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让我们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
和幸福的缨珞,编织你们。
央广网北京5月5日消息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朝花夕拾》报道,提起“青春”,你会想到什么?青春的状态,何以不老?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山东省话剧院等联合出品的话剧《青春万岁》即将搬上舞台。该剧改编自王蒙的同名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小说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青年学生热情洋溢的青春生活,刻画了一批成长于新旧交替时代的青年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她们有理想,有热情,对生活积极乐观。如今那个充满活力、无限美好的青春,穿越大半个世纪,以话剧的形式再次来到观众面前,将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兴奋、感悟与启迪?话剧《青春万岁》编剧李婧近日接受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朝花夕拾》节目主持人苏扬的专访。
50年代青年人的故事如何用现代观众视角、语言来表现?
记者:什么原因让您选择了小说《青春万岁》进行话剧创作?
李婧:因为今年剧院希望能够推出一个跟青春、跟年轻人有关的戏,正好我之前读过王蒙老师的小说《青春万岁》,我就觉得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很适合把这本小说打造成一部从年轻人的角度和观点出发来表达青春的话剧,于是剧院就决定尝试改编这个小说,也就是这个原因开始了创作。
记者:您觉得在改编过程中,比较困难的地方在哪里?
李婧:首先是篇幅方面。原著小说大概有25万字,可是话剧有时长的限制,肯定不能把所有的情节、人物关系等都按照原著小说来改编,也不可能像电影那样,因为电影有丰富的镜头语言。所以在改编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缩减篇幅,这就带来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在改编的过程中,要重新架设人物关系和场景主线,将人物主要的情节矛盾这条最重要的主线定义出来,这也不能说是困难,这是创作过程中必须要做的、很重要的工作。
其次,如何将这个描述50年代青年人的故事用现代的观众视角、观众语言去表现,这是我们大部分主创人员以及我在做剧本改编时考虑的更多的东西,就是跟现代的观众去聊什么样的话题,这些话题又如何与原著小说中的人物、情节进行糅合、对接与映照,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我们工作上的重点和难点。
记者:这更像一个探索的过程。
李婧:是的,是的!
《青春万岁》编剧李婧
如何让现代观众去理解那个年代青年人的精神特质?
记者:那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您有没有发现能够穿越时代,在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青年人身上所共同表现出来的精神特质?
李婧:为什么我们要坚持演这部剧,主要是因为我们想要表达“青春”这个话题。青春并不是一个时间、一个年代或者是一个人生阶段,我觉得青春本身在于漫漫人生中,是一种心态、一种精神状态。对于整个社会来讲,青春也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特质,它不代表哪个年代而是充实在整个人类社会当中,并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被磨灭,因为总会有一茬一茬的年轻人在奋进。那些即使已经不再青春的人,大多也保持着青春的心态,一种积极奋斗、积极探索的心态,因此青春的话题其实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如果与现在对接,我觉得在特定社会环境之下的那批50年代的年轻人们是非常有活力的,非常能够把自身的状态与国家命运、国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这是他们的鲜明特点。这个特点放在当今社会,跟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也是非常契合的。比如说很多新闻报道里、影视剧中,周围人提及或是亲眼目睹的,一直奋战在一线的早已不仅仅是80后了,不少85后90后甚至是00后的同学们已经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一些不平凡的事情,他们将个人的前途命运跟整个国家、整个时代的命运相结合。我觉得这个精神内核是不变的,所以在作品中要把这个“核”牢牢地抓住,再由这个“核”出发去探讨一些年轻人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