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芬奇是当今时代最富盛名的导演之一,他以拍悬疑风格电影见长,经常在作品里充满阴郁、忧沉、哀伤的基调,但是不管他的风格有多么的独特,如果探本穷源的话还是能看出他是受了谁的影响。不过我们可以先看看他师承大师的三个拍摄习惯。
拍摄脸部特写的方式
电影里的特写是在19世纪首次出现,通常为了表现某一动作的深层细节,大卫格里菲斯是推动这个拍摄手法的先驱者之一,但对于把面部表情的特写作为拍摄手法的则要首见与卡尔·西奥多·德莱叶的《圣女贞德受难记》。所以,在面部特写方面把大卫芬奇的拍摄手法归结于受到大卫芬奇的影响也是有说服力的,当然更有说服力的是说他们都受到了卡尔·西奥多·德莱叶的影响,毕竟在电影艺术出现的早期,关于捕捉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是很少见到的,即使在20世纪也很少。
传递信息的方式
大卫芬奇在电影中会通过镜头运动来给观众传递信息。对于他们来说,相比于运用在室内用静态的宽镜头拍摄两个静止的人,他更愿意去让画面看起来是运动的,为整个画面提升一种动态的能量美,让它看起来更有趣。你很难从这两个人的电影中看到一动不动的固定镜头。
阴影的营造方式
电影里大面积有意识出现营造阴影和轮廓的技巧最早要追溯到《不死僵尸—恐栗交响曲》(也许也有别的更早的)。在斯皮尔伯格和大卫芬奇的电影里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画面,虽然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去呈现:斯皮尔伯格是比较传统的电影导演,他的作品见证和记录着着电影技术的每一次发展,在他作品里首次出现有意识的阴影塑造是在《拯救大兵瑞恩》里,士兵们在阳光下行进的片段,比较经典。而大卫芬奇的呈现方式就比较特立独行了,作为擅长拍摄黑色惊悚剧的导演,他习惯于在那个场面让整个气氛变得阴郁,即会通过演员的情绪表达来给观众传递信息而不用一句对白。在他的作品中让人印象深刻的阴影营造的场景有很多,比如在《七宗罪》里,拍摄萨默塞特的办公室的门的镜头时的灯光布置和摄影角度的运用呈现出的阴影。
他的偏爱特写,专注于脸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习惯的推镜头,和用运用灯光效果制造人物轮廓等拍摄特点都会让人联想到另一位电影大师——斯皮尔伯格。尽管这两位的电影风格不尽相同,但以下的短片会证明这两位导演在拍摄镜头方式上的某种联系。当然也有可能是他们合作的摄影都是同一批人,但在摄影的一些有趣技巧的使用上他们还是有着相同的审美的。
当然,无论在电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