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曾洁
对于科幻爱好者而言,如果能在一个地方看到科幻大咖的手稿,一定会膜拜之至。1月13日下午,时光幻象科普博物馆在温江开馆,50多位科普科幻界人士到场祝贺。众多科幻大咖捐赠的藏品和手稿,令人大开眼界。
民国时期科普大师顾均正的孙女顾备,专程从上海赶来赴会,代表家族捐赠了年出版的科普杂志《科学趣味》。著名科普作家和翻译家、中国最高科普图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卞毓麟,委托朋友捐赠了他于年翻译阿西莫夫科普名著《走向宇宙尽头》的手稿,以及科普大师卡尔萨根著名的电视系列片《宇宙》分镜头脚本现存中译稿本。
科幻杂志
年被科幻迷们称之为中国原创科幻小说的元年。这一年,荒江钓叟在《绣像小说》上发表了中国第一篇原创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语言风格和故事情节都很适合消遣。
科幻作家董仁威代表科普博物馆接受捐赠
科幻钢铁雕塑《红蚁》
《科幻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姚海军捐赠刊载这篇科幻小说的杂志,泛黄的线装本看上去十分珍贵。姚海军介绍,《绣像小说》据传是李伯元在光绪二十九年()五月创办的半月刊期刊,刊载的小说内容通俗易懂,同时又启发民智。其中这篇《月球殖民地小说》,描写了一个叫龙孟华的湖南人,因杀人被官府追捕,逃亡路上妻子落水失踪,于是与日本友人玉太朗乘坐机械气球,在世界各地寻找妻子。
中国首篇原创科幻小说刊载于《锈像小说》
为何清代的作家就已经开始创作科幻小说?姚海军认为,鲁迅和梁启超二人对中国科幻的启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年,梁启超在自己创办《新小说》上连载法国作家凡尔纳科幻小说《海底旅行》,这部作品后来名叫《海底两万里》,令大家耳熟能详。次年,鲁迅翻译了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即《从地球到月球》。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科幻的创作都离不开月球,包括这篇《月球殖民地小说》,其中的故事情节都很像凡尔纳的《气球上的星期五》。
卞毓麟翻译阿奇莫夫小说手稿
走进时光幻象科普博物馆,不大的房间里却珍藏了不少难得一见的藏品,包括中国著名科普作家叶永烈、卞毓麟、张文敬、董仁威、吴显奎的手稿,从清末民国时期到现代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期刊的珍品。
刘慈欣小说《地火》手稿
有趣的是,展柜里还有著名科幻作家、《三体》作者刘慈欣年创作小说《地火》的手稿。泛黄的信纸封面,写着刘慈欣的笔名“新菌”。当时,他还在山西娘子关电厂计算机中心工作,很早就用计算机创作的他,偶然收拾东西的时候才发现这本手稿,年11月捐赠给这家博物馆。
成都科普创作中心成立20周年
当天恰好是成都科普创作中心成立二十周年的日子,主办方展出了中心出版的36套图书和科幻作家董仁威个人的部著作。成都科普创作中心拥有余名签约作家,组织出版《新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中外著名科学家的故事丛中》《金色年华21世纪科普丛书》《现代农民科学素质教育丛书》《小科学家丛书》《科普趣谈图书》《少年科学院书库》等36套丛书,计余部,共余万字,发行突破0万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