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镜头 >> 镜头介绍 >> 正文 >> 正文

泅渡于冰山之下风平浪静影评

来源:镜头 时间:2022/9/17

《风平浪静》的评价在公映后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写这篇影评的时候,它的豆瓣评分是6.5——出于这个分数,原本没打算去看它。

的确,《风》的优点就和它的缺点一样鲜明,影片整体节奏明快;主人公宋浩内心的挣扎极具张力;除了主人公,有的配角同样丰满;镜头语言和细节丰富,气氛烘托到位。

相应的,也就有了:场景的碎片化;一部分人物的功能性过于明显;很大一部分剧情推进来源于过多的巧合等等问题。

我很喜欢《风》,因此出于先抑后扬的原则,先谈《风》在整体上所存在的问题:巧合过多与碎片化。

从宋浩不知道好哥们儿李唐住处,一直到宋建飞进入万有良家将其灭口,这整段剧情的推进完全基于巧合而逻辑不通,即便在宋浩与李唐重逢后,有「我爸不让我带兄弟回家」这样亡羊补牢的暗示,仍难以弥合其荒唐感。

适度的巧合可以被称作戏剧性,一旦使用过度则显得生硬与强行,尤其是在剧情的推动上完全脱离了逻辑,在这一问题上,巧合的数量是用力过猛的。

杀人后,宋浩父子应李卫国邀请前往赴宴,这场酒宴的组成部分是这样:首先李卫国致谢,落座后装模作样地将宋建飞提拔为办公室主任。紧接的下一个镜头就是父子二人持伞走在雨中,宣告酒宴已经结束。

影片使用酒宴这样一个篇幅极短的镜头交代宋李两父子的压制关系,以及保送名额交易背后的利益输送,甚至少年李唐的沉默寡言也有所体现。

电影前半段的场景大多有这样的特点,游戏厅遭遇小混混交代了宋浩与李唐的朋友关系以及李唐的背景,随后转场到校长办公室,宋浩被告知名额要拱手让人。再往后,杀人,出逃,而后就是酒宴。

信息量是充沛的,节奏也不可谓不快。

然而又快又多,就使人感到应接不暇,多少有些疲劳。这可能是影片在后期剪辑中去掉了很多镜头导致的。

再说说它的好。

宋浩是整部电影唯一的主角,即便戏份较多的潘晓霜,也是为服务宋浩内心的变化而存在。整部电影,宋浩的内心活动用一个词来形容最贴切:

挣扎。

这种挣扎贯穿了电影,并在末尾他以和万有良一样的死亡方式自杀而最终得到告解。宋浩像在利益冻结而成的冰川下泅渡,人们只见到冰山露出海面的那部分,剩下的则横亘在希望能穿过去的宋浩面前,并最终令他溺毙。这种窒息与压抑,透过宋浩,真切的压迫在观众的胸口。

一点光透过冰川裂解的缝隙,沉浮于海面的人隐约地瞥见了微光,似乎有希望,但更多的是绝望。

宋浩的挣扎并非单方向的上扬或者下落,而呈现出过山车似的起伏。

杀人后手足无措,半夜惊恐万分逃离故乡,在石雕厂一晃十五年,心境终于像两段时间线切换时的那一幕巨石一样落了地,镇定下来,只不过人从灰烬中走出,也很难做到「片叶不沾身」。

而后遇到热烈、主动的潘晓霜,终于融化了心中的坚冰,开始渴望正常人的生活;接触万小宁,尝试自我救赎。似乎生活一步步开始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但随着李唐设计撞死万小宁,宋浩彻底失去了自我救赎的希望,不止如此,他仍要迫于李唐父子的权势继续受压抑地生活下去,日后可能还要重复千百次当晚的遭遇。

于是影片最后,宋浩选择自杀以获得解脱。

这种起落因为「给了人希望,随后又将其毁灭给人看」而成为悲剧,《风》的好,正在与这出悲剧决绝且不留余地,即便内心仍然留有善念,即便尝试了所能做的所有方式,也同样不能摆脱命运。

影片原本叫做《重返西园码头》,听起来有一些《南方车站的聚会》的味道,寂静、晦暗、只听名字就能联想到一些见不得光的东西。

最后出于票房考虑,改名《风平浪静》。虽然如此,整部影片几乎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所有的重要故事节点都在下雨、刮风,雨水满溢的潮湿感几乎渗出荧幕——天气带来的压抑感构成了电影的基调。

同时,之所以叫做《风平浪静》的更深层原因,我的猜想是:像影片中这样的罪恶从来不曾止息,宋浩这样的人在某一天选择自杀以表达自己的抗争,然而对充满了复杂人性的世界来说,一切都是风平浪静的,不过是平凡又平凡的一天。

聊聊人物与一些场景。

先说主人公宋浩,宋浩有一个对照组,也就是他的好兄弟李唐。

二人具有相似的背景,却在成年后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十五年前的李唐是个沉默的高中生,然而十五年后却变得张扬、狂妄,原本开朗的宋浩却变得寡言。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宋浩脱离了原有环境,而李唐则浸淫其中。游艇上,宋浩疲于应酬,李唐却得心应手,在权力欲望与纸醉金迷中,李唐心中原本的少年被他杀死,堕落成游艇上失格众人的精神同类;宋浩则从游艇上一跃而下,泅渡上岸,两个人的内心在这里彻底决裂。

宋浩无疑是善良的,他的痛苦来源于对自我的拷问,十五年内他一直以为是自己杀了万有良,因此深陷其中,他需要求得告解,接近并帮助万小宁正是他希望洗刷罪孽的手段。

等到万小宁被李唐设计撞死后,码头天亮,宋浩抬起头,双眼通红,噙满泪水,从荧幕内直视观众。他为自己的备受煎熬哭泣,为万小宁惨死而愤怒。

最终,宋浩抄起铲子走向李唐的车,在挥铲过程中发泄自己的愤恨与痛苦,并在不久后以自杀的方式获得了告解。

宋浩的命运有很强的宿命感。当一个人有了宋建飞这样的父亲,同时身处于这样的权力网络中,自身心地善良,则几乎会无可避免地因为内心冲突而走上毁灭的道路。这种宿命感有希腊史诗的悲剧色彩,也是之所以说电影「好」的原因之一。

然后是两个女人,也即潘晓霜和万小宁。

潘晓霜这个角色很有意思,是个非常勇敢的女性,年龄大约三十出头,的确该是到了退去小女孩儿娇羞的年纪,从二人约会吃饭的场景来看。

先是潘晓霜有意无意地聊到两人的感情状况,这一过程中,潘晓霜不住地整理头发;

而后宋浩说道男人去夜总会很正常,显然潘晓霜对此心有芥蒂,但随后她将怒火发泄在歌手身上,「唱的什么玩意儿?!不会唱我来!」

而后自己上去唱了一首,几乎直白地向宋浩表明了心意。

再之后送潘晓霜回家,两人的对话也值得玩味:

潘:「咱俩明天看电影啊。」(你对我有兴趣吗?)

宋:「再说吧。」(没什么兴趣。)

潘晓霜的表情一下拉下来,但这个人物被设计得十分勇敢,被拒绝后仍不放弃:

「你觉得我怎么样?」(你喜不喜欢我?)

「你很好,回去吧。」(是个好女孩儿,但不适合我。)

「那咱俩处处?」(都说我好了,干嘛不试试?)

「你快上去吧,雨挺大的,我回去了。」(不合适,我走了。)

在这里,潘晓霜的情绪是热烈而直接的,宋浩则含蓄且回避,事实上他的内心也有纠结,在潘晓霜上楼后,他仍把车停在楼下,过了一会儿才离开。这种内心的纠结与潘晓霜的执着,使得后来潘晓霜的「霸王硬上弓」得以奏效,两人走到一起。

而万小宁就完全不如潘晓霜鲜活,看看这个场景:

宋浩与万小宁打完电动后,站在声控灯下的镜头。

起初两个人靠墙,而后灯光熄灭,此时画面没有声音,两人内心的情绪则不同,宋浩内心为自己的负罪感减轻而愉悦,万小宁则充满悸动;紧接着灯光亮起,万小宁要去买烟,宋浩制止,万小宁由此以为宋浩确实喜欢她,想要吻他,被推开后两人分立,此时灯光再一次暗调,画面和语言同时又一次陷入沉默。

这个场景十分别致且有美感,赋予了万小宁一个片段的生命,同时,仅此而已了,很难再有其他的关于万小宁丰满形象的记忆。

说万小宁不鲜活,并不意味着潘晓霜就完美,她们也都有人物的缺陷。

潘晓霜出于牵强的理由而不管不顾地爱上了宋浩;万小宁则纯粹作为一个宋浩寻求救赎的符号而存在。

关于潘晓霜,我们刚才已经描述了几个场景,而这样一个面对爱情勇敢无畏的女性,她对宋浩爱情的动机仅仅是看到了台风天宋浩裸着半身在雨中骑车,并因此发觉到没有人是完美的。

仅仅是爱上,这理由还堪堪够用,若是用以解释她的勇气和长达十五年的单相思,就显得站不住脚。

万小宁的问题更大了,为了加深被撞死所带给宋浩的的精神破灭与观众的惋惜,她经历了一轮洗白。首先是不学无术的小太妹,脸上画着浓妆,从口袋里掏出折叠刀抢了宋浩几百块钱要去打胎;随后就卸掉妆容,并告知打胎是随口说的。

我猜想打胎的确是假的,而卸妆则是因为万小宁在孤单、无爱的童年中,遇到了愿意对她好的人(她误以为的),因此决定卸妆,做个清爽、让这个男人喜欢的女人。

但再结合之前孤儿院院长提到的「自己考上重点高中」的事迹,让整个人物的变化显得非常突兀,声控灯下一别的再出场,就是黑暗中没有一句台词直接被撞死,显得功能性极强。姑且认为是删掉了一些镜头导致的吧。

最后说一说宋建飞,刚才提到了「宋建飞这样的父亲」,有必要解释一下。

在误杀万有良的一段中,宋建飞在宋浩之后进入万有良家,万有良得知父子二人的关系后,威胁要弄死二人,宋建飞情急之下捂住万有良口鼻,紧接着画面一转。

等到画面再切回来,许多电影会处理成宋建飞已经在惊慌失措之下将万有良捂死,这是俗套但正常的做法。而《风》的做法则是,惊慌中宋建飞控制住了自己,在万有良意识到死亡威胁而改口后,松开手,任其向门口爬去,思忖了几秒钟后,突然狠下杀手,将万有良杀死。

这种处理将杀人的「被动」变为了「主动」,暗示宋建飞事实上也是个心狠手辣的人。不得不说,是细致且高明的处理手法。

如果上面这个场景尚不能说明宋建飞的本质,不妨再想想宋建飞得知儿子保送名额被抢后的反应,首先气冲冲地杀到市委要见李卫国,等晚上在酒宴上被点拨了一下利益交换关系后,一言不发地接受。

宋建飞不是脸谱化的坏人,但也绝非宋浩这样善良的人,在他的心目中,利益始终排在第一位,只要给的价码够高,就可以无视良心出卖一切:

在儿子伤人后,本应呼叫,宋浩至多是过失伤人,他选择了杀人灭口;儿子宋浩出走后,出于「老宋家不能断了香火」的念头,和情人又生下一子;儿子宋浩内心已经油尽灯枯,距离自杀一步之遥,他仍然不肯自首,要「趟过这一关」。

这一切他都有看似充足的理由,也都没有坚守正义,宋浩的毁灭,宋建飞也是推手之一。

观影的时候,影片中的一些镜头或者内容让人联想到很多不同的作品。比如李唐与宋浩的对比,让我想起了卡尔维诺的小说《树上的男爵》,宋浩因为在十五年间脱离了权力网,而「爬上了树」,因此得以保持灵魂,李唐则因此堕落;

再有即《hello树先生》,《风》最后一幕,人们都以为宋浩疯了,对他自己而言,也希望此刻自己能够疯掉,以脱离这个无法摆脱的现实世界,最终却依旧清醒,只好选择自杀。而树先生则是的的确确的疯了,在自己的精神层面得到了解脱。

同时,整部电影压抑的气氛与控诉权力的腐败、为底层呐喊的呼声,在精神内核上又有些类似于《暴裂无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