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切、快剪,反应镜头、特写镜头接中景,再到大全景,循环往复……这就是现今你在电影院里能看到的大部分电影的视觉模式,而你在新片《指引》里将很难看到这些。
注:影片《指引》里有个别段落有类似的风格,但风格本身全然服务于场景——这一点下文会详细展开。
影片《指引》展现了导演苏纳山和老道的摄影师SabaMazloum对镜头罕见的控制力。
影片的视觉方案并不是轻易做出的艺术选择,它使影片舍弃掉更商业化的可能性,而成为更独特的艺术作品。该片从筹备到成片都作为独立制片项目来运作,这使苏纳山和Saba得以自由地实践他们的艺术愿景。
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愿景?首先是远景镜头的使用——在影片重场戏的关键片段,使用远景镜头将男女主角都包含在画面当中。影史上的著名导演如约翰·福特和亚历山大·麦肯德里克都会精心地设计演员在画面中的位置,然而,这已然不幸成为式微的艺术追求。
约翰·福特《青山翠谷》
亚历山大·麦肯德里克《荒岛酒池》但在《指引》里,得益于不被干扰的长镜头的使用,观众能与角色一同经历亲密与冲突的时刻,并逐渐沉浸于场景中。对有些观众来说,这并不是马上能适应的。当下流行的“快餐式多镜头”手法,创作者并不真正思考我为什么、我何时要切换这个镜头、要使用这个特写。
但《指引》没有屈服于此,创作者的选择都是深思熟虑的。影片中,传统的特写镜头会被有意舍弃,因为正如导演自己所说的:“我们觉得,让观众与这对爱人(男女主角)完整地经历整个场景非常重要,我们不想打破双人远景带来的魔力。”
回到我在开篇做的小注释:电影里有一个段落,导演使用了区别于全片整体风格的手法。他采用快切,配合出色的音效和音乐。在影片整体风格映衬下,这一段落的效果愈加凸显。
远景镜头只是这部电影中一个独特的艺术愿景,影片创作者在关键段落还是会适时使用特写镜头获得良好的效果——这就不得不说到电影另一突出的影像手法:4:3屏幕比。我原以为这是后期剪辑时的处理,却被告知这是在拍摄前设计好的。
创作者为这些4:3画面,而特意选择了ArriLF4.5k的机器。这部电影非常罕见地同时使用了两种屏幕比。4:3屏幕比主要用于一对爱人(男女主角)出现的场景,传统的2.39宽银幕比则用RedRanger8KMonstro拍摄、用于前任爱人(女主角及其前任)出现的场景。
为什么使用两种画幅呢?一般来说,导演们使用4:3画幅有以下原因。例如,威廉·达福和罗伯特·帕丁森主演的《灯塔》使用了4:3画幅。导演罗伯特·艾格斯解释说,他想要更好地把观众带到影片设定的旧时代背景,使观众沉浸到19世纪中。
罗伯特·艾格斯《灯塔》此外,欧柏林(美国文理学院)的教授RianOrso也曾在采访中说过,“4:3画幅更有利于亲密关系的描绘”。而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也曾说过,4:3是给予角色以敬意的画幅,因为当角色被置于4:3画幅时,我会觉得他们变得很重要。他们不再只是一个画面中间的小小的存在。这是非常人性化的画幅。”
安德里亚·阿诺德导演
影片《指引》的导演苏纳山也表达过类似的想法:“4:3画幅比例,迫使我们和这对爱人一起感受亲近。是真正身体意义上的亲近,以至于角色仿佛占据了整个画面。我们从而感受到他们情感上的亲近,而宽画幅比则无法强调这一点。”
苏纳山又说,“但讽刺的是,在这亲近的表象下,我们能从他们行为的诸多细节里察觉出,他们因为相互不信任而产生的距离。在某种程度上,4:3画幅对观众来说构成了一种表面上的亲近而最终却走向反转。另一方面,在前任爱人场景使用宽画幅比则放大了双方关系的物理距离,这能帮助观众理解他们情感上的距离。”
影片另外一处空间也使用宽银幕来帮助故事更好地表达:安全屋。在这里,前任爱人之间毁灭性的氛围得以加强,此处使用4:3则达不到相应的效果。
而不同画幅比的使用,除了有助于突出空间的区别,还能突出时间线索:所有关于前任爱人的宽画幅镜头都是3个月前的闪回,而现任爱人(男女主角)的4:3镜头则发生在当下。正如导演所说:“当我们决定要使用两种画幅比时,我们要为此而对整个剧本和故事进行全面调整,这非常有挑战性,还有点可怕,我们不确定观众会做何反应。我希望效果是好的。”
再来分析下《指引》中的其它一些镜头:例如影片结尾处主观镜头的使用(角色的主观视角镜头)以及裂焦滤镜的使用,使我们想起布莱恩·德·帕尔玛执导、已故影星肖恩·康纳利主演的电影《铁面无私》,其中有两个镜头更是深得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和英格玛·伯格曼的神韵。
布莱恩·德·帕尔玛《铁面无私》导演说:“我们非常想要致敬塔可夫斯基导演的镜头语言,但奇怪的是,我们影片开场关于这对爱人的镜头却比较像伯格曼导演的《假面》,这可能是意外,又或许是下意识。”
那些用4:3画幅拍摄的迷人的静止画面,还让人想到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导演通过影片《冷战》和《修女艾达》而更为观众所熟知的风格。最关键的是,当所有的这些镜头和技术手法结合起来,使观众意识到,虽然这部电影的时空背景设置在近未来,其视觉哲思却深深扎根于过往。
电影的剪辑风格、关键镜头的构图设计(值得单独写一篇文章)、美术设计,以及置景都有许多耐人寻味之处。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电影的色彩。影片基于不同场景而在色彩上做出非常微妙而充满细节的差异设计。
本片摄影师曾与张艺谋、周星驰、戴思杰和徐克合作过,在我读到的一篇他的采访文章里,他说到他总能在卡拉瓦乔的绘画里找到灯光设计的灵感。影片中在安全屋发生的所有场景,导演都给了摄影师完全的自由,使他将画面调至足够昏暗和高对比度,而这正是从卡拉瓦乔的烛光照明及自然光暗绘手法当中得到的启示。
卡拉瓦乔名画《捧果篮男孩》事实上,《指引》极大程度上使用了自然光拍摄,并在关键镜头中都保持低照明度,以此来表现阴郁的气氛,以服务于故事本身。这不仅在华语片里少见,在其它艺术电影里也不常见。
用低照明总是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为你无法确保影片在不同的投影机上都能够呈现出足够好的效果。然而,导演最终还是将故事本身的需求置于其它考虑之上的。
关于影片
影片《指引》由赋影视出品,苏纳山编剧并执导、方大同担任制片人及创作监制、SabaMazloum担任摄影指导。
我们总是会不太愿意说出真相,因为我们害怕不被原谅。是的,我们不会轻易原谅别人。为什么原谅那么难?同样的,当我们被误伤、当我们误伤他人而恐于不被原谅时,我们总是会被“积怨”与“伤痛”日夜折磨。
在《指引》里,女主角韩淼深陷在与麦子轩和苏杰的冲突与争扎漩涡中不可自拔。每个观众都将在这个故事里看到自己,与角色产生共情。
未来的AI技术能否拯救影片的主角,乃至我们的世界?这一在当下无解的难题,将在《指引》里呈现。
TranslatedbyWeihuanZhuang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