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镜头 >> 镜头介绍 >> 正文 >> 正文

敦刻尔克三线交叉叙述

来源:镜头 时间:2022/12/2

三线叙述。撤退的士兵,前往搭救的英国船,掩护撤退的空军。

撤退,持续约一周。

前往搭救的英国船,一天。

空军掩护,一小时。

时间长度不同的三个事件交叉剪辑,剪接线索不是共时性,更多是镜头带动的情绪和氛围。

比如影片开始,撤退海滩的灰沉氛围和空军执行掩护任务的紧迫氛围相照应,倍感形势严峻;随即是英国民船被征用的场景,大小船只准备跨过英吉利海峡去搭救士兵,这部分给人以缓和,增添期待和希望的情绪。作用明显:撤退的残酷与飞行员、民船船员的英勇互为烘托。

三线交叉叙述的好处,既有如上的相协调、互为烘托,也有共同加强。比如撤退士兵在船舱内被困的镜头,和海面迫降飞行员被困驾驶舱的镜头切在一块,叠加紧张感,强烈唤起观众对片中人物脱离困境的希冀。

设想三条线如果都是独立的单线叙述,那么每条线都会为了必要的叙述连贯性而增加衔接情节,容易出现让人觉得沉闷的地方,简称闷点。闷点跟电影场景的时间长度和情节的可预知度有很大关系。三线交叉让场景按一定节奏不停切换,而切换又使得场景的可预知性下降,闷点出现的频率也就随之下降。

因为观众一旦适应了三线叙述的表达方式,自然慢慢淡化对叙述连贯性的追求,反而更在意电影场景的切换节奏以及各场景间氛围的搭配和承接。但三线叙述既有上述优点,在这部影片也存在问题:与影片的简洁表现手法存在不和谐之处。

这里的简洁表现手法,指的是表现人物的手法不复杂,情节也不复杂。《敦刻尔克》不像多数战争故事:围绕特定人物,通过回忆、众多对话、旁白甚至书信铺展人物的立体形象,以紧凑的情节(比如营救、负隅一战等)推进故事发展。《敦刻尔克》里没有人物背景介绍、没有内心活动刻画,对各个角色几乎连名字都不提。这好比放了一个跟拍的摄像枪,客观的进行临场记录。

这是种风格,接近于我们现实生活中观察陌生人的真实场景:无法直接得知对方的背景故事,更无法直接得知对方的内心活动,得靠观察来揣测。要进行揣测,就涉及角色代入:“我”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对方那样的举动和神情,假如“我”处于对方那样的处境中会有怎样心情和想法,会做一样的事吗。等等。

于是,简洁反而激发更多的想象力。少了通常战争片供应视听刺激、灌输意识观念的手法,而是要你自己“身陷”电影角色和场景之中,自己体悟“临场”感受。以上即简洁表现手法发挥的巨大力量。但本片的三线叙述,却会在某些方面削弱甚至克制简洁手法所发挥的力量。

在运用三线叙述时,为了节奏同步,为了情绪和氛围一致,通常会有意设计部分剧情感强的电影情节一同出现。这容易让影片不自然,使得场景充满安排感,跟简洁表现手法产生不和谐。

如年轻主角后期随一行人躲在搁浅船里,船舱被德军子弹射穿而进水,士兵们用肉身去堵枪孔未能如愿,船浮不起来,便逼其中一个士兵离开船舱送死的情节,个人就觉得戏剧化太过了;以及飞行员迫降后,机舱玻璃卡住打不开,面临溺水危险,而被英国船搭救,这个场景的设计感也过于强。这类场景,都使原本沉浸在电影“临场”氛围的我突然产生不自然感,于是跟剧中人物的同感共鸣暂时断了线。等重新连上又要花时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