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镜头 >> 镜头资源 >> 正文 >> 正文

小小港湾缺失的大人,小小的家

来源:镜头 时间:2023/1/3

刚看完《小小港湾》,心里有点五味杂陈,不知道该怎么说,脑海里有一瞬间闪过「戏剧源自于生活」这句话,想起最近的新闻,天天“几百吨”。或许,生活的跌宕、杂芜比电影还过甚。

《小小港湾》主要讲了一个不被母亲疼爱的小女孩亚拉和被父母保护过度的邻居小男孩克里斯蒂安离家出走后发生的故事。因缘际合之下,他们在一座海边小岛上一起生活,并照顾了两个不被母亲看护的双胞胎婴儿。

在没有大人的支持下,他们努力为自己营造了一个便于生存的环境——渔民的船。使我想起是枝裕和导演的作品《无人知晓》里面四个突然被遗弃的孩子;瑞凡·菲尼克斯主演的《伴我同行》,四个各有各的家庭问题的少年;还有韦斯·安德森执导的《月升王国》,小男孩山姆和“问题”女孩苏西亦的离家出走。这些作品,无一不是在控诉父母对于家庭责任的缺失和亲情之爱的缺失。

亚拉

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里面写到,「当孩子觉得自己很特别、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时候,就会开始疏远他人,这时候的他,既不想归附别人也不想反抗别人,只希望自己一个人待着。他会待在属于他自己的世界中,一个他自己用书籍、玩具、梦想和大自然所建设出来的世界。」

而在我看来,有些时候,造成这种冲突的出现,也在于他们的需求被忽视,他们得不到大人的关爱,得不到真正的重视,所以,他们需要为自己创造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安全环境,一个理想的“乌托邦”,一个没有希望性的“寄托地”。

他们不想依附于任何人,或者说造成这种无法依附的情况,就是现实的残酷。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依靠自己的两足立于世间。而电影里,小小年纪的亚拉倒不是因为自负而选择为自己营造这种情况,而是,实在无法得到家庭的关爱和长辈的照料。

在外婆还没去世之前,至少她还有外婆这个脆弱的“保护罩”,还有外婆的一首“手指童谣”,一个杂乱无章的“家”可以当避风港。当外婆猝然离世,她就只有她自己了。因为爱玩成性,又不负责任的妈妈露西娅,根本就没有把她当一个应该被照顾的孩子,只将她当作自己前进的一个“拖油瓶”,根本不关心她的生活和教育。

外婆

因此,当电影里好不容易展现了一段她与母亲的“乔迁之舞”时,音乐骤停之时,带给观众的不止唏嘘、落寞,更是一种叫人痛苦的孤立感。那深深地无力感,似乎可以渗透出屏幕。如同黑夜里,房间外面被扔得满地都是的衣服,曾如她的心情一样,是混乱的、不明了的,也是无依无靠,被嫌弃的存在。

也正因为自己的人生是这么的艰难,亚拉的内心才会变得孤独又奇特,不被善待地她,自发地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爱的能力,也坚信靠着自己就能将未来创造。她内心里有一种孤寂的爱,这种爱,当她遇见那两个双胞胎婴儿的时候,就自发地被激活了。

与妈妈共舞

就好比如,弗洛伊德等学派心理学家认为人是过去、尤其是童年经历的产物。这些经历变成了潜意识,决定着我们的人生。假设孩子得到一份不完整、不健康的爱,他会终其一生地,尝试着去整合它们。

虽然电影里亚拉还只是一个10岁的小女孩,但她,在社会的耳熏目染下,在自己得不到母爱的情况下,一跃而起,反而承担起照顾弱者的责任。这种不是简单的“过家家”式的责任,是扭曲的,也是强大的爱的信念。一并将克里斯蒂安弱小的心给牵动。

所以我们可以见到,她努力为婴儿他们的未来做规划,也为自己和克里斯蒂安的未来做规划和准备。即便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或者说是很难实现的,小大人一般的她,也努力将之实现。当她将发烧的婴儿安德拉送到妈妈身边时,不单是一种对爱的“权利”的割舍,也像是一种无言的告别和界限的划清。

借由这个孩子,她似乎在宣誓自己的独立,也像将自己“归还”。犹如疯狂的艺术家达利将自己的精子归还父亲一样,任性又果敢。也只有失望和绝望并存,无力感已经无法支撑自己的时候,人的偏激行为才会这般展现。但或许,这也是她唯一能想到的,可以拯救婴儿的手段。

无可厚非,《小小港湾》的立意和镜头语言都非常出色,获得荣获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水晶熊奖也实至名归。但纵观全片,留下来的开放式结局,仍像一声绝望的唏嘘,他们终将何去何从,我们又能做些什么?真像海天一色之中的一丝蓝色的忧虑,只能随着渔船而飘荡……

与克里斯蒂安

与双胞胎婴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