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20年,《楚门的世界》所描绘的故事却比过往更贴近现在人的生活,这部电影似乎也预言了现在不间断的烂俗直播的现象。
被设定、被禁锢、被年复一日,楚门在这种环境下生活了30年而不自知。
换个角度想,我们是不是也像楚门一样!
楚门活在过去一代的美国梦蓝图之下,30岁,稳定的工作、美丽的妻子、有车有房……
他从小被一家电视台领养,由出生到长大,整整30年被监视着也毫不知情.
楚门一出生就生活在全球最大的摄影棚中,他在无知的状态下成为家喻户晓的真人实境秀的主角。
除了他以外,他身边的家人、朋友都是演员,他真实的反应也让节目红遍全球。
节目是否如制作人所说的,只有少量的控制、没有任何虚假?
在阳光的基调下,蕴藏的恐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被关在名为摄影棚的牢笼中。
在电视机另一头,名为“海景镇”的牢笼。
这个节目围绕着楚门24小时运行,满足观众喜欢观察人类的心理。
真人实境秀的看点之一是观察别人跟自己的差异,并从中做自我投射、反省或比较后得到的优越感跟满足。
在娱乐的名义下,消费的是楚门身为人的权利。
某种程度来说,楚门既是贴近观众心里的存在,同时也是一个不存在现实生活中的人。
即便楚门在无知的状态下被关在巨型摄影棚长达30年,为此感到罪恶的观众却是少数。
楚门的存在更像是电视台的所有物、一个道具。他的婚姻、感情、生活、工作跟未来的孩子,都是电视台作为一集节目所能使用的香料。
连身边的妻子,照理说是最亲近的人,也不把他人看待,而是一项发展演艺事业的工作。
从克里斯托夫的角度来看,海景镇是他为楚门搭建的屏障、是避风港。
整个小镇就像一个大屏幕,阻挡着楚门追寻真相—但他最终拥有了跨越一切藩篱的勇气。
除去了会让人感到沉重的元素,却又有亲情和友情作为润滑剂,让《楚门秀》成为一出阖家观赏的喜剧。
他说,楚门隔了这么多年却不曾怀疑生活的虚假,纯粹因为人就是如此,不会对眼前呈现的世界多加怀疑。
所以,这些看似安稳的布局,其实也只是第三人称设计下的游戏。
表面上《楚门的世界》看起来是很荒谬,但它又很像是一面镜子,反映着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
而且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活生生的现实比在电影里发生的事情,反而还要荒谬得多。
只不过对于这种不合理,我们早已习以为常。
假如再碰不到你,祝你早、午、晚都安!
楚门(Truman),即真诚的人的意思。
电影节目里的大型节目《楚门秀》也即是真诚的人的秀。
克里斯托夫制作这套真人秀的动机,是因为观众已经对虚假的演技感到厌恶,需要从一些具有真实感的节目来寻找刺激。
若回顾电影的开端,饰演楚门好友的演员接受访问时说道:这个Show发生的一切都没有虚假,只有控制。
这番话凸显了所谓的控制尺度:一些突发的行为。
只要处理得宜,不至于引起楚门的怀疑,便是实境秀的一部分(试想下,戏中出现的各种影厂外人的乱入也能制造了一些“会不会引起楚门怀疑”等悬念给观众),也无碍直播继续。
克里斯托夫得悉楚门逃走成功后,立刻中断直播,这也是开播以来第一次中断。
如果直播的原因是因为真实的话,那么节目为何因楚门的逃走而中断?
那不是真实的一部分吗?整个实境秀尽管是用真实作卖点,但是不代表没有界线。他最不能接受的是没有楚门的镜头。
为了确保楚门身影能出现在电视上,他不惜动用约个大大小小的镜头,甚至尽一切手段也要把他留在岛上。
因为这部戏吸引观众的就是楚门没有修饰的反应及抉择。没有了楚门的镜头便不成戏。
这也是为什么克里斯托夫发现了楚门的行踪后恢复直播,立刻给他英雄反抗命运的特写。
楚门过的人生与电视机旁的观众的人生其实没有太大分别。
不外乎是上下班的生活、认识女生、谈恋爱、偶尔找他的哥儿喝酒聊天.……
没有特技、也没有什么吸睛的场面,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收看?
这可由他的一篇电视报导说起。
关于《楚门秀》想探讨的主题是全球性:当波斯湾发生战争发生时,全球都抱着看电视节目的心态观看;听到悲剧发生,或是孩童被杀时都变得无动于衷、又有些父母拍摄自家的孩子像拍电影般。世界因镜头无处不在而变得十分奇怪。
对于生活在社交媒体活跃的年代,导演彼得·威尔的描述已不再是新鲜事。
他的“镜头改变了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这一观察,实际上能刺中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跟阳光喜剧的调性不同,楚门身处在操纵跟不自由中。
虽然对制作人克里斯托夫来说,海景镇跟现实生活相比是个理想的世界,但对于楚门来说这个地方却是他的绝望乡。
除了他本身,建立在他周围的日常生活都是虚假的,身边的家人、妻子、朋友甚至路人,都是隐瞒真相并监视他一生的演员。
这对刚发现蹊跷的楚门来说,又是多么恐怖和现实。
在这个牢笼中,楚门从出生起就没有拥有任何秘密的权利。
他细琐的举动在各类型镜头的监视下,都成了供人欣赏跟娱乐的电视内容。
内心忘不掉的那个女生,他因为连一张照片都没有,只好从时尚杂志上的模特儿脸中拼凑出记忆中的那张脸。
而这些他人能隐藏在心里的事,在楚门的世界都被硬生生的直播给全球的观众观赏。
除了运用演员跟临演,制作人也用了各种方式去管理楚门。
观众可以看见制作组想尽办法把楚门关在这个小镇。
无论是在他儿时假造父亲溺水身亡来引发他对海水的恐惧,或是透过亲友在日常对话中灌输说这个小镇是最理想的地方等,都是用来管理和囚禁楚门的方法。
说来讽刺,在观众眼中真实的楚门却是在保护及操纵在虚假的环境中,做出满足观众的真实生活,这跟以真实性为卖点的节目来说背道而驰。
电影中最有趣的配角莫过于他的妻子梅莉,她演活了经典好莱坞时期完美娇妻的形象。
总是带着虚伪的笑容、摆着漂亮的姿势,在完全没必要的日常生活中用戏剧性的语气说着日常对话。
尤其在楚门在质疑生活是否被人观察操纵而精神崩溃时,她还不合时宜地插入商品的置入性行销,举着一罐可可粉说这是她喝过最好喝的可可,这样的举动荒唐到令人不禁发笑。
“对我来说,公开生活跟私生活是没有差别的,楚门的世界就是我现在的生活。这是一个生活方式,是一种高尚的生活。一种被祝福的生活。”
可笑的是片头采访时梅莉的反应却比节目中来得更加真实跟真诚。
在片中,她如同执行义务一般扮演一个美丽的妻子,也是剧中唯一一个一直有意识看着镜头的角色。
即便楚门在崩溃的状态下开着车,她在车子里也会转头盯着镜头看。
当情况失控的时候,她也终于把持不住角色。
至于关心楚门的精神状态跟欺骗楚门的罪恶感,在她看来那些并不重要。
好奇心是驱动楚门寻找答案跟真相的动力,即便制作人在摄影棚各处、屋子的角落跟演员身上装上了微型摄影机,唯一没办法装上摄影机观察的是楚门的心思。
摄影机下的镜头特点就是给予框架,把人的目光聚焦在该被留意的事物上。
同时也对现实进行切割,抽空了现场的气氛使人不会贴身感受到战争那剑拔弩张的氛围。
于镜头上再现场面的那一刻,被呈现的事物会因如何截取、对事物什么程度的聚焦,而改变观看者对事物的认知。
这一点,体现在《楚门秀》的制作上。
克里斯托夫整整30年,都把《楚门秀》当成一个创作。
他的创作体现如何在恰当的时机,运用镜头,音效等元素,放大楚门真摰的情感把感人的场面推至情绪高峰。
安排楚门与他的父亲重逢的一幕时,镜头拍下克里斯托夫如何把情绪酝酿到一个时机才给楚门一个特写,赢得工作人员的赞赏。
那一集的收视率随即飙升。
在楚门生活的维度里,他的生活与普通人并无分别。管他是开心还是不如意,不会有人对这些情感流露的时刻,进行加工修饰。
正因为有了克里斯托夫的存在,楚门的生活被呈现的方式显得娱乐化了。
《楚门秀》给予他们观看别人生活的权力关系,他们可以看到楚门的一举一动,但楚门不能看到外面的世界。
好比一个环型监狱的设计中,囚犯不能看到位于监狱中心的守卫里的情形,但塔里的守护却对囚犯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
同理,观众消费的正是这种观看别人生活,对人评头论足的权利的优越感,不是楚门的人生。
基本上,楚门的生活与眼前的观众没有什么两样。
前者的生活比后者更具观赏性,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少了一个像克里斯托夫的人替他们加插特效、作剪接,也没有一个平台令他们被观看。
事至今天,整个《楚门秀》的舞台,已经压缩在我们的手机中。
在社交媒体活跃的年代,《楚门的世界》的设定已经融入每个人的生活中;我们的身份不断在楚门(被观看)、监制(把生活的原材料重新制作)及观众(观看)三者之间不断切换。
这也是这部电影最具前瞻性的地方。
导演于访问中指出,镜头的出现令原本乏味的生活娱乐化,事情如天灾人祸也不再变得严肃。
关于后者,更能体现在《楚门秀》那模糊了真实与虚拟的设定上。
楚门的生活是超现实的,一种比现实更要真实的生活。
从观众的角度,楚门没有修饰的反应及抉择为整个节目带来了真实感。
大大提高了观看性的的同时,也模糊了戏剧与真实世界的界线。
在楚门的生活的维度里,纵使他四周的一切都是被安排好,但他真实地过着他自己的人生。
若楚门回顾他30年的人生,这些欺骗的意义在于为他日后反抗的决心铺设,克里斯托夫的安排吊诡地成为了编织他的人生故事的一根线。
客观地看,观众看的是一个人的人生,还是一出电视节目,并不是十分清楚。
这反倒取决于观众的态度。
这点也透过楚门的暗恋对象玛莉带出。
戏中出现克里斯托夫接受观众的问答环节,作为前剧组人员的玛莉,隔空与克里斯托夫对骂,指责他强行把楚门留在一个虚假的世界,是一种变态的行为。
深爱着楚门的她说明了她的态度在于前者,她看的是楚门的真实感受。
但与玛莉不同的是,电影中呈现的观众大都是视《楚门秀》为电视节目。
这可由两名正在当值的守卫,在《楚门秀》播放完后说转头看看其他频道播放什么节目反映出来。
楚门作为商品,与观众的关系也是超现实的。
他与观众之间就好比偶像与粉丝的关系。偶像透过被娱乐公司塑造过的面具接触粉丝。
楚门与观众的关系比一般偶像粉丝的关系更加模糊。
观众因长期收看《楚门秀》,对楚门的成长经历有一定掌握,仿佛认识这个人般,所以电视中的楚门对观众来说变得亲切(正如克里斯托夫在访问时说,观众们会因此开着《楚门秀》的直播睡觉,仿佛有人陪伴他们入睡般)。
没错,他们见证了楚门的成长事件,但没有人真的为他成长的痛苦而伤心。
关键在于,他们选取一个娱乐的视角观看楚门的人生,以至于大多只追求煽情场面。
这种电视塑造出来的亲切感,恰好就是哲学家说的——超现实。
观众与楚门之间的虚假关系真实得多,让他们有种被陪伴的错觉。
观众追看《楚门秀》的痴迷程度,也反观他们苦闷的状态。
这种苦闷不是存在主义描述的生命的虚无,有待从虚无创造出意义来,而是现实意义的失落。
电视呈现的商品、人物、事物,全都比现实的吸引眼球,用画面的色彩、效果、声效等加工,以换取观众的收看,继而取得更大的广告费。
这种运作逻辑在社交媒体年代更能体现出来。
社交媒体仰赖我们对影像的着迷,才得以正常运作,甚至变得薘勃。
不管是自拍、上载、观看之类的动作,看似是一个自由的动作,但平台上运用诸种的设定、提醒暗示、心理奖赏等方式鼓励用家不断参与这个运作机制。
行为不断被巩固之下,社交媒体日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恰好是被图像过度刺激下,现实变得空洞乏味:无聊的时间变得不可忍受、聚会时面谈被滑手机取代,只有屏幕上呈现的,才值得被注意……
这正是现实意义上失落的现象。
这就好比白水煮肉及红烧肉的分别,吃过后者肯定会认为前者乏味无趣。
《楚门的世界》的剧情,相信对社交媒体已渗入每个人生活的年代已不稀奇。
对照这几年的真人实境秀综艺节目颇为流行,若以现在时间点回推至年,会发现这个剧本在当时的确是非常新颖且猎奇的一个题材:
是什么样的情况下会有这种想法,把一个人软禁在一个巨大且极度拟真的摄影棚,从一个人出生到长大成人的整个过程,变成一部实镜节目呢?
虽然这部片被归类在科幻喜剧,但其实它更像是一部哲学片。
而且若细看的话,可能还带有些暗黑的性质。
或许换个说法
整部片更奇特的部分却是那些守在电视机前的观众。
一方面质疑楚门的人生,希望楚门能真正看清谎言。
但另一方面却又因为导演所安排的剧情高潮(如父亲再次相遇桥段)而感动落泪。
这些在电视前面的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也如那些实境秀的演员一样,被电视台所操控了。
利用收视率影响观众的心情起伏、楚门秀中的商品置入性行销,不论是在戏里或是戏外,甚至是在观赏电影的我们,某个意义上也都是被监控的角色。
这之中唯一的差别或许是导演所说的,在楚门所身处的世界有他的保护,外在世界也充斥着谎言,不比我虚构的小镇来得真实。
而且外在世界的虚伪会真正伤害到楚门,留在小镇的楚门虽然被谎言所包围,但却是众所瞩目、万千宠爱集于一身,是不会真正受到伤害的。
从这一点上来看,楚门离我们更近了一步。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