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影要能让观众融入剧情,身历其境,丰富的听觉效果不可少。这门专业学问很大,音效师有时要自己跟着画面演戏,以便原音重现。
透过计算机编辑巧手,这些丰富的声音,帮助电影院里的观众,顺利进入剧本里那个奇妙的异想世界。
下面我们将对电影里所用到的声音逐一分析解释。
音画合一音画分离SyncSound/Non-SyncSound
你有看过电影制作的幕后特辑吗?有没有发现在每个镜头的开始,总是会有个人手拿一块黑白的板子,在摄影机前面「啪」一声合上?这个动作就叫做「打板Slate」,板子上除了会写上电影片名、导演名称、这颗镜头的拍摄场次、镜头数等信息,方便电影后制时区分影片素材之外,这个动作还有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提供后期制作人员「对声音」使用。
这要从电影进入同步录音时代开始说起,同步录音的意思就是在影像拍摄时,同时录下现场的对白和其他声音,虽然大部分的摄影机都有录音功能,但为了更好的收音质量,通常会由现场录音师用录音机另外收录声音,「打板」就是为了在后制的时候,能很快地对照板子合上的影格与声音的波形,快速地把声音和画面合在一起。
若一部电影里声音和画面是同步的,就叫做「音画合一」;相反地,若声音跟画面不同步,就叫做「音画分离」,音画分离可以用来描述声音与画面对不上的技术失误,也可以用来描述一种特殊的美学风格,例如在黄亚历导演的《日曜日式散步者》,以大量的静态画面或默片配上动态声音,音画分离创造出了一种诗意、回忆一般的美学感受。
混音SoundMixing
混音是电影声音后制的最后一个步骤,就是把电影的对白、环境音、特效音和配乐等所有声音混合在一起,其中不只包含拍摄现场收录的声音,更包含在后期制作时重新录制的声音,以及音效数据库当中的素材等。
声音设计在一部电影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同的效果搭配,都能为故事情节或影像风格增添不同的效果,有时候仅只是非常细微的差异,就能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音效大师杜笃之就曾举例,在《赛德克巴莱》当中有场愤怒拍桌子的戏,他在原始的录音片段中,加入了桌上碗和物品震动的声音,增加戏剧化的效果和张力。
由于杜比环绕音效和全景声技术的使用,混音工程也愈来愈复杂,混音师能够藉由调整每个声道的音量与特效,使观众在戏院观影时,获得最佳的音响效果。
对白配音Dubbing/同步对嘴录音ADR
对白配音是指影片剪接好了之后,才请演员或配音员在录音室录制对白,而所有有对话的动画片,都必须进行对白配音。对白配音的优点是声音质量会比较好,甚至可更改对白。
缺点是有时配音员的表现很职业化,唸白较刻板虚假,缺乏真实感。另外当影片在发行外语版本时,对白也需要重新配过。
电影最后版本很少使用拍摄时的录音。通常一半以上的对白会在后制阶段重录,并使用同步对嘴录音(automateddialoguereplacement,ADR)程序进行。ADR质量通常会比现场录音的质量更佳,而其他背景声如群众的声音,也可以使用ADR加入。
音效SoundEffect
电影中非电影对白和音乐的其他声音都可以称为音效。音效可以用来制造气氛、情境和提供更多的故事讯息,大部份的音效是拍摄完毕后再重新录制的,比如雨滴打在屋檐上的声音、大口喝水咕噜咕噜的声音、或穿着高跟鞋的走路声音等,后制时可使用现成音效,或重新制作音效(拟音Foley),拟音师会使用各种道具来模拟声响,但也必须像对白配音员一样,要能够搭配画面的情境和动作,才能达到天衣无缝的配音。
而电影中的各种音乐声响也可展现出创作者的巧思,如《太阳的孩子》中族人团圆聚餐段落,众多声音虽然来自现场,但经过声响的强化并搭配族人清唱的歌曲,自然流露出充满活力的生活愉悦气氛。
同步录音SynchronousSound
同步录音是拍摄画面时,同时也收录现场声音或角色对白等等。虽然数码摄影机大部分都有收录声音的功能,但在拍摄电影时仍会使用专业录音设备,为了要让画面跟另外收录的声音能同步,必须运用电影打板(slate),在每个镜头正式拍摄前,拍摄打版敲击的画面,同时打板的声音会收录,之后剪辑时就可以打版的画面跟声音同步起来。
在电影中,同步声音除了言语之外,还包括音乐和音效。我们在街头场面中所听见的人声喧哗,就是一种同步声。为确切配合影片之情境和剪辑节奏而精心编写的音乐,也可视为一种具有启示作用的同步声,就一戏剧场面而言,同步录音的重点在于准确的估计现场所有的声音,然后加以呈现。
旁白Voice-over
说话者不出现在画面上,但直接以语言来介绍影片内容、交待剧情或发表议论,包括对白的使用。旁白用得最多的是纪录片和教育影片,这种电影常被指为是「说出来的」。在剧情片中,它也被用来当做一种叙述上的技巧,如《广岛之恋》()即以旁白为叙述结构,造成潜意识与时空交错的复杂情境。
侦探片也常用旁白来代表主角的主观心境。旁白也经常成为片中角色的「内心独白」,常见于回忆、梦境或幻想片段,如《超级大国民》中男主角许毅生经过警备总部的旧址时,透过他的旁白,观众得以感受到那份惊恐与悲戚。
全景声ATMOS
00:34杜比全景声是由美国杜比实验室(DolbyLaboratoriesInc.)于年发表的环绕声音技术,这项技术将声音设计从2D提升到3D的形式,除了常见的前、中、后扬声器,头顶也配有扬声器,总够能呈现64个独立扬声器的声音内容,并能同时传送多达个声道的声音信息,比杜比5.1或7.1都还要细致许多,尤其是更能模拟出飞机飞过头顶这类的空中音效。
全景声技术不仅带给观众更佳的观影享受,也让电影混音师拥有更多设计与变化空间。第一部使用杜比全景声技术的电影是由皮克斯动画制作的《勇敢传说》。如今杜比全景声技术越来越成熟,据统计,截止年,全球有超过家杜比影院,中国有36家。
杜比DOLBY
杜比是由美国杜比实验室(DolbyLaboratoriesInc.)开发的一系列声音压缩与编码技术,广泛被使用在现代的电影院、家庭剧院、个人计算机等影音设备,杜比数位编码除了支援传统的单声道及立体声输出,大家最常听见的就是杜比5.1,指的是具有6个独立声道的声音环境,5代表了右前(RF)、中(C)、左前(LF)、右后(RR)、左后(LR)5个基本声道,1则代表1个低频声道。
第一部使用杜比5.1技术的电影是年上映的《蝙蝠侠归来》,透过不同声道排列组合制造出来的声音效果,能使观众在电影观看电影时更有声历其境的感受;一般蓝光光盘及播放器也多支援杜比5.1,因此只要装设符合规格的家庭音响,也能在家中享受环绕音响的感觉;除了杜比5.1之外,现在也可在电影院看到比5.1多2个声道的杜比7.1环绕音响,自年后,全世界超过家以上的影院配备有杜比7.1技术。
立体声Stereo
立体声是指利用二个或以上的麦克风,分别录制在2个各别声道(Channel)的声音讯号,再经二个独立喇叭重播,以产生具有深度立体感及方向性的音响系统或录音方式。由于是利用两轨声道录制与重现原音,因此称为双声道,双声道的音响是参照人类听觉原理所设计的,耳朵因分置在左右,在聆听声音时得以辨别音源的方向与远近。透过立体声的左右录放,可模拟出原来的音场,使听者有身历其境的感觉。
拟音Foley
《拟音》预告片
拟音的历史可以说从有声电影刚刚发明时就开始了,而Foley这个英文字,就是取自当时在好莱坞环球片场工作的第一位拟音师JackFoley,在电影还没有进入同步录音的时期,电影的声音往往是在录音室内录制,当时的拟音师就已经开始使用各种工具和素材,创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声音。
虽然在拍摄现场已经有收音,但现场收音的目的是捕捉最清晰的对白,于是很多特殊的效果音需要倚靠拟音师重新创造,例如,为了收录到干净清楚的对白,演员会避免穿太吵的鞋子,等到对白完成剪接,才由拟音师重新配上脚步声。
还有一些声音要无中生有,拟音师的基本装备有好几箱,装满意想不到的声音道具,从树叶、骨牌、牛皮纸不一而足,球型吸取器是用来模拟半夜上厕所的尿尿声,古早四轮溜冰鞋可以发出金属抽屉开关的声音,工作时经常要发挥想象力。
拟音的首要条件,就是跟画面完全同步吻合。最棒的音效是浑然天成,毫无违和造作感,用对道具、手势轻重也都很关键,这门技术学校里没有教,多数时候靠经验传承。
除了像常见的脚步声、雨声、雷声这类写实的音效之外,拟音师也会负责制作特殊的效果音,你能想象吗?《星际大战》系列电影当中的雷射枪音效,其实是用锤子敲击电塔旁的钢锁做出来的!在拟音师工作的录音室(FoleyStage)里,藏了各式各样意想不到的工具、各种材质的地板、鞋子、门把等等,而这些看似像破铜烂铁的东西,正是创造电影声音魔法的宝物。
画内音/画外音DiegeticSound/Non-diegeticSound
画内音是观众可看到画面中发生的事件或动作所发出来的声响来源,如看到键盘打字的画面,同时听到打字的声音;而画外音是发生在画面之外的声音,观众看不到声音的来源,如看到一个人在房间里看书,同时听到窗外传来小朋友唱歌的声音,但是却没有看到小朋友的画面只听到声音,这是画外音。
不过这是就画内/画外的字面上解释,事实上Diegetic所指称的并不限画内可见范围,而是「剧情内的」,任何依剧情所存在的空间/人/物发出的声音都是画内音,所以不论是电话对白,或是主角听见某个天神说话都是Diegeticsound。
而电影中的「配乐」与「旁白」则是画外音(剧中人听不见),它是与剧情空间无关的声音,但却可以加强电影情节或情感效果。另外随着镜头剪接或摄影机运动,画内音/画外音的切换也经常是自然流畅的。
如《肖申克的救赎》男主角安迪播放歌剧的一场戏,唱盘音乐从原本的画内音,变换成其他人物场景的画外音,再上升到配乐的效果。电影画内音与画外音的运用常常充满创意,甚至牵涉到视觉观点等复杂设计,下次看电影时可以多多留心声音的变化唷!
配乐Score
电影配乐是根据电影的气氛、人物、情绪或情节发展所创作的音乐。其作用可以加强画面的气氛,表现民族、地方的特色或时代特征,揭示人物的精神状态,刻画人物心理,还可做为一条有力的线索,贯穿不同的画面和变换的镜头中,以便把导演要求的情绪保持下来,电影配乐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两者都是。
写实的电影配乐,观众可以看到音乐的来源,例如拍摄乐团练习的画面或看到音响正播放着音乐;功能性电影配乐是为了制造电影的气氛、增强情绪或是为了搭配视觉而设计的音乐,观众看不到音乐的来源。电影配乐经常会基于一段主要旋律,产生各种变奏贯穿全片,使影片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当银幕上出现没有对话、旁白的一整段戏时,音乐便是写景、抒情、塑造人物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如在《超级大国民》中,李寿全与范宗沛联合制作的电影配乐,就成功以交响乐般的大提琴旋律,铺垫延续着悲凉的气氛。
电影主题曲ThemeSong
代表电影主题的歌曲,由于主题曲的歌词意境可以引领观众沉浸在影片情绪中,也成为电影很重要的延伸作品,许多主题曲甚至成为历久不衰的经典歌曲,象是《鲁冰花》或《搭错车》,电影主题曲较常见于类型电影中,从商业角度来看,主题曲往往可以帮助一部电影获得更高的收入,也能为电影达到不错的宣传效果,而电影配乐与主题曲也可再包装成电影原声带(OST)发行。
通常电影主题曲是专为电影量身打造的原创歌曲,如《太阳的孩子》在片末使用原住民歌手舒米恩的歌曲《不要放弃》延续了原住民价值与信念的坚持精神;但也有电影使用原本就有的流行歌曲,却因为风行而被认为足以代表一部电影的插曲,如《无间道》中蔡琴所演唱的《被遗忘的时光》。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