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镜头 >> 镜头市场 >> 正文 >> 正文

只有一个镜头的战争片,是奥斯卡最大遗

来源:镜头 时间:2023/5/7
治疗白癜风得多少钱 http://m.39.net/baidianfeng/a_6226644.html

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林西普枪杀,此次恶劣事件,直接导致了第一世界大战的开打。

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

但究其本质,只不过是欧洲各国为了自身利益的争地盘行为。

即使历经4年多(年夏到年冬),双方牺牲了约万士兵,约70万的平民,换来的只不过是遍布欧洲街头巷尾的石头和一连串被铭刻上的字母和数字而已,这次无意义的惨胜,无疑是极为荒诞的。

双方付出了如此代价,换来的不过是一片废墟,于战争而言,士兵更是其无底线的炮灰。

工业革命的胜利居然间接促成战争开始翻身做主人,通过无数先进的机器、火炮和地雷,甚至是灭绝人性的化学武器,臭名昭著的芥子气、氯气等等,成为人类的主宰,人就这么被迫成为了战争的奴隶。

所以一直以来,不管是书籍还是电影、电视剧等,对二战的描述总远远多过一战。

很简单,二战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无论胜负,至少都是为了自己国家而战,无数大小国家获得独立,创造了新世界的结果,就可见一斑。

而一战,开始地毫无道理,过程只是不断耗着,然后送死,结束更是什么都没有,如此除了那些牺牲的无辜者,还有什么值得铭记的?

不,《》告诉我们,至少还有人性的光。

诚然,最开始,笔者是被那吹到天上的牛皮——一镜到底的炫技所吸引。

没错,就单纯从技术的角度而言,除了真实而震撼的CG技术带来的亮点之外,所谓电影的技术,不外乎就是拍摄手法带来的另类体验了。

但是,看完整部《》之后,却深深地被震撼了,也大概明白那些粉丝,现在也包括笔者想说的:

如此完美的技术与电影艺术的巅峰结合,居然会输给了颇有争议的《寄生虫》,而且只收获了两项奖,用惨败来形容也不为过。(PS:那些评委都眼瞎了?)

很多观众或许会对完美二字产生质疑,因为《》的故事情节是在太简单。

说到底,不过是两个士兵经过千难万险送了一封毫无意义的信而已,没有英雄主义的光芒,没有扭转乾坤的动容,更对当前的战争的局势中,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意义何在?

完美技术带来独一无二的沉浸式体验

很多时候,战争片给观众的感受总是特别黑暗、血腥和残酷的。

即使如《血战钢锯岭》一般用圣人的角度去反衬战争;

如《拯救大兵瑞恩》一般,从考验人性的角度去演绎战争的苦难等等。

其实说到底,真实的战争就是如此邪恶,所以那些战火纷飞,尸横遍野的惨像,总是充斥在整个画面中,挥之不去。

当然,与战争片来说,这么拍本身是没错的,或许真实的战争甚至还要比带给我的画面残酷百倍不止,给观众呈现的很多时候,都是被选出来的冰山一角,但战争片只能如此拍?

不,或许不是的,以《》为例,抛开战争片必备的宏大对战场面,着眼于个体,两个普通的士兵身上。

一个算是为亲情而战,一个却是捎带的不怎么厉害的战友,正是把这种与通常为英雄的主角安放在两个普通士兵身上,尤为突兀而真实。

之所以说这部《》是完美的技术典范的代表,就是从被选出来的两位主角与所谓的一镜到底的完美技术而言的。

其实严格来说,一镜到底于《》来说,是个伪命题。

因为,就笔者和网友们的找茬中,至少也有约15-20处可以看出明显剪接过的痕迹。

但是,无论怎样,这种一镜到底所采用的主视角与侧视角结合,给观众带来的独一无二的战争沉浸感,是绝妙的。

正如当年那一系列漫威DC电影采用CG技术,所创造出来的梦幻世界一般,光是看看这个世界,就已经值回票价了,何况大部分情节相对顺畅且逻辑自洽。

打斗就精彩绝伦了

而《》也是如此,对于战争片而言,其实让宏大场面和血肉横飞的情节去凸显战争的残酷,是必然的做法。

但此片走的技术路子,显然更为高明,大量用主视角的好处显而易见的就是直白,不用特别的突出暴虐的场景,单单看着,跟着主角们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就如身临其境般不寒而栗。

那些突然出现的事件和人,都是一种不经意的意外体验,观众们看着看着就似乎和主角们合而为一。

感受着他们的呼吸、恐惧与一点点希望与信念,他们的害怕,就是我们的恐惧,他们的绝望,就是我们尖叫,而他们的英勇,也化成了我们的无所畏惧。

(想象着罗杰迪金斯现场拍摄的神姿与导演萨姆的挥斥方遒,真的再一次替他们惋惜这次的惨败......)

而最绝妙的还是整部片用完美的技术手段,对影片节奏恰到好处的把控,那不合实际时间长度的诟病,绝不是瑕疵,反而应该是闪光点所在。

且不说真要完全按实际时间一比一地呈现,观众会感到无聊,就说那些一百零一次想放弃,不想走的纠结空白,就足够让长镜头变得毫无意义。

几乎完美的剪辑点

如此,通过掩饰、通过搭车,通过种种危险时刻场景的巧妙转换,甚至陷入昏迷的手法,来延长观众的视觉感受,都是极其巧妙的。

比如大约43分钟处,飞机坠毁必须使用CG处理时,那处的剪辑衔接就极为精妙,且不说演员的功力如何,就说拍摄时几乎分秒不差的站位和位置的移动等,都是教科书般的完美技术的典范操作。

农夫还是被蛇药了。

就不说那些诸如爆炸、受伤、跌倒、跌落瀑布等等如身临其境般的现场感了,如此,说一句完美技术也不为过誉。

巅峰艺术让战争不再只有残酷

正如以上的分析,其实对于战争片来说,要做到有技术并不难,CG特效的好坏全在于资本的多寡而已,难就难在体现其艺术性。

一种战争片独有的美学,一般来说,把战争拍美是非常不容易的,通常此类片的情节处理,不外乎加入代表柔的女性角色,给予其中角色以爱情、亲情或暧昧的友情,调剂战争的残酷感。

加入小女孩,加深残酷感

或者加入弱的象征角色,如代表新生的婴儿,代表薪火相传的年老长辈,代表新鲜希望的少年、少女等等,为战争的意义加入多面的诠释。

但《》不是的,萨姆理解的战争美学是,场景与臆想带来的回忆与思想的交织与碰撞,是一种平实而朴素的放大个体的直接感受,是对一战荒诞的无意义战争的深刻讽刺。

如《》中一幕,敌方飞机坠毁,兄弟好心救助反被杀,农夫与蛇的故事永远不缺全世界每个时代的不同演绎。

最后剩下一个人的士兵,搭车坐在车厢里,虽然身边环绕着战友,但在他的心中却不是自己的,是别人的兄弟,目光所及那逐渐远去的村庄,一瞬间,观众们就能感同身受他的悲凉与绝望。

眺望远方

还有进入后期,约84分钟处的掉入大瀑布的场景,以及后续的衔接到河流、森林的一系列场景,更是把战争的美学发挥到了极致。

尤其那水中被砍断而飘落的樱花,与冲入河中的士兵相遇,那一刻回忆与梦的交织,生存的信念与对过往美好而温馨的生活的怀念,一下子都涌入画面。

樱花所呈现的不仅仅是美好的强烈刺激,更多的传达一种物哀的情绪,短暂的绚烂,转瞬而逝凋零的美好,都是对战争的无声控诉!

水中樱花

更有一幕更极致到巅峰般的末日油画的演绎,士兵从昏迷中缓缓醒来,刹那的恍惚中。

阳光与火光的相互交织,一时间眼前看到了从前美好而温馨的小镇和现实断壁残垣般的一片焦土的幻象重叠,黑暗和光明的相互辉映在此时达到了巅峰,随着幻象与真实,耳边呼啸的炮火与子弹,本能地一跳!

成就了以上坠落瀑布,漫布樱花的美景!一刹那的转场,此刻超越完美技术,达到美学上的巅峰之态!

末世油画

而最可贵的是,萨姆并没有滥用自己对美学的释放,而是有的放矢地世宗控制着其中的节奏,把战争的美学发挥到极致。

完美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成就至高无上的战争美学

当然,正如以上两部分所说,于战争片来说,技术的部分,想要有宏大的场面和震撼的情节是相对简单的,但要把这些场景和情节加入艺术性,就非常困难了。

但做得好,就可成为一部可以被载入史册的经典之作。

大部分导演都只能做到其中一半的完美。

如诺兰的《星际穿越》和《盗梦空间》等就是完美技术的代表;

如李安的《藏龙卧虎》和《断背山》等,可谓是艺术的巅峰之所,但是如萨姆般,能在技术上和艺术上都做到相对平衡地融入一部电影里,就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其实如一般战争片,讲到意义的部分,总是会避重就轻地单独凸显战争的特性为主体,即使把英雄、圣人主义放到显著的位置上,所到底不过是为了增加看点与情节的精彩。

而如《》一般,让真正的普通士兵当主角,即使进入一点主角光芒,至多也不过让其中一位真正送达了命令,但依旧给以最致命的打击,以为是为拯救名士兵性命而做的极致努力,到头来不是一场毫无意义的笑话,这次暂时停止,那下次呢?

这种对无意义的一战战争的深深谴责与控诉,才是《》想表达的意义所在,没有宏大的战争场景,没有火炮与硝烟的激烈对抗,有的是断壁残垣的焦土和横尸遍野的白骨深深。

跳桥

在完美技术的加持下,我们感同身受地和士兵一起经历了穿越整个展战线,看到整个战场真正的面貌。

而后部分一个跳桥的转场,浮出水面的一刹那,似乎一切都不一样了。

身在战场,但有家乡的樱花,有郁郁葱葱的森林,还有那若有若无的歌谣传来,一切的一切,都深深刺激着士兵,也刺激着我们。

或许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一战亲历者(导演萨姆的爷爷就参加了一战。)最想要说的,战争不止有炮火和伤害,至少还有春天的田野,水中的樱花还有远处的歌声,以及人性的光。

一切美好而残酷的,充满希望而倍感绝望的,麻木而真诚的种种情绪汇聚到一起,或许就是完美技术与艺术巅峰结合的最好呈现。

或许最大的不足,除了时间上的瑕疵之外,更多的还是剧本本身的平淡无奇,以及最后处理的无力。

试想,如果当时士兵到时,战争已经开始,或者已经以庞大牺牲而结束,是不是更加凸显其残酷而无力,现实而无意义的冲击之感?

但怎么说,或许对当今战争片来说,突出其真实而残酷的时代已经过去,新时代更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