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14日,这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天——金华初雪已至,前后断断续续读了一年之久的《小妇人》终于尽收脑中。讲实话,全书四十七章,每读完一章我都会萌生出为其撰文的冲动,虽谈不上言语多么精妙、立意多么高深,但对于自己喜爱的事物,谁又能阻挡这股热忱呢?在看完书面版后,我又重温了一遍年上映的新版《小妇人》和年版的《小妇人》,为的就是能够使内容尽可能翔实地向我的读者安利这部世界名著,与我一同受启。
完结撒花!一、前世今生
年美国马萨诸塞州
在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夫人受到出版商的邀请之前,市面上并没有太多描写女性生活的书籍,更没有多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敏锐的出版商发现了商机,而奥尔科特夫人也正有此意——她本人正是一位平权主义者。于是欣然接受了出版商的提议,写一部关于“女孩子生活的书”。由此,美国乃至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题材IP《小妇人》应运而生了。
“最好的创作素材来源于生活”,我相信奥尔科特夫人同样将其奉若真理,于是她以自己的早期生活为蓝本,将自己的三个姐妹连同家人搬进虚拟世界,构建了《小妇人》中的主要角色架构——马奇家的“四朵金花”——梅格、乔、贝丝和艾米(按年龄顺序),其中的乔便是奥尔科特夫人自己的化身,因此也理所应当地将更多的笔墨倾注于塑造乔的形象。
于是在《小妇人》中便有了以下的桥段:主角乔(Jo)(可以理解为奥尔科特夫人自己)要跟出版社老板商讨她的初稿作品,嘴边挂着“我要主宰自己人生”的她,经常回想起这个吵闹而温暖的家:端庄美丽渴望爱情的梅格(Meg)、性格内敛细心善良的贝丝(Beth)、活泼开朗热爱艺术的艾米(Amy)和看似反叛却很有主见的自己。迥然不同的四姊妹,她们在南北战争期间经历战乱、家庭、爱情的剧变,仍能在互相理解和支持下,勇于想像独自的人生。对她们来说,成长也许就是努力活得有想法、有灵魂,成为最令自己骄傲的样子
以四姐妹的情感发展为主线,以母亲、劳里等角色为辅线的叙事模式非常易于读者接受与理解。全书上下充斥着女性主义色彩——这在当时颇具开冒险精神,这样一部充满女性主义色彩的作品,到底会收到什么样的评价呢?奥尔科特夫人期待着读者们的答复。
如其所愿,初版《小妇人》一经上市便“蹿火”了,由于热度过高,读者们迫切地想要知道马奇家四位姐妹的后续故事,奥尔科特夫人又创作了二十余章,才组成了现在的《小妇人》。
在后来的百余年中,《小妇人》逐渐成长为一个经典IP,以其为蓝本创作的舞台剧、电影更是让其走向了世界。
电影版《小妇人》大概每二十年就会翻拍一次,因此市面上能找到的版本相当之多,公认比较经典的版本是年版和年版,以及刚刚在奥斯卡荣获六项提名的年版《小妇人》。
这部小说以家庭生活写对象,以家庭成员的感情纠葛为线索,描写了马奇一家的天伦之爱。马奇家的四姐妹中,无论是为了爱情甘于贫困的海格,还是通过自己奋斗成为作家的乔,以及坦然面对死亡的贝思和以扶弱为己任的艾米,虽然她们的理想和命运都不尽相同,但是她们都具有自强自立的共同特点。描写了她们对家庭的眷恋;对爱的忠诚以及对亲情的渴望。
所有时代的所有少女成长过程中所要面对的经历的,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初恋的甜蜜和烦恼,感情与理智的译,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贫穷与富有的矛盾。
《小妇人》故事情节简单真实,却感人至深,问世一百多年以来,多次被般上银幕,并被译成各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名作。书中描写的种种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都曾经、正在并将要发生在每一个少女走向成熟的过程之中;书中提倡善良、忠诚、无私、慷慨、尊严、宽容、坚韧、勇敢、亦是人类永远尊崇和追求的美德和信低仰。所有这些,赋予这本书超赵时代和国度的生命力,这也正是她成为不朽的典的魅力和原因所在。
二、历代《小妇人》
年版
要知道,执导这样一个著名IP电影绝非易事——不仅有先前众多优秀版本供挑剔的观众比较,更有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对电影提出的新的要求。再三思忖后,导演格蕾塔·葛韦格选择接受执导,她本人也是《小妇人》原著的忠实读者,能够执导《小妇人》也算是一圆她儿时的梦想。
导演格蕾塔·葛韦格
《伯德小姐》《小妇人》
而格蕾塔·葛韦格在转型成为导演前曾作为一名女演员出演过许多作品,这段演员生涯为其之后导演之路铺平了道路。她的作品总是充斥着浓重的女性主义与平权主义色彩。曾以一部初出茅庐之作《伯德小姐》叫板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这次凭借《小妇人》再次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大放异彩。
年版《小妇人》的阵容我直呼好家伙,艾玛·沃森、西尔莎·罗南、提莫西·查拉梅、梅丽尔·斯特里普……或是冉冉升起的新星,或是荣誉等身的影后,群星荟萃。
艾玛·沃森
《哈利波特》系列、《美女与野兽》
艾尔莎·罗南
《伯爵小姐》《布达佩斯大饭店》
“甜茶”提莫西·查拉梅
《星际穿越》《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梅丽尔·斯特里普
《穿普拉达的女王》《法国中尉的女人》《克莱默夫妇》
非线性叙事
原著中,马奇家四姐妹悲欢离合的故事是按照时空正向时序推进的,结构严谨,一丝不苟。而新版《小妇人》则大胆打破了这一规则,采用了非线性叙事,以精妙的镜头语言阐述文学作品的复杂性,穿越时空的人物对话将四个女孩子的成长轨迹一点一点地拼接起来,别有一番韵味。
但这样做无疑也抬高了欣赏门槛:对于不熟悉原著的观众,可能直至电影完结也没能认清其中的角色人物。然而,这一创作手法的革新也让其与通俗平庸的商业电影大大区别开来。《小妇人》原著的一大精神内核即“时间流淌下的不同人生感悟”,非线性叙事刚好契合这种内核,使其更具艺术性。
服化道与画面
然而,新版《小妇人》最为出彩的地方还是数画面处理与服化道的设计。
电影通篇采用了两种色调——冷色调暗示现实,暖色调暗示回忆,当现实与回忆尽头交织的那一刻,色调则中和起来。此外,在摄影师的镜头下,是如油画般质感的美国乡村田园风光,服装和道具的设计别出心裁而让人赏心悦目。
当然,这也不单单是为了“好看”,导演也给每个女孩子设计了主色调——浪漫的淡紫色对应着梅格的闲适淡雅,热情奔放的火红色映射出乔的活泼,柔和的粉丝暗示贝丝的恬静乖巧,而清新的蓝色则属于独立的艾米。
交替出现的两种色调年版
这一版本的导演与演员们对于我而言相对陌生,相对熟悉的可能只有薇诺娜·瑞德,在年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纯真年代》中曾有过耀眼的表现。
薇诺娜·瑞德以及..她是德普的前女友。
约翰逊·德普x薇诺娜·瑞德此外,两人也曾一齐奉上过《剪刀手爱德华》。
《剪刀手爱德华》剧照自四姐妹从小火炉边聚会嬉闹,到各自找到自己的归宿,中间经历了太多的感动和曲折。
相较于其他版本,这一版最大特点即“全面”——将马奇家四姐妹的情感路径一一刻画,并作了适当的改编,使其更易于被没读过原著的观众们接受。按照传统正向时间线叙事,从童年到成年,四姐妹的成长路径清晰可见,或许不少观众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个人认为94版《小妇人》的角色形象与剧情发展更为忠于原著,不仅仅是因为这一版本与原著保持了同一时序叙述故事,更因为影片那种朦朦胧胧的颗粒感凸显的年代感让人着迷。
女性主义
与新版相比,这一版本的《小妇人》更加凸显原著中的女性主义色彩。
我现在比较抵触那些一味宣扬大女权思想的影片,似乎让女主死死抱着一个信念从头走到尾,极端地排斥除此以外的生活方式就是追求男女平权的胜利。我想起鲁迅先生那篇讨论“娜拉走后会怎样”的文章——成功反抗后的娜拉,以其自由意志应该过上什么样的生活?虽然将这个比较放在这里不太合适,但至少可以让我们在激越的情绪平复下来之后,想想后来的生活怎么过。反抗总是容易,后续的人生之路才难。
艾米(Amy)乔(Jo)贝丝(Beth)梅格(Meg)
(自左至右)
最终的胜利不是反抗行为的完成,不是极左地坚持贯彻自己当初的信念,因为环境和身边出现的人都会变化,真正的胜利是获得选择的权利和自由。就算当初为了自己理想立志不嫁人的少女,后来遇到志向相投的意中人而改变不嫁人的初衷也不应受到质疑,只要她每个选择都出于自己内心。
《小妇人》里的二女儿乔·马奇(JoMarch)的志向是成为一名作家,她不愿结婚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她认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婚姻(俺也一样),尽管她与年少时的玩伴劳里情谊再好也拒绝了他的求婚。乔后来离家去了纽约,遇到了能够照亮自己才华的人才考虑婚姻的事。
乔的大姐梅格,温柔娴淑,她不拒绝婚姻。当与劳里的家庭教师约翰·布鲁克相爱后,她不在乎他的贫寒家境,甘愿和丈夫同甘共苦。这是梅格的选择,她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虽然贫苦,但充满幸福。
约翰·布鲁克x梅格·马奇小女儿艾米从小就举止浮夸、爱出风头,她毫不讳言今后要嫁入豪门,虽然也像乔一样有着自己的特长,但为了婚姻生活她可以不惜放弃。艾米一度虚荣,但她也格外真诚秉持着自己内心的原则,说嫁人就嫁人,说放弃绘画就放弃绘画,干脆利落的态度叫人佩服。
艾米·马奇(Amy·March)乖巧的三女儿贝丝是最令人心疼的角色,存在感一直不强的她似乎一直被姐妹们的光环笼罩着。当四姐妹一起分享自己的梦想时,她表示只想一辈子呆在妈妈身边。她永远围着围裙做家务,怯懦地爱着钢琴。因为照顾邻居家的孩子而得了猩红热,经过几年的调养最终还是死去了。她似乎没有为自己的生命做过什么,或许是还来不及,但她存在的意义让我们看见了他们一家人的爱,在这个父亲缺席的家庭中,母亲马其太太以自己的独立坚强给了所有的女儿温暖和力量。
乔·马奇x贝丝·马奇我特别敬佩马其太太,世间多有坚韧的母亲,但对孩子们健康心理和独立品行的塑造还来自于母亲的言传身教。她就是女儿们的榜样——遵循内心原则做事,自由选择自己的人生并承担结果。她从来不给女儿们灌输性别在人生选择上的影响,所以Jo在游戏里喜欢扮演男性角色,她的女孩们可以像男孩一样在院子里无所顾忌地尖叫着打雪仗。马其太太的理念影响了她的孩子们的一生。
马奇太太(Mrs.March)可以自由选择才是男女性别平权的胜利。不是极端地一以贯之一成不变的行为来以示决心——说不嫁就不嫁,谁嫁了谁就背叛了当时的初衷;也不是一味轻贱婚姻,把所有向往婚姻生活的女性们视为没有志向或甘愿放弃自我的人。一个人最大的成就就是做好自己所选择的事,而这正是成功争取男女平权后的结果。
三、后记
1、关于狄更斯
奥尔科特夫人曾撰文介绍对她影响较大的作家,如查尔斯·狄更斯、沃尔特·司各特和夏洛蒂·勃朗特,还有爱默生和霍桑。他们都是奥尔科特的父亲阿莫士·奥尔科特(AmosBronsonAlcott)在超验主义俱乐部的朋友,指导过作家的写作。
不管是原著还是后来以各类艺术形式出现的《小妇人》,都少不了这位大作家的影子。
2、宗教
原著中宗教色彩浓重,比如每次正餐前的祷告,比如多次出现的《天堂之路》。或许是处于时代的需要,在后世的改编中,宗教元素逐渐被剔除,但仍觅得到端倪。
3、战争
原著以美国~年的南北战争为背景,但很少出现关于战争的元素,只有在提到马奇一家的主人——自愿参战的马奇先生时才有所涉及。
4、不同的爱
在小说后半段,劳里鼓起勇气表达了对乔的爱意,被拒绝后愤然出走欧洲,旅途中与乔的妹妹艾米互生情愫,最终结婚。
正如劳里归来后对乔所说的一样,他对乔和艾米的爱是不同的:对劳里而言,与乔的感情早已超脱于爱情,化为一种更为牢不可破的羁绊;而艾米也不是乔的替代品,她自己本人是小说中除了乔之外最为独立的女性,因此她也十分清楚这点,如若有人将自己视为一个姐姐替代品,我想艾米断然也不会接受。
5、殇
劳里的爷爷劳伦斯先生的原本有一位小女儿,但不幸早夭,家中的那架钢琴空置了许久没人问津。当他看到与自己小女儿去世时年纪相仿的贝丝时,心生怜爱,后来也将钢琴送给了贝丝,并送上祝福“它早该属于你了,她一直属于你。”劳伦斯先生一定是把贝丝当做了自己另一个早夭的小女儿的化身。而这似乎也在暗示着贝丝最后走向天堂的结局。
劳伦斯先生坐在楼梯上,静静欣赏着贝丝的独奏,这是全剧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幕。
6、戏中戏
原著中有一段“戏中戏”的架构——在贝丝去世后,乔在阁楼上收拾着贝丝的遗物,旁边整齐地放着四个小箱子,上面是四姐妹的名字:梅格(Meg)、乔(Jo)、贝丝(Beth)和艾米(Amy),里面是她们各自童年时的玩物。
触景生情的乔不禁将其化为写作的灵感,以四位女孩为原型创作了一本叫做《小妇人》(LittleWomen)的小说并大卖,这正是作者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夫人本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