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聂隐娘》这部电影是不能算作成功的。1.想说同意的观点。艺术其实都是人类内心世界宣泄与共鸣。绘画,文学,话剧皆是如此。不过其本身特质,决定了其表达方式,或者说优势的不同。电影与文学,戏曲相比,其表达方式更加直观,也更加多样化。所以,电影是可以完全通过画面,声音来达到文学,戏曲需要通过不断的剧情冲突才能达到的情绪引导。
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候导的这部电影,弱化故事其实并不能算错。2.谈谈我认为这部电影并不算成功的地方。其实这样的电影,很像我们的梦境。我们的梦也只不过是一段有一段的片段。不连贯,但却如此真实。我不知道候导拍戏,是否有想过做类似的尝试。不过很可惜。我并不认为他成功了。我清楚的记得开场有一场戏,是聂隐娘和她师傅站在路边。镜头正对着他们。
其实这样的表演方式很像话剧。木然站立的两个人,并不剧烈的肢体语言,却有别于现实的夸张。嘈杂的环境音,构成了明显的对比反差。然你仿佛置身于那枯树黄土的唐代。但是,长时间的镜头正对着2个木然的人。难免让人烦躁出戏。然后就是聂隐娘刺杀骑马那个人。这里音乐的节奏与镜头运动也并不快,不过镜头的切换确实蛮快的,完全没有任何衔接。
还有一场戏是一个风景的长镜头然后又是没有任何衔接,镜头切换到一朵白牡丹。由远到近。20多秒的镜头,只拍一朵没有光线变化的花。当时对着这朵花,心中一万个草泥马在飞奔啊。这是什么意思,就好像师尊拈花而笑,尔凡人蠢比,怎懂我是什么意思。我羞愧啊。还在我猜导演是怎个意思的时候,屏幕一黑,开始正常叙事。终于用了把还算正常的手法。
其实导演用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片段,为我们勾勒出整个大唐,我如一个旁观者,看着另外一个时空,别人的一段故事。但是,就像我说的,电影至少表达工具。其本质在于引起人类的情感共鸣。我可以通过不断变化的色彩音色。镜头运动的快慢,音乐的紧凑程度,完全不需要剧情冲突,来达到引导情绪的目的。但是候导,放弃了电影节奏,放弃了镜头运动,完全放弃剧情冲突的设置。表达方法过于有限。其实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情绪引导作用。
镜头衔接完全没有道理可以将。一个场景切换到另一个场景完全不考虑观众的适应程度。很容易造成好不容易蕴养的情绪无谓宣泄干净。所以,这并不能算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喜欢猎奇的可以去看一下。恕我见识浅薄,这样用几个经典片段,勾勒出整个世界的手法第一次看到,但也就仅此而已。十分耐心全神贯注地看完,并未觉得剧情难懂(只要你稍稍懂些文言和历史知识)。高票答案认为这部片子是在尽力地做减法。
我同意,做减法(留白)是各类艺术作品的惯用手法,但是减去之后剩下什么呢?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到的表达方式,看书的时候你期待什么,听音乐的时候你期待什么,赏画的时候你期待什么,观剧时你期待什么。那么,看电影的时候你期待什么呢?对我而言,是精炼于每秒二十四格中的镜头语言。好的“减法”让人可以忽略冗枝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