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镜头 >> 镜头优势 >> 正文 >> 正文

展现陶瓷的纪录片,瓷路所采用的叙事结

来源:镜头 时间:2023/7/16

叙事就是讲故事,它是一部纪录片成功的必要条件。

关于叙事,就不得不提及“叙事学”,在叙事学中,“文学叙事学与影视叙事学,可谓是同源之流,同本之木,二者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学理论基础上的。”

在国内外对叙事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文学理论方面,主要是针对文学性较强的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其叙事艺术,叙事艺术是一个完整且富有价值的研究对象。

在《瓷路》的叙事艺术中,由于陶瓷纪录片的特殊性,需要以“真实”为根基,以“情感”为导向,去展开相关故事情节的叙述,而故事与叙事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瓷路》的叙事结构

无论是纪录片的叙事结构,还是电影电视的叙事结构都有其相似之处,都可根据其自身的叙事结构特征去呈现叙事内容。

总之,叙事结构就是影片叙事内容的框架结构。简单来说,其实就是提炼影片中的故事情节,梳理叙事内容的主要骨架。

《瓷路》的叙事结构是一种在时序主线大框架下,多条辅线并进的叙事结构。

《瓷路》就是运用主线与多条辅线共同进行叙事,其中,叙事的主线就是该片整体叙事内容进行叙述的时间线,即唐宋元明清。

叙事的辅线有四条,分别为陶瓷器物的叙述线、人物叙事线、地域调度线和专家采访叙事线。

在《瓷路》中,对主线和辅线的相关叙述分别如下:

(1)叙事主线:

该片的叙事主线是关于中国朝代更迭的时间线,这条叙事主线是根据陶瓷的历史发展过程作为主要划分依据,也是整个影片叙事内容的主导。

(2)叙事辅线:

其一,人物叙事线,即情节的叙事线。

它以《瓷路》中的时间线为基础,根据叙事需要对叙事内容进行添加,不仅能与主线之间相互补充,而且还可以为陶瓷发展的画面呈现而服务,推进主题叙事的发展。

其二,是陶瓷器物叙述线,它是与该片的叙事主线联系最为紧密的辅线。

并由主线中的叙述内容的发展而决定,与时间线的关系密不可分,若按陶瓷器物本身进行叙述也将会是一个按着时间顺序进行讲述的过程,因此两者之间关联性强。

其三,地域调度线,主要是通过对不同地域中的陶瓷文化发展的交织,去呈现出陶瓷在历史传播之路上所经历的风风雨雨。

其四,专家采访,通过对各类专家的采访来证实和引出该片的叙事内容,能使整个主线的叙事内容更加丰满。

当对主线进行叙述时,采用多条辅线去丰富和推动叙事的发展。影片第二集中在讲述唐代时,该片段中所涉及的陶瓷器物都是以这个时代为背景进行叙述。

其中,重点讲述唐三彩被发现的原因、过程等,随后围绕唐代的时间主线展开对不同地域中三彩和其它陶瓷器物的发展状况。

而且叙事辅线与辅线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陶瓷器物叙述线与地域调度线之间是一种相互补充和展示的关系,两者共同构成对陶瓷器物发展史的叙述。

通过某一陶瓷器物去展现不同地域的风格特点、呈现陶瓷发展的历史渊源,也侧面呈现出陶瓷推进历史文明进程的重要作用。

而人物叙事线与专家采访叙事线之间的关系也密不可分,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

从普通陶瓷从业者、爱好者的故事切入,在通过专家采访使《瓷路》中的整个叙事内容更加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使该片的整个叙事更加具有说服力,同时也使得该片的叙事情节更加连贯。

所有辅线都是在为主线而服务,都是围绕着主线而展开的论述,这四条辅线不仅能丰富主线所叙述的内容,还能推动主线叙述的发展。

总之,在整个影片中,使用主线与多条辅线共同进行叙事,更加有利于受众对所叙述的内容进行吸收和接受,使得《瓷路》的整个画面内容更加多层次、丰富化,逻辑清晰。

《瓷路》的叙事视角

“叙事角度指叙述者对故事叙述的切入点。通过叙事角度,原来栖身文本的叙述者被揪出来。叙事角度问题也被称为视点问题。”

纪录片的叙事视角是要根据所拍摄的主题而定,叙事视角的内容比较丰富多样,但不同的叙述主体所采用的叙事视角需要具体而论。

简言之,从叙事方法中的人称去叙述,叙述的人称分为第一人称叙事、第二人称叙事、第三人称叙事,不同类型的纪录片所采用的叙事视角也是有所差异。

有些纪录片中也会采用“多视点”的叙述方式,这种多种角度对纪录片进行叙事也有其作用,作用在于更好的去呈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展现不同的真实面貌。

在《瓷路》中主要采取的是第三人称叙事,而且第三人称叙事也被称为全知视点,全知视点就是一种“上帝视角”,它早已知道、了解影片中所叙事的已知和未知的事件。

这种视点有利于对叙事的整体节奏和叙事的方式内容等进行把控。

在《瓷路》中,以陶瓷器物为主要叙事主题,依照时间顺序去叙述陶瓷纪录片的起源、发展、传播等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以陶瓷的发展历史、陶瓷器物的演变过程作为叙事的基本内容。

基本的叙述模式是通过人物故事去讲述陶瓷器物,其中还穿插着文献史料、专业采访等,意在增加画面的说服力、专业性和权威性,从不同的角度去呈现陶瓷的发展之路。

关于《瓷路》的叙述视角主要可从“旁白+画面”、“情景再现”、人物采访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在《瓷路》中,经常采用“旁白+画面”进行解说叙事,这个叙事方式在片中占据主导地位,使用最多。

旁白不能与画面分割而独自存在,旁白和画面之间是需要相互进行配合,进而才能对影片主体进行叙事。

在《瓷路》中,由于片中叙述主体的特殊性所导致,又因陶瓷器物自身无法进行解说,需要借助其它的方式进行深入的展现。

生动的旁白就会使器物的画面内容更加丰富化和层次化,利于受众进行画面欣赏时更加深入的了解器物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

如若画面之中就只是单一的呈现陶瓷器物,就会导致大众失去看下去的兴趣,此时,旁白的功能就在此得到体现。

在“旁白+画面”之间,有时还插入动画特效,通过画面中摆放瓷器的旋转设备、运动镜头、景别、人物采访等等,使得画面在呈现时,陶瓷器物的方方面面得到更好的呈现,画面保持一个“动”的状态。

不仅推动了受众的思维跳跃,而且引导受众的视觉移动。

在进行画面设置时,画面的最佳呈现效果就使画面给人的视觉感受是在“运动”,然而要想得到画面“运动”的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是借助剪辑技巧,在剪辑的时候运用蒙太奇的相关手法达到此目的。

第二是对运动镜头的运用,当画面中的被拍摄物体保持不动时,可采用一系列运动镜头进行拍摄,也会给受众带来画面“运动”的效果。

第三是借助相关设备,特别是在拍摄文物、陶瓷器物时可采用。

在《瓷路》中也经常使用这一技巧,采用可自动旋转的设备,在保证其安全的情况下,对陶瓷器物进行拍摄。

此时可采用固定镜头进行拍摄,具体的拍摄时所采用的景别和构图形式可以根据被拍摄物体的特性而决定。

《瓷路》中,针对陶瓷器物进行拍摄时都对上述的三种方法有所运用,整体画面所呈现的效果也很优质且精美。

“‘情景再现’,又称‘模拟再现’‘搬演’‘扮演’,是由他人扮演时过境迁的特定重要情节,或者运用光影声效造型,再现某种特定历史性时刻的环境氛围,作为对形象叙事的衔接和强调。”

“情景再现”能协助纪录片叙述故事,同时也是对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或者历史的某一阶段进行扮演重现。

但在此过程中需遵循历史的真实性,对整体的纪实基调进行把控,营造一种走进历史画面的氛围感。

将特定时空的人物、环境进行展现,使受众更好的对画面内容进行解读。

在《瓷路》中,依据原有的真实事件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真实再现,这种叙事策略在大量的纪录片中被运用,其作用是使《瓷路》中的故事化特征显著,使其更加具有叙事特色。

‘扮演’是对已经流逝的过去历史的“现象”进行“再现”的过程,不仅能够展现事件的细节,也能够起到过渡和衔接的作用。

如在陶瓷纪录片第一集《抟土》中,当叙事讲到彩陶盆上的人面鱼身图案,就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对这个充满悲剧的故事进行扮演。

使受众更深刻的体会和记忆这个彩陶盆图案的故事,会使得画面内容更加的丰富多彩,也使得故事更好的呈现在受众眼前。

在《瓷路》的每一集中都出现了“情景再现”。

在第一集中的“情景再现”使出现于影片中间,而第二集到第六集的“情景再现”在片头就开始呈现,一方面能交代每一集的时间背景,另一方面可更好引出主题。

《瓷路》中运用“情景再现”不仅能弥补史书资料的缺失,同时也可以使得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立体。

因此在《瓷路》中会大量地使用该手法对画面中的某一部分内容进行“情景再现”。

最后,在《瓷路》中对人物采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针对专家教授这种具有权威人士或者专业性较强的人物进行采访,会使得整个叙事内容更加具有高水平、专业化等方面的优点。

另一方面是针对一般从事陶瓷文化发展相关或者对该领域有所涉及的人员进行的采访。

此类采访是纪录片真实性和纪实性最为本质的体现,会使画面的叙事内容与大众之间距离得到拉近,也会增加画面内容的说服力。

在《瓷路》中是将这两种采访方式进行结合,整体数量上看,对专家类的采访内容和数量大于对普通人物的采访。

主要原因在于陶瓷纪录片的根本属性,历史纪录片的论述对象就是需要历史资料和权威人士进行证实,所以在《瓷路》中借助专家所述对画面内容和叙事主题进行推进也就不足为奇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