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女儿,你悉心教导她要善良,学会乐于助人,于是有一天邻居跟女儿说,自己家的狗狗生病了,可不可以帮忙?
于是女儿去了…结果就此失踪7年,直到她再次站在你面前,还带着一个孩子。
她控诉你,是你这样教我要善良的!所以我才会受骗,才会被囚禁被强奸!
你要怎么办?如果那个女儿是你呢?你要怎么办?
面对来自灵魂的叩问,需要怎么解答?人生突如其来的意外,到底要怎样才能自我摆渡?看完电影《房间》也许就能找到答案。
《房间》是由兰纳德·阿伯拉罕森执导,布丽·拉尔森(饰乔伊)、雅各布·特瑞布雷(饰杰克)主演的剧情片。
该片于年1月15日在爱尔兰上映,豆瓣评分8.8分。
此片改编自爱玛·多诺霍的同名原著小说,影片以5岁男孩杰克的视角讲述了妈妈在7年前被邻居所骗,之后被囚禁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长达七年之久的故事。
《房间》豆瓣8.8分
女主布丽·拉尔森,凭借在该片的精彩演出,在那年击败凯特·布兰切特、詹尼弗·劳伦斯、夏洛特·兰普林、西尔莎·罗南等人,斩获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并以此片获得第73届美国金球奖电影类-剧情类最佳女主角、第31届美国电影独立精神奖-最佳女主角。
实在是战果惊人。
值得一提的是,扮演布丽·拉尔森的儿子,雅各布·特瑞布雷的表现也是非常惊艳。
甚至有网友说到,要不是雅各布·特瑞布雷太小无法参加那年最佳男主的角逐,可能就没有莱昂纳多什么事情了。
《房间》海报
网友所言绝对不虚。
看到雅各布·特瑞布雷的演绎,你会觉得他跟小房间有种浑然天成的融合感,有些不健康,有些执拗,走出房间后又像雨水充沛的植被,茂盛又坚强的成长,充满孩童般原始自然的天真。
这样一个关于性侵的残忍故事,却因小房间里母子间紧密的情感流动和影片独特的叙述视角,大大削弱了故事本身的悲伤与残酷。
但随着母子走出房间,母亲的自杀又猝然把人推进故事本身,回到文中开头叩问:当一切已然发生,要怎样坚强活下去?
小房间局促和压抑,男孩杰克却活泼和阳光;离开小房间的尺寸禁锢,母亲乔伊却差点自杀身亡。这种种反差,究竟是什么力量令男孩坚强,又是什么痛苦令母亲求死?影片到底要表达什么?
本文就从影片的叙述视角、角色塑造、影片宣扬的主题意义三个方面分享一下我对影片的理解,也想跟大家探讨这部影片之于现实中的我们可以参考的价值。
儿子杰克,母亲乔伊
叙述视角:影片基于孩子的视角从空间划分:前半部分的叙述是在小房间里面,后半部分的叙述是房间外的空间。两种空间的转换,特写镜头到全景镜头的转换,母子情绪的反差,给观众形成鲜明印象
《房间》改编自奥地利伊丽莎白的真实经历。18岁少女伊白丽莎白被亲生父亲约瑟夫强奸并囚禁长达24年之久。
在这24年里,伊丽莎白生下7个孩子(其中一名夭折),有4个被约瑟夫自编自演,说是加入邪教的伊丽莎白遗弃,所以被他收养。还有2个孩子和伊丽莎白一起生活在一个狭小、装着钢筋混凝土暗门和电子密码锁、没有玻璃、大约只有1.6米高的地下密室中。
年此事被揭发,约瑟夫的禽兽行径令人发指。据警察回忆,尽管孩子们跟着母亲住在一个极端不良的环境下,但是仍然表现得很有教养,可见母亲是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对孩子进行了教育。
电影《房间》正是站在这种角度,以孩子的视角表达了一个基于现实的童话故事。
影片最初出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几个物品的特写,模糊、迅速的闪过,来不及细看的焦灼感陡然从心里生出。
特别是镜头里出现的一块破烂海绵,让人觉得肮脏和嫌弃。
但是黑暗里,一个柔软、平和的童声响起,让人顿觉清新:
在我还没有到来以前,你成天哭成泪人,看着电视一动不动,直到我从天而降,穿过天窗,进入房间在你体内砰砰踢你,然后我冲出来落在毯子上睁大眼睛,你切断脐带对我说,你好,杰克。
镜头变得明亮,从一个旋转中的天窗转换到一个孩子身上,仿佛天使穿过天窗跌入了房间,让人顿生美好之情。
导演的镜头语言传达生动。
男孩醒来,对着熟睡的女子轻声说到,妈,我5岁了!
睡在一边的妈妈睁开疲倦的双眼,冲着孩子宠爱的笑,然后一把把他抱在怀里。
电影开始用中景镜头呈现男孩的活动范围。他穿着凉爽,从床边的台灯开始绕着圈,对触及的每件物品说着早安:
早安台灯,早安盆栽,早安蛋蛋蛇,早安衣柜,早安电视…”
于是我们跟着男孩的早安路线认识了他的居住环境,是一个非常小的房间,白天也需要开着灯。
等男孩和房间里所有的物品说了早安,妈妈的脸出现在了镜头前,带着明显的病态。
导演开始用大量的特写镜头和近景拍摄手法表达这对母子的生活。
特写镜头在百度百科里的定义: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用近距离拍摄的方法,把人或物的局部加以突出、强调的电影艺术手法。
这里特写设定的就是房间的活动范围,非常狭窄,而且门是紧锁的,没有窗户,只有头顶一扇天窗。很闭塞。
如果设身处地地感受自己在那种氛围,我觉得自己是压抑的。
一个正常人在闭塞的空间能生活多久?生活久了会有怎样的表现?
网上资料显示,长时间闭塞环境容易让人抑郁,甚至精神分裂。
但是妈妈乔伊带着儿子杰克,已经在这个小房间里生活了五年。是什么力量可以让这对母子在这种压抑的环境里生活5年?
乔伊说,意志最重要。
这就是答案。
杰克日复一日从妈妈那里得到的教育是,意志强大,问题跑光。
人的意志有多重要?
哪里有意志存在,哪里就有出路。—歌德
在极端环境下,正是乔伊的保护,杰克才能如此活泼和阳光。也正是因为杰克的“从天而降”,乔伊才在极端压抑的环境下,充满生存的勇气而不再哭泣。
没有人能够独立坚强。这对母子紧密的情感联系,是压抑的环境下破土而出的种芽,向上生长!这也让大家看到了母爱伟大的一面: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只要给予足够的爱,孩子就能很好的生活。
后来杰克帮助妈妈逃出房间。镜头语言从特写变成全景,人的空间活动范围增多,不再受囫于小房间。可以自由的呼吸,自由的活动。
但是乔伊却选择自杀。
这种空间转换的情感迷失,让人印象深刻,充满唏嘘:比起无法转圜的空间上的压抑,不负责任的言语和随意的道德批判,才是致人于死地的罪魁祸首。
因为大家觉得,乔伊没有让老尼克把杰克带出来交给外面的世界,让他过正常的生活,这是自私的表现。
乔伊迷失在世人的评判中。作为一个妈妈,乔伊比谁都更希望孩子能过好,人们的评判加重了她的自我指责。
事实真是如此吗?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随意批判他人的人,真的就是对的吗?杰克如果离开自己的妈妈被送出去,就真的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吗?
我不这么看。原因有3:
1,孩子通过老尼克交给外面的世界,是乔伊对自己再次的侮辱;
2,孩子离开妈妈会有怎样的境遇?一切不过是未知。少女乔伊会碰到肮脏的老尼克,怎么确保杰克不会遇到人间至暗?生活本来就不是完美的。
3,人最要紧的是活在眼下。真的把孩子送出去了,乔伊一定是崩溃的,无法存活的。这是对乔伊心灵的再次鞭打。
那些站在上帝视角的人不过是抱着“与已无关才会高高在上”的心态看待乔伊事件而已。正如网上那句,“这世上本没有感同身受,一切冷暖不过是自知罢了”。
角色塑造:角色在不同环境下的刻画是不一样的。房间里的妈妈,疲倦却意志坚定,给予了儿子天真烂漫的环境;房间外的妈妈意志涣散,迷失自我,儿子飞速成长,给予了妈妈生活下去的力量。
这部电影的角色塑造表达了母子之间无可替代的爱。
性格刻画不但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最佳切入点,而且是人物形象塑造成功与否的最终衡量标准。
在小房间里,因为要给儿子杰克营造有爱的氛围,尽管有空间上的限制,但是乔伊的语气里始终透着坚定。
没有萎靡,没有迟疑。
这是在小房间里乔伊性格的刻画,因为她必须进行意志的传达。如果没有意志,要怎么带着儿子在极端环境里生存下去?
影片中印象很深的画面是杰克收到5岁生日礼物的小汽车后,她们母子俩分工协作,妈妈乔伊站在唯一的天窗下吼叫,儿子杰克站在通风口处声嘶力竭。她们动作的娴熟和配合,就知道她们不是第一次这样做。
但是没有任何用。空镜头下,是一个小小的房子置于旷野之中的院子里,没有人会听见。
这种绝望,乔伊不会在孩子面前显露。她只能在孩子睡着时,一个人坐在天窗下默默消化和忍受。正是在妈妈的保护下,杰克塑造了天使般的化身。
他天真、好奇、喜欢思考、爱妈妈。当他在小房间时,他把妈妈掉落的牙齿收藏,称这是妈妈给予他的力量,而且义无反顾地帮助妈妈完成了逃出房间的大任。
当妈妈置身于世俗生活中,被成年人世界里的自私伤害。她变得精神涣散,意志瓦解,因此而自责、迷失、咆哮。
于是她选择了自杀。
有人认为,自私是喜欢玩道德绑架的人:他们喜欢借助“大义”的名义,去强迫别人“奉献”。他们最擅长的,就是慷他人之慨,真的要到自己身体力行的时候,他反而跑的最快。
舆论迫使乔伊觉得她把孩子带在自己身边是错误的,她应该把孩子送出来,让老尼克交与正常家庭过正常生活。
她忐忑不安地在孩子面前忏悔:我不是一个好妈妈。
杰克内心坚定,他告诉妈妈:别傻了,你是我妈。
这个世界上,不管别人怎么看,母子之间都是无法代替的血缘关系,和一起相依为命的5年。而且,没有乔伊的悉心教导,也不会有杰克对世界充满爱的认知。
房间里,是妈妈乔伊对儿子杰克的小心保护,房间外,是儿子杰克对妈妈乔伊的拯救。
时间,永远都在给予生活答案。
影片主题:无论是在房间里的生活,还是走出房间,影片总在传达:没有人能够独立坚强,只有爱才能互相拯救
影片主题的表达最重量级的部分是通过乔伊和杰克这对母子的互相帮助来体现。
为何小房间里出生的杰克可以心灵健康的成长?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里可以找到答案,“爱是心灵健康成长的动力。”
正是小杰克的到来,乔伊终止了被囚禁的绝望。她把全部的爱化为照顾杰克的重任,尽可能地让他在小房间里健康成长。
这也是乔伊的意志来源。人只要有意志存在,就能做出强有力的事情。但是精神一旦瓦解,人就容易崩溃。
乔伊在杰克的帮助下走出房间后,慢慢适应空间上的放大,精神上却越来越迷茫。
因为她发现她消失的7年时间,对于其他人来说不过是一件随时间流失而淡漠的事情。同学们过的很好,妈妈也过的很好。唯独自己,是过了怎样痛苦的7年。
她认为她是不被爱的。因为她消失的7年,房间外的生活照旧,只有她深陷痛苦。于是她指责母亲,“如果不是你教我要善良,我就不会去帮助老尼克看他生病的狗,也不会被囚禁!”
乔伊的妈妈痛苦得无以复加,却又无法言语。修复心灵的创伤,唯一的途径就是让受伤的人感受到爱。
是杰克的爱让乔伊重新活了过来。他剪掉长头发,让外婆带去给妈妈,他要告诉妈妈,“他爱她。”
没有人能够独立坚强。母子互相帮助,传递力量。
走出房间的乔伊崩溃,而小杰克却是完全不同的心理境遇。
空间的放大让他一时半会儿没有适应,但是在妈妈的陪伴下他慢慢适应了社会,并且感受到了姥姥和姥爷对他的友善和爱。
他毫不犹豫地说,“我爱你,外婆。”
我们可以看到特写镜头下外婆略为停滞却感动的身体语言,她也回答,“我也爱你,杰克。”
苏格拉底曾说过,人生最珍贵的不是已失去和未得到,而是珍惜眼前的幸福。
只是大人容易在已失去和未得到中惆怅,小孩子却可以得到纯粹的幸福感受。
所以杰克能很好的感知现在,感受到幸福,乔伊却迷失在已失去的生活中。
结语:
医院给我发来他看到的这块牌子。看完后我眼睛一热,立即回应他,“我爱你。”
我愿对每一个陪伴在我身边的人说,“我爱你。”
医院“珍爱生命”的牌子
我爱你,我的爸爸妈妈;我爱你,这个令我倍感珍惜的世界;我爱你,每一个在我生命中荡起涟漪的人。
因为生命真的很可贵,但是终其一生,也许我们在生命中寻找的是关于爱的印记。
没有爱的生命,就像春天没有花。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如果不幸遇到意外,我们要怎样熬过痛苦?答案只有一个,只有付出爱,才能让人在痛苦里坚强,只有得到爱,才能让人遗忘痛苦。
电影《血观音》里有句台词:世上最可怕不是眼前的刑罚,而是那无爱的未来。
如果每个人都能对世界怀有爱,也许痛苦就会减少,犯罪就会降低。
如果我有女儿,我仍然要教她学会善良。如果不是陌生人的善良,小杰克也就不会得到帮助。只是,我也会教女儿,请保有警惕的发挥善良。因为仍然有很多人,还没有学会如何去爱自己,如何去爱这个世界。
基于现实世界的童话,需要的是每个人的努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