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摄影爱好者来说,拍摄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奇特体验。生命是短暂的,我们一生中那些美好的瞬间却可以通过摄影让画面定格,成为永恒。在很久以前,摄影往往被看做是一种专业的技术。一般人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专门学习这门手艺。现在随着科技发展,摄影器材的不断更新,让人们拍摄变得更加便捷,不再为拍摄技术而“望而生畏”。
相信很多的摄影爱好者都遇到过这种情况:明明自己的摄影器材已经非常高大上了,性能也很不错,可为什么自己拍出来的照片仍旧普普通通?甚至有时候连手机拍的都比相机拍的好呢?其实一张好的摄影作品,不仅来自于拍摄者对美好事物的洞察能力,掌握基本的摄影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小编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摄影中的测光知识。
在我们介绍数码相机光度学的原理之前,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个问题。相机摄影经常是这样的:当你用肉眼可以看到的物体的一些细节,比如很多场景的黑暗部分,从拍摄出来的照片中,你会发现这些黑暗的区域完全是黑色的,细节没有反映出来,也就是说,以上提到的曝光是不够的;相反,过度曝光的原理也是一样的。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使用照相机拍摄周围的人或风景的原理是光照在物体表面,然后从物体表面反射到照相机中。接下来,相机内部的光度机制会根据入射光给出相应的提示,然后调整光圈和快门,使用户能够拍摄准确的曝光照片。在某些情况下,拍摄的照片是准确的。由于曝光控制不当,主体的细节表现不充分或亮度与现实相差较大。光度测量是为了获得正确的曝光,对摄像机拍摄的物体的亮度进行测量。
所谓的测光是指相机根据入射光的条件自动确定曝光。计量原理相对简单,即,测量光区域的反射率为18%,给出光圈快门组合参数。18%的光源是基于自然场景中,中间体(灰色调)的反射性能来确定的,通常白色能够反射近90%的光线。标准灰卡是8英寸*10英寸的卡。
如果将灰度卡放置在主场景的同一测光位置,则测光区域的总反射率为18%。然后根据相机测光给出的光圈快门组合进行拍照,照片曝光就会精准。反之,如果光度面积的总反射率大于18%,例如,在一张白纸上,采用照相机自动测光法给出的光圈快门组合,进行拍摄,所得到的照片将曝光不足,白纸在照片上看起来就是灰色的。
因此,要拍摄反射率大于18%的场景,需要增加EV曝光补偿值。类似地,如果计量区域的总反射率小于18%,例如,用一张黑纸进行计量,则所得照片将曝光过度,并且黑纸将被拍摄为灰纸(深灰色)。因此,反射率低于18%的拍摄场景需要减少相机的曝光。这是曝光补偿中“白加黑减,亮加暗减”定律的起源。
说了这么多理论性的知识点,可能大家有点懵。没关系,接下来就拿生活中最常见的阳光来给大家举几个相关案例,帮助大家更快的理解和掌握这些小技巧。
首先说说,逆光法拍摄。拍摄太阳不一定是同一个方向(顺光),有时候尝试用太阳拍摄主体,这样会有另一种味道!
拍摄静物时:例如拍摄树叶,我们可以在树叶的另一侧拍摄,利用阳光穿透树叶,拍摄树叶不仅“清晰”,还能突出叶子的纹理;
当拍摄肖像画/动物时:当你在灯光下拍摄时,你可以选择美丽的金色头发,让照片更有吸引力。使用黄白色天平(试着把它转到更高的K值,或者使用闪光白平衡或者就干脆直接在夕阳下进行拍摄)都可以使照片变暖,但一定要记得控制曝光或补充光线,这样主角就不会完全变黑,无法分辨了。
其次,我们还可以拍摄影子。拍摄阳光的时候,太阳本身未必是主角,因为有光的地方,就一定有影子。大家可别小看影子的作用啊!其实影子有时更有趣,可以为想象提供更大的空间!
有时主角在逆光拍摄时,会变得非常暗淡,甚至一团黑乎乎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小编建议大家直接拍摄剪影吧!要做一个美丽的剪影,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主角的轮廓和形状,以及背景是否能突出轮廓,并进一步了解如何制作一个好的剪影。
不知你有没有想过在反射镜里拍世界的照片?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题材:玻璃、镜子,甚至水面的反射,我们也可以采取相反的世界,用平衡的构图或直接充满整个画面的反射也是一种很好的拍摄方式。
接下来要说的,是利用镜头的光晕来拍摄作品。大家都知道,镜头光斑其实是镜头的一个缺陷,但如果我们好好利用这个“缺陷”,就可以给照片增添一种非常特别的感觉!每一个镜头都有不同的光晕,结合着不同的阳光角度,可以说每一张作品都是独一无二。你可以用你自己的镜头来试试!
最后一个小技巧,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用星星拍太阳。如果你曾经拍摄过一个城市的夜景,你一定看到过“星星”的光芒,我们可以看到城市街道为黑夜照明的“星星”。事实上,这种拍摄方法也可以用来拍摄太阳。因为白天的时候,太阳也像夜晚的星星那般光芒四射。方法非常简单:我们只需要缩小光圈(f/16,f/22,等等),然后在几个物体中间拍摄太阳,例如拍摄茂密的森林或城市的高层建筑,这样我们就可以使用这个表达方法了。
好了,以上就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测光摄影的一些小知识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