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张磊
上个周末,有一场野生青年艺术节在杭州举行,艺术节还与费那奇北京动画周携手,在现场放映国内外独立动画师的动画作品,从那些短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动画人的创意与想法。
“费那奇北京动画周”是一个由与国际动画节交流最为频繁的中国动画艺术家、教育家与策展人组织策划的动画节展映项目,于年成功举办首届。费那奇的名字来源于Phenakistoscope的中文译名:费那奇镜——一种来自西方的古老动画玩具,是中国热爱动画的人们对于外来文化的本土解读。
它的发起人之一朱彦潼是一位准90后的动画人,但她的另一个身份更让人感到好奇。她在日本留学学习动画专业期间,被日本知名的老字号出版社福音社邀请创作一本讲述中国故事的绘本。花了三年时间磨合创作后,得到了日本读者的共鸣。
如今这本书也被重新引进国内由接力出版社出版,一本讲述六十年代故事的书为什么会受到欢迎呢?创作绘本和制作动画又会有什么区别呢?在艺术节间隙,记者采访了朱彦潼。
是妈妈的记忆,也是她的记忆
《乌篷船和老花镜》是一部向童年致敬的作品,将江南水乡的生活描绘地淋漓尽致。通过小女孩兰兰跟随外祖母回乡探望外祖父的视角,和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水乡的民俗与风情,以及对童年水乡生活悠长而美好的回忆。
朱彦潼回忆说,当时是福音馆出版社看到了我做的一个动画短片《杯子里的小牛》,来找她约稿,“他们挺喜欢我的那个短片的,觉得我有能力去做一个绘本,但不能根据短片来做,因为内容还是太成人了。”
随后双方商量的结果,就是做一个向日本小朋友介绍中国的内容,让他们更了解中国一点。“这个题材其实很宽泛,就不想泛泛而谈,希望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通过个人视角去寻找创作题材。”朱彦潼回忆说,后来和妈妈通电话,听到了她小时候和奶奶一起乘乌篷船回乡下的故事,也想到自己小时候也坐过几次乌蓬船,但是现在越来越便捷了,以前的田园生活也成为了记忆,这样的体验会越来越难得了,所以就想用画笔记录下这些。
于是,妈妈回忆中的南瓜子,鱼鹰捕鱼,木桶采菱角都出现在了绘本中。朱彦潼回忆说,为了还原上世界60年代的水乡氛围,做了大量调研工作,查阅了很多历史照片,并根据口述还原了当时的建筑、服饰和生活方式。
朱彦潼是动画导演出身,讲述故事时运用了电影般流畅的叙事节奏和画面语言,让画面具有更加细腻的质感,让这个回忆改编的故事更具可触摸感。此外,作品的每个镜头都经过精心构图。
“在创作的时候,尽量少用说明性的镜头,并让画面可推敲,达到一种在看电影,同样也是在看画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之中。”朱彦潼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里面画的水生植物(“水八仙”)非常逼真,也特别江南。朱彦潼说,自己不想过度抽象画、概念化江南水乡的样子,把这些植物画进去,会让内容更接近生活本来的样子。
花了三年时间打磨细节日本人做书很不着急
定下题材后,朱彦潼第一个被惊到的是,出版方告诉她这本书的出版时间已经定好了,“当时说三年以后出版,我就惊呆了,对方和我说,你别看绘本就那么薄薄一本,但也是很花时间的。”
最开始是学广告出身的朱彦潼,大学毕业后选择去日本学习动画制作就已经是跨了一个专业了,但从动画制作再到绘本制作,对她而言又是一次很大的挑战。“其实我不是很专业的那种,但可能就是这样的有些‘业余’的画风,能给别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吧。”
从文字脚本开始,到分镜头再到草稿,后来我发现这个和动画片也很像,区别就是最后成品并不会动起来,而且画的细节要多很多。“我的责任编辑,大概每过一个月会来跟进一下我的进度,也不是特别着急,但在细节上非常细致。”她回忆说,“每个字每句话怎么去打磨,怎么去表述才能让孩子看得明白,这些都跟编辑反复去琢磨过才确定。”
出版后,很多日本的读者的反馈很好。一位读者说,自己仿佛也和主人公兰兰一起乘着乌篷船回到乡下,“这时候,我觉得人类对于故乡的感情其实是共通的,无论何时都不回改变,我做这本书的初衷也是离开老家这么多年,但我还是做一点和故乡有关的东西。”
这个绘本现在到了国内出版,她也希望能给中国的小朋友带来一些不同的体验。
编辑张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