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镜头 >> 镜头优势 >> 正文 >> 正文

摄影新手必须知道的照相机常识图文详细版

来源:镜头 时间:2023/7/24
服用甘露聚糖肽后会不会出现副作用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306/6084081.html

很多教程都会告诉新手各种琐碎的摄影知识点。比如光圈、焦距、物距与景深的关系,测光技巧,ND镜怎么用……这些知识当然很有用。但是在讲这些之前,应该让新手对照相机的功能结构,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弄明白照相机为什么会有这些组成部分,才能对各种参数的调节,有更深的理解。没有掌握系统脉络,就很容易迷失在知识的细节中。

本文共有字。如果没有耐心看完,请直接拉到文末,看最后的“全文内容总结”。

一、照相机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从小孔成像说起。光线从小孔中进入,可以在暗箱里面形成倒立的影像。

这种现象,很早就被人们发现了。但真正利用它,却是很晚的事情了。到了15世纪,人们开始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来辅助绘画。

给暗箱加上一块反光镜和一块磨砂玻璃。物体的影像会映在磨砂玻璃上。

铺一张纸在上面,用笔把景物的轮廓线条描出来,再上色,就能画出一幅很有真实感的画。

但是小孔的进光量太小,形成的影像很暗。有人用凸透镜代替小孔。凸透镜的口径,比小孔大得多。通光量明显增多,就得到了更加清晰明亮的影像。

这种绘画暗箱出现了几百年之后,感光材料才被发明出来。把涂有卤化银等感光物质的底板,放在成像的位置,这就是一台照相机。

所以你看,照相机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就只有暗箱(机身)、感光材料(胶片或数码时代的CCD、CMOS)、镜头。

其实,镜头也可以不要的。只要有小孔就行。只不过小孔的进光量小,需要更长的曝光时间。

小孔摄影,能得到很特殊的影像效果。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热衷此道。

二、快门

感光材料是很珍贵的。不拍摄的时候,要阻挡光线,避免过早感光。这就需要有个东西,把小孔或凸透镜挡住。这个东西就是快门。

最早的快门是镜头盖。拍照的时候,把盖子取下来;估计拍得差不多了,再盖上盖子。那时候,拍一张照片要曝光几个小时。所以,拿下盖子和盖上盖子,都不需要有精确的时间要求。

但是事情很快就起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感光材料的改进之中,使得感光材料的敏感度显著提高。

普通场景下,拍一张照片所需的曝光时间,从早期的几个小时,变成了几秒钟、几毫秒、甚至不到1毫秒。

倘若光线照射得太久,就会过曝,作品就毁了。在这种情况下,还用镜头盖或反光镜之类的玩意儿充当快门,显然是不可能的。

必须精确地控制快门开启的时间。为了让快门能够极迅速地打开和关闭,人们设计出了复杂精巧的机械结构。

现代流行的单反相机,其快门速度,可在很大范围内调节,比如30秒到1/秒之间。除此之外,还有B门模式,也就是手控快门,按下去多久,快门就开启多久。这样就可以曝光很长时间。

因为感光材料很敏感,所以曝光30秒钟、曝光1秒钟和曝光1/30秒的效果,都会截然不同。不仅亮度差别大,动态景物的清晰程度也会有明显区别。

这让摄影师们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快门也就变成了具有双重作用的装置。

三、光圈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快门,掌管曝光的时间长短,进而影响照片亮度。

那么,除了曝光时长,还有没有其它因素会影响到最终的照片亮度?

当然有。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把小孔换成凸透镜,影像就更明亮了,因为凸透镜的直径比小孔大得多。所以,通光的口径,也会影响到最终的曝光量。

很粗的水管,单位时间内的通水量,比细管要大得多。这很好理解。

控制镜头通光口径的装置叫做光圈。光圈一般是在镜头里,由若干叶片组成。

光圈,除了与快门配合控制曝光量以外,最重要的作用是改变景深。

景深很大时,拍摄对象以及它的前景后景都清晰;景深很浅时,前景后景都会明显虚化。

四、感光度

除了曝光时长(快门速度)和通光口径(光圈大小)外,第三个影响照片亮度的因素,是胶片的感光度。

感光度,是衡量底片对光线的敏感程度的指标,也就是银盐胶片上的银元素,与光的光化学反应的速度。

感光度常用ISO数值表示,数值越高,感光速度越快。

在其它条件一定时,这个数值越高,拍出的照片就越亮,但影像噪声也可能越大,成像质量越差。

到了数码时代,感光元件取代了胶片。为了便于理解,数码相机也套用了感光度的概念(感光度经常虚标,但这不影响感光度的重要性)。

数码相机用放大信号、合并感光点等方式来提高感光度。

放大信号时,图像杂讯也被放大,在照片上表现为噪点。而合并感光点,使像素数量减少,图像却要维持原来的尺寸,因而画质也会受影响。

这张照片的噪点非常明显

这是一张噪点非常明显的照片

五、曝光三要素

现在我们对前面讲的内容做个小结:

快门开启的时间长短,决定了曝光的时间长短,曝光的时间长短会影响照片亮度;另外,快门也能影响动态景物的清晰程度。光圈的大小就是通光口径的大小,决定了单位时间内的通光量多少,进而影响照片亮度;另外,光圈会影响景深。感光度,代表胶片对光线的敏感程度。如果感光度高,较弱的光线也能产生明亮的照片。

因此,快门速度、光圈大小、感光度高低,都会影响照片亮度。我们把这三个参数合称为“曝光三要素”。

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限制的关系。在最终的照片亮度一定的前提下,这3个参数此消彼长。

比如:

感光度不变时,光圈调小(通光口径变小),快门速度就得相应调慢,增加曝光时间,才能维持住照片亮度。

再比如:

感光度调高,就能在光圈不变时,用更快的快门速度(曝光时间更短),得到同等的照片亮度。快门速度快,有利于提高动态景物的清晰度。

拍一只飞鸟,为了不出现拖影,需要很快的快门速度(即很短的曝光时间)。但此时偏偏是阴天,曝光时间短,会导致图像不够亮。所以要把光圈调大(增大通光口径),可如果想让周围景物都比较清晰,就必须用小光圈(光圈小,景深就大,前景后景都清晰),这也会导致曝光量不足。所以只好调高感光度。虽然会产生一些噪点,但总比拍不到好。

但是感光度不能太高。太高的话,噪点就会极为明显,让整张照片都没法看。实际上,“曝光三要素”,都必须在一定范围内,才能保证照片的品质。

感光度太高,会出现明显噪点;

光圈太大,景深就过浅,前后景会过分虚化;而光圈太小,进光量就不足;

快门太快会曝光不足,太慢又会导致动态景物的模糊

除非故意追求类似于动态的云彩、车流轨迹这样的效果,否则应该尽量避免动态模糊。

三个参数达到平衡,以适应不同的景物,实现拍摄意图,这需要勤加练习才能掌握。

这里顺便提一下,当换用不同的镜头时,即使焦段、最大光圈值等参数都一样,也可能因为镜头结构、材质、镀膜等等差异,导致透光性不同,进而导致拍摄的实际亮度效果不同。但这只对拍摄影片有较大影响,对拍照片影响很小,不必深究。

六、相机操控模式

恰到好处地设定曝光三要素,有点难度,需要经验。所以照相机上,会有一些模式,来帮你简化操作。

这些模式,其实是在你和相机之间分配控制权。

比如在快门优先模式下,你设定好快门速度,照相机会自动设定相匹配的光圈值,这比较适合拍摄动态的景物,比如运动员。

而光圈优先模式则相反,你设定光圈值,照相机设定快门速度。这种模式很适合拍摄静物。

七、取景

数码时代,可以咔咔一顿乱拍,不好看的照片删掉即可。但在胶片时代,可不能这么奢侈。

拍摄前,有必要知道即将拍下的画面是什么样的,这样才能拍得更准确。而且有利于减少失误,节约胶片。所以人们要先取景——取舍景物,进行构图,看准了再拍。

照相机是从绘画暗箱发展而来的,因此在早期,常常是靠反光镜和磨砂玻璃来取景,叫做毛屏同轴取景(跟本文开头提到的绘画暗箱的使用差不多)。后来才出现了牛顿取景器、光亮取景器等等各式各样的取景器。

现在所说的旁轴、双反、单反、无反,都是按照取景方式来划定的照相机种类。

照相机的取景方式,大致可以这么分类:

单镜头反光镜照相机,简称单反,就属于单轴取景——取景光路和拍摄光路,是重合的。

光线经过反光镜的反射,映在磨砂玻璃上,拍摄者用腰平取景的方式,查看即将拍下的影像。拍摄者要低头俯视,而且看到的是左右相反的影像,这有些不便。

后来给单反相机加个五棱镜,就解决了这些问题。取景时如果满意,按下快门按钮,反光镜就抬起,光线照射在底片上成像。

旁轴相机就不同了。拍摄光路和取景光路相互独立,所以会有视差。

取景器里看到的影像,和实际拍摄的影像,是有差异的。

离拍摄对象越近,视差越严重。严格来说,双镜头反光镜照相机(双反),也属于旁轴这个大类。

电子取景方式,分显示屏和电子取景器两类。

显示屏取景很好理解,比如用手机拍照就是显示屏取景。

而电子取景器,就是把微型液晶屏放入取景器里。近年来流行的单电相机,全称是“单镜头电子取景数码照相机”,用的就是电子取景器。

由于去除了单反相机里的那种反光镜,所以单电也属于无反相机。现在说的无反相机,主要就是指单电。

八、对焦

取景器还有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查看是否已经对上焦,也就是确认通过镜头结成的影像是否落在胶片或感光元件上。

这块磨砂玻璃(俗称“毛玻璃”),充当对焦屏。

反光镜中心到对焦屏中心的距离,与反光镜中心到感光元件中心的距离,是相等的。所以,对焦屏可以看做是胶片或感光元件的等效平面。

因为这两段距离相等,所以,影像如果能够落在对焦屏上,也就能落在胶片或感光元件上。

通过取景器,观看景物在毛玻璃上的影像。影像最清晰时,说明此时对焦准确。

为了更准确地对焦,有些对焦屏会有裂像装置和微棱环

如果对焦不准,拍摄对象在对焦屏中央的影像就是分裂错位的。当两个分裂的图像合二为一时,说明此时对焦准确。

一边通过取景器观察毛玻璃上的影像的清晰度,一边用手转动对焦环,使影像落在胶片或感光元件上。这就是手动对焦的过程。

现在的相机,大多数都有自动对焦的功能。可以自动进行对焦检测,然后用马达推动镜片移动,使成像平面落在感光元件上(自动对焦,以后会专门讲一期)。

九、变焦

对焦和变焦不是一回事。

对焦,也叫聚焦、调焦,是调整镜头与感光元件的距离,为的是拍出清晰的照片。

而变焦,是通过改变镜头焦距来改变视角大小,使拍摄对象在画面中的大小占比发生变化,产生被拉近或拉远的效果。

实际上,变焦镜头的具体原理相当复杂,不是一两篇文章能说得清楚的。

十、全文内容总结

小孔或凸透镜,都可以在暗箱里成像。在成像的位置放上感光材料,就是照相机。

为了避免提前感光,需要用快门挡住光线。

快门开启的时长、光圈的大小、感光度的高低,都会影响照片亮度。因此,这三个参数合称为“曝光三要素”。

但是,快门、光圈、感光度,除了影响照片亮度外,还各有作用:

快门可以控制动态景物的模糊程度;光圈会影响景深大小,也就是背景虚化程度;感光度越高,照片噪点越明显。

所以,在运用这三个参数,调节曝光量时,还要考虑景深、噪点、动态模糊等问题。

新手可以利用光圈优先和快门优先等自动模式,熟悉相机参数设定。熟悉以后,再向全手动模式过渡。

单反、旁轴、双方、无反,都是按照取景方式来划定的照相机种类。目前的单电(索尼叫“微单”),属于无反相机。

对焦是调节镜头和感光元件的距离,让影像落在感光元件上,这样照片才能清晰。

手动对焦,是要通过取景器,查看对焦屏(磨砂玻璃)上的影像是否清晰,同时转动对焦环。

而自动对焦,则是相机用自动对焦检测组件,指挥马达推动镜片移动。

至于变焦,跟对焦完全不是一回事。

今天只是照相机基本功能的简略概述。在后续的视频和文章中,将会逐点展开细讲。欢迎评论、转发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