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教父》(TheGodfather)以义大利黑手党为题材,根据马里奥普佐(MarioPuzo)的同名小说改编,法兰西斯柯波拉(FrancisCoppola)执导,纵使上映至今已然数十年,《教父》在许多人心中依然是个传奇,不但在IMDbTOP名列第二,更是树立了日后黑帮电影的典范,被誉为美国影史上最经典的电影之一。
除了经典场景与细腻的人物描写外,《教父》独特的拍摄方式也令人印象深刻,摄影大师戈登威利斯(GordonWillis)虽已离世,但他透过镜头所呈现的画面语言,无疑是对电影界投入新的震撼弹,其技术也值得后人探讨学习。
暗黑王子戈登威利斯──不符合常规的摄影大师
摄影指导戈登威利斯以擅长使用阴影和曝光不足的拍摄手法而闻名,被称为「ThePrinceOfDarkness」,著名作品有《教父》三部曲、《曼哈顿》、《安妮霍尔》等,并于年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被誉为美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摄影师。
美国摄影协会的主席理查克鲁德(RichardCrud)表示:「戈登威利斯的去世对摄影界是巨大的损失,他是曾经改变过电影艺术的人。在《教父》和《教父2》之前,没有人能用那样的方式呈现一部电影,是他改变了人们看电影的视角。」
明暗对比勾勒画面结构──与众不同的打灯方式
电影是由对比所构成的,太多的黑暗或光线都无法说出这个故事。──戈登威利斯《教父》摄影指导
戈登善于运用大量阴影来塑造镜头,从《教父》鲜明的明暗对比中可以察觉,人物的眼睛几乎陷在黑暗之中,这在当时受到许多业界人士的质疑,但他认为这样更能表现出邪恶、充满阴谋的感觉,与光明良善做明显区分。
为了配合马龙白兰度的化妆,以及让他的年龄看起来更逼真,戈登采用「顶光」的方式,勾勒出阴暗的人物轮廓,让观众看不清楚他的表情与容貌,但为避免演员的脸看起来过于漆黑,房间内也设置了几盏壁灯,或是运用百叶窗和台灯,成为辅助顶光的光源,让画面保有细节。
顶光的设计片中的顶光是由戈登自制的「ChickenCoop」灯具创造出来的,他使用Baylight灯具,有时会加上mushroom灯泡,并在周围加遮光裙,避免光反射到墙面上,如今用更轻便的KinoFlo就能达到这个效果。
顶光的灵感来自于白兰度试镜的时候,起初制片商不太愿意让白兰度演教父,所以安排了试镜。当时的化妆将纸巾塞入白兰度的口腔中,头发抹油又黏了假胡子,考量画面的真实感,而选择从头顶上照明。戈登表示:「有时候,你并不想真的知道角色在想什么。」他认为整部电影这么拍或许会更好,增添人物的神秘感与悬疑氛围。
婚礼那场戏的视觉对比画面紧接着切到明亮的婚礼现场,与昏暗的室内场景形成强烈对比。在婚礼那场戏中,柯波想呈现二战前家庭电影的感觉,类似有点过曝的外景。以往外景为了制造出白色日光,都会使用偏蓝的灯,但戈登使用了钨丝灯,刻意创造温暖的橘色调画面。
独特视觉魅力──开场的长镜头变焦
数位是记录影像的另一种方式,但它不会取代思维。──戈登威利斯《教父》摄影指导
在拍摄《教父》时,戈登希望镜头风格以简朴为主,刻意避免那时候流行的变焦镜头或空拍镜头,这样做不仅可以使电影别具时代风格,也可以透过一组画面呈现人物关系,因此柯波拉和戈登有一条不变焦原则,但开场镜头是例外。
在电影一开始,包纳萨拉向教父请求委托的镜头中,使用了连续变焦摄影镜头,这个变焦拉出的镜头十分缓慢,他们用电脑控制镜头变焦的速度,过程近3分钟,从包纳萨拉的特写逐渐zoomout变成教父的过肩镜头,故意让教父先以背影示人,增加画面悬念。
《教父》的开场镜头过肩镜头的定义过肩镜头(OverTheShoulderShot)是隔着人物肩膀,朝另一个人物拍摄的镜头,能有效建立角色的权力关系,是电影中常见的镜头之一。反之,当人物处于单人时(无过肩拍摄),这样的角色通常被认为在这个话题中处于强势状态,观众会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