的语言特色就是儿化音重,还有就是真的很啰唆,我们在剧本里尽量减少了一些话。像北京老人讲话,一说话就要把前因后果都说出来。晚上门一响,老头就在屋里说了,谁呀?外面回应说,爸,是我,我紧着上趟厕所,什么什么说半天,老头说天儿冷,穿件衣服,一定要啰唆半天。北京的语言特色是带有更多亲情味儿的。   新京报:其中一些词汇现在已经很少说了,会担心年轻观众或南方观众听不懂吗?   果靖霖:我还真没这个担心。说实话,我写得也不完全是一个北京戏,真的是一代人的事儿,只不过北京是我土生土长的环境,我够熟悉。其次我特喜欢北京人语言的幽默感。到了后期剧情,北京已经都市化了,京味儿也就没那么明显了。   王之理:拍《正阳门下》时,我们曾经有意识地把北京话往普通话调整,就怕影响收视。但后来《正阳门下》《情满四合院》的收视都很好,包括在南方播出的时候,播哪个台哪个台收视第一,证明大家还是愿意看的。而且如果北京题材离开这些,反倒没什么意思了,北京剧我要弄别的特色,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   新京报:现在大家都说普通话,纯正的北京话已经开始流失,这是否有些遗憾?   果靖霖:我一点没觉得遗憾。因为我们无法想象五百年前北京说的什么话,而且从历史上考证,好多人全是外地的,你说那时候有北京话吗?我不知道。北京本来就是一个鱼龙混杂的城市,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推进,北京话没了就没了呗。   王之理:不会过于流失的,如果没作品,才会真正流失。老舍的《茶馆》《骆驼祥子》,这些老北京的作品还是要把它保留下来。用电视剧的形式保留下来也是很有必要的。   ★老北京物件★   老道具师傅现做   新京报:剧里的老北京物件是从哪里淘换或如何制作而来的?   果靖霖:大部分东西我们是能淘就淘,淘不到的就做。这回我为了还原这些东西,特意请的都是一些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老道具师傅,因为他们懂这些东西。你找一些年轻的、有名气的,但是他不懂,都没见过。比如,我说我要一鸭子车,他没地儿给你买去,那他只能给你做。但那玩意儿他没见过,你让他怎么做?   刘家成:我们北京人拍四合院特别注重道具细节。一般拍空镜头就是为了转场,但我们的空镜头拍了冬天的板车、储存大白菜,大白菜上还要用破棉被盖上,防冻。我们自己弄了煤,剪成煤沫沫,因为那会儿大家不舍得去买煤球,就只能把煤渣子自己和,和了之后晾干了再烧煤。还有腾炉子、街上的马车,这些细节性的道具剧里都有,每一个细节实际上都是京味文化。   ★老北京场景★   还原难,后期抹空调费劲   新京报:还原上个世纪北京的胡同、大杂院场景是否有难度?有观众表示,场景有穿帮,出现了空调、奥迪车等超前的东西,这些是否在取景时很难避免?   果靖霖:还原难度非常大。今天的北京跟我们小时候的北京差40年了,现在根本找不到那时候的胡同什么的了。我们是在中国影视基地里面的一条街拍了一部分,《老炮儿》也在那儿拍过。但是这个胡同好多屋子外面装着空调机,但我不可能给人拆了。我也到实景地拍了,像后海,但你也不可能让老百姓把空调拆了,得拆多少家啊。所以我们都是后期一点点把空调处理掉的。但这种后期是按秒收费,一秒钟几百块,这一场戏五分钟得多少钱?我们这已经抹了不少了。   刘家成:当年的场景根本找不到了,社会变化太快,而且任何一个实景,人家也不可能让你这么折腾。但你要是没那场景,就展现不了原汁原味,所以还原起来特别难。我们的四合院完全是一比一搭的,搭了进门的一个跨院、一进院、中院、后院,搭了四进院,非常花工夫。七梁八柱全是真的,全是到昌平、怀柔的旧货市场淘的,然后再按照比例安上去,所以质感经得住拍摄。柱子、梁上的斑驳,根本不是你用美术能做出来的,它里面也蕴藏着变迁、生活、文化、历史,这你作不了假。   采写/新京报记者张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