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镜头 >> 镜头资源 >> 正文 >> 正文

觉醒年代举行研讨会,堂堂正正把这个

来源:镜头 时间:2023/1/3
北京根治手足癣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210410/8833641.html

新京报讯(记者刘玮)4月17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史诗巨制《觉醒年代》在京举行研讨会。该剧主创导演张永新、编剧龙平平以及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等专家到场,会上专家对于该剧的艺术创新、核心表达、人物塑造等方面给予了肯定。《觉醒年代》全景式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时代风云和历史画卷,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全过程。导演张永新在现场表示,有人问及《觉醒年代》会不会拍续集的问题,“我看网友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这部剧的续集,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好了。”

《觉醒年代》海报

创作:加入“隐喻”等创新表达方式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年《青年杂志》问世到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通过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众多历史人物为中国寻找出路的种种探索和思想交锋,以及思想文化界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宏大背景、历史卷轴。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在现场表示,《觉醒年代》努力实现了艺术创新和审美上的新发现。其中,宏大叙事、纪实手法、史诗风格是革命历史题材的基础风格,而《觉醒年代》在此基础之上,又加入了细腻的个人感情和创新。比如,多位专家都在研讨会上提到了剧中出现的“隐喻”表现手法,将动物入画,以车辙、长城作为历史文化背景的特别符号,通过枣树、风沙等写意的方式传达历史之韵……即便是十几秒一闪而过的空镜,都可挖掘出创作者对历史最深沉的表达。

剧中周树人窗外的枣树

叙事:堂堂正正讲故事

张永新在现场谈及创作体验时表示,在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基础上,要堂堂正正宏大叙事,“《觉醒年代》反映的是从年到年期间的历史大事件,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建党,这些都是已经写进中国的历史。我们有这个责任,堂堂正正地把这段故事讲出来。”

“堂堂正正把这个故事讲好”,是张永新在研讨会上提及次数很多的一句话。张永新提到,他第一次看剧本的时候,真的是几度热泪盈眶、潸然泪下。该剧播出之时,也都让很多很多网友感到“泪目”,尤其是剧中陈延年、陈乔年牺牲时的场景,当时两人分别只有29岁和26岁。

陈延年就义,剧中用了非常打动人心的镜头切换。

剧中,陈独秀送两个儿子去国外勤工俭学,镜头平行剪切了陈延年、陈乔年两兄弟慷慨赴死的片段,镜头语言表现出的震撼和悲壮,让很多人潸然泪下。“我们剧组有个‘95后’的工作人员,这场戏看一次哭一次。我就问她,这个故事你已经了然于胸,是什么感动了你?她说是精神。”张永新说,“能够让年轻人感动的精神是什么?我认为是爱这个国家、爱这个民族的大爱与大美。这就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精气神。”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也在会上同样提及了这一段剧情,“该剧以人为中心写重大历史事件,人物都很有质感。我看到很多年轻人都在讨论,剧中对人物的刻画非常有感染力。”

人物:挖掘每一个历史背后立体的人像

电视剧《觉醒年代》聚焦建党风云人物,突出展现了李大钊等中国共产党革命先驱的崇高理想和卓越贡献,客观全面、鲜明生动地塑造刻画了一幅立体而丰富的人物群像图。尹鸿在现场表示,即便是剧中出现的大段演讲内容,在被融入到特定环境中后,也并不显得“说教”,“能让观众回到历史中,没有穿越感。”

剧中演讲内容并不显得“说教”

在拍摄前,张永新带领主创不仅查阅了大量史实资料,进组后还随身携带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的文集共几十本书,试图挖掘每一个历史背后立体的人像。要千方百计塑造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涉及性格里的多面性,要让他们有血有肉的人的形象跃然荧屏。在张永新看来,如果人物塑造是干瘪的,观众则无法生动地感受、接受这些历史人物的真实。

关于人的塑造,张永新觉得就像“文学是人学”一样,影视艺术的核心也是人的艺术,活生生的人、立体的人才能够让观众接受。比如剧中陈独秀和李大钊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李大钊问,仲甫兄,你为什么要成立党?陈独秀说,不为什么,我就要为了他们(人民)有尊严地活着,能有人的尊严,人的快乐,人的幸福。在张永新看来,这就是党创始人人格的伟大和对信仰的忠诚,是他们爱国救国的勇气与力量所在,“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大美和大爱,是全剧所要表达的终极使命主题。”

剧中李大钊和陈独秀

张永新说,他在剧集播出之后看到年轻网友对《觉醒年代》很喜欢,但是这些年轻观众经常会用到“我竟然也喜欢这部主旋律剧”的表达,“竟然”一词让张永新很感慨,“它反映了当下一部分年轻观众的心理,一听主旋律剧就感觉距离远一些,这恰是我们想证明的,主旋律其实离年轻人不远。”

细节:向真实靠拢

张永新在现场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自己最初接到这个作品时感到压力很大,心中忐忑,担心无法还原出那一段历史,“所以作为创作者,我们首先要努力做到有史有据。”在具体拍摄中,该剧也大量参考了真实历史影像,向真实靠拢,包括陈设摆件都要复原出年代感。

严谨工整呈现历史细节,是《觉醒年代》的追求。拍摄前,张永新曾收集大量资料弥补知识盲区,他要求自己不能被任何人问住。例如剧中出现的书籍杂志哪些是竖版,哪些是横版;当时的炉子是什么样的,牙刷、牙粉是什么牌子;电影放的是什么内容,电影招牌怎么写……剧组都要求证。包括剧中出现的铅笔、暖水瓶,什么时期流入中国,剧组都专门邀请了历史专家指导。

剧中各种陈设剧组都要求证。

演员:在神似的基础上兼顾形似

作为一部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剧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众多。张永新坦言,该剧的演员也非常难选,“因为剧中出现了大量领袖人物、文化大家,比如鲁迅、蔡元培等等人物,大家都耳熟能详。”所以,张永新说,选择演员的标准首先是神似,在神似的基础上兼顾形似,第二就是需要有好的演技,“因为剧中人物有大量的演讲,因此要求台词功力强,要有震撼力。”

张桐的精气神都很像李大钊。

比如李大钊的扮演者张桐,张永新坦言,张桐的精气神都很像李大钊,唯一不像的地方是身高。“李大钊是燕赵慷慨悲歌之男儿,像一座塔一样,矗立在画面中,从这个角度讲,他的身高不是劣势,反而是优势。”

新京报首席记者刘玮

编辑吴龙珍校对张彦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