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云中巫溪(摄影:乔洛阳)
巫盐文化构筑的魅力不会消失
手中捧着一本名为《巫盐天下》的书,沉甸甸的重量,素朴的封面像盐一样雪白,仿佛会有白花花的盐粒从书页中流淌出来。重庆市作家协会荣誉主席黄济人题写的书名增添了书卷气,孔子嫡系后人孔维克书写的“巫盐既出,天下索求”增添了厚重感,宁新路、王宗仁、彭程、刘明华、邢秀玲等文化名家的推荐增添了光彩度。
这是一本涵盖地理、历史、人文、学术的长篇文化散文。何谓文化,辞典解释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何谓优秀的文化散文?应该是在字里行间中体现一种文化担当,彰显一种文化态度,表达一种文化观念,展示一种文化审美。唐文龙用文化散文这样的方式把历史和文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了史学沉思,又有了艺术渲染。只写历史陈迹,读来枯燥,索然无味,只写抒情散文,又有无病呻吟之嫌,而历史和文学结合后,历史不再是冰冷的面孔,增加了温度和柔情,而散文有了历史的厚度,语言不再轻飘,这样的书籍仿佛是一棵树,根脉深深地扎入了中华大地的文化沃土之上,有了灵魂,有了风骨。
如何让文化散文不陷入到史料铺陈的桎梏中?为了避免这个弊病,唐文龙在写作中独辟蹊径,他在书中安排了几个人物,有爷爷、丫头、小伙儿、孙女儿,他们是普通人,也是书中一个个人文符号。他说:他们是故事的参与者,也是传承者,他们在帮我吟唱,也在帮我思考,他们是我,我亦是他们。他要让文章“既能营造出各种意境,又能减少学术上的呆板”,每一篇“文字铺排看似随意而为,其实都需耗费心血”。在语言表达上,他力求“简单亦繁琐,朴素而神圣”。
翻开《巫盐天下》,给人有耳目一新之感,目录不用一二三区分,而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排序,新颖又见匠心,每个版块都用四个字提纲挈领,点明主题,每个版块都带有一个“盐”字。唐文龙把厚重而又悠远的巫盐文化分门别类,编成十个类别,这是十把打开巫盐文化大门的钥匙:甲是探源篇,乙是发展篇,丙是巫文化篇,丁是盐道篇,戊是美食篇,己是盐战篇,庚是文艺篇,辛是盐客篇,壬是盐江湖篇,癸是今世篇。全方位、多侧面、立体式地描绘了巫盐文化,一个章节就是一道时空转换,像电影里的分镜头,让读者既能在五千年的盐业文明史中穿越时空,又能在苍茫的地理空间内纵横驰骋,随着文字层层深入,读者也随之加深了对巫盐文化的认识与体验。
文明的变迁演进是数千年的积淀,历史长河的波涛暗涌,人口的迁徙流转,形成了一个个独特的地理文化现象,河南是“中原文化”,广东是“岭南文化”,湖北是“荆楚文化”,山东是“齐鲁文化”,福建是“闽南文化”,山西是“三晋文化”,江浙是“吴越文化”,而重庆巫溪、乃至整个三峡地区的“巫盐文化”是非常独特却又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在唐文龙眼里,巫盐文化是母态文化、起源文化,伴随着整个中华文明的进程。以巫盐文化为主题的书写非常不易,既要横亘千里又要跨越千年,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唐文龙用行动践行着这句至理名言。他读万卷书,在浩瀚纷繁的史料典籍中梳理出清晰的文化脉络,在传说和野史中发现古老文明的遗迹;他行万里路,在山高林密的险峻盐道上感受人文风貌,用心灵捕捉“盐背子”足音的遥远回响。五年的艰辛写作,五年如“盐背子”般地跋涉,他独自咀嚼沉思,梳理千头万绪的线索,找寻被岁月风化的蛛丝马迹,探寻巫盐文化隐藏的密码,一部浩浩荡荡具有散文优美和史学严谨的《巫盐天下》问世。
什么是“巫盐”?唐文龙解释:“巫”代表了一种人类早期的哲学思想,属于精神层面的范畴,“盐”代表的是物质层面的范畴,二者结合的命名,才涵盖了“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这本用“巫”和“盐”构筑起来的书籍,充盈着丰满的血肉和丰盈的精气,他要把“巫”和“盐”组成的文化系统阐述得更有深远性和广泛性,作为对世代先祖的崇敬,对巫盐文明的心仪与祭奠,这是一种宿命式的“回归”,自觉地进入巫盐文化的深度体验,自觉留住文明的旧影。
翻阅其间,可以看到唐文龙自觉的文化担当和强烈的使命意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巫盐文化被作者充分地挖掘出来,并在各个篇章中表达出了对这种文化的个体重建,每个章节都融入了他的独特论点,他要用一己之力,通过二十万多字,昭示出一个新的文化命题和发现:
“巫盐古道”以“巫”和“盐”为媒介,它是一条盐运通道,是一条南北民族迁移、融合之道,是一条追寻文化之根、补充民族文化精神钙质之道,是一条文化传承、文明构建之道。
最后他得出一条结论:
“巫盐古道”是横亘在版图腹心地带,是连接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一条文明大通道,让长江、黄河两大文明互相滋润,互相汲取,从而更加丰润、厚重。
一语惊醒梦中人。盐是人类生生不息繁衍和生存的物质基础,有了盐,才有了文明,而运盐的道路上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彰显了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巫盐古道”不仅是一条生命之道,更是一条贯通南北的文明通道呀。这个结论仿佛一道大门,豁然打开一个令人惊异的天地。这个文明大通道的结论,不仅展示了“巫盐”文化的厚重底蕴,也表现了对“巫盐”文化的自信,从而把巫盐文化引入到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现代化进程飞速地吞噬着农村”,巫盐文化被越来越多人遗忘,当巫溪宁厂的人们陆续离开,繁华千年的古镇终于落寞地躺在了大山深处,“渐渐地,墙上长满了青藤,楼下变成了废墟,瓦片中布满了灰尘,拴舟的木头腐朽,空洞的石孔全是青苔”,虽然宝源山的盐泉还在流淌,但乡愁已渐去渐远;虽然巫盐古道仍在,但已被绿草掩映近乎荒废,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中。
然而巫盐文化构筑的魅力不会消失,就像书中尾声中的那句话:
文化的表象虽然淡去,但却在血脉和灵魂之中沉淀得更为厚重。
这是《巫盐天下》的贡献。
作者简介
图为作者在《巫盐天下》研讨会上发言
钱昀,女,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重庆散文》杂志编辑。
-《巫盐天下》其书-
重庆市巫溪县宁厂宝源山至今仍保存着全国唯一一孔尚在流淌的上古时期地面盐泉。巫盐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古庸文化、古巴文化的发展,盐道文明促进了巫文化、巴文化、楚文化、秦文化、庸文化的交合融汇,形成了一条影响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文化沉积带。
长篇文化散文《巫盐天下》首次提出“‘巫盐古道’为横亘在版图腹心地带,连接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文明大通道”概念,以散文的笔触,对盐道文明进行全面总结、阐述,用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上下五千年盐业文明的辉煌史诗。
作者/来源:蚂蚁哥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