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是从某平台上看到了一波又一波晒成绩单的,一大片一大片的“A”、“A+”、“A++”。
整齐得就像找不同,你很难从中看到一个“B”或“C”。
不由得亚历山大:学霸多的已经星火燎原了,不努力怎么行?
再之后,看到网上一位小学老师在“吐槽”,中心意思是说:期末考试后,领导要求判卷时“手松点”,但凡能给分的就给分,实在分数低的,只要有字就给分,但一位有过节的同事,对她带的班判得特别严,导致整个班级垫底……
这就有点令人吃惊了:考试,尤其是一学期结束之后的期末考试,应该是一件挺严肃的事,怎么可以这样?
但这些,都还是网络上的,也许不足为信。
前几天,物理老师在群里布置分类作业,图省事公布名单时顺手截了个图,图片上显示A类成绩为2人,分数为85到分。
但当天晚上,在钉钉群里开家长会,班主任镜头下的排名表显示,班里物理至少有十几个人的档次是“A”。
这就奇怪了,一个显示“A”类为2人,另一个显示“A”类为十几人。
为什么?
哪个是真的?
后来,私下打听才知道,物理老师发的是接分数的分类,而给家长看的那张排名表上,只要单科前十名就是“A”。
这二者,有什么区别?
直观来看,按分数分类,只有2人为“A”
。而按单科成绩切一刀,就有10个。
按分数的,是综合了全年级的整体得分情况,“A”类人数并不多。
按单科成绩的,只是小范围内的简单区分。
哪个更受欢迎呢?
很显然,是后者。
这也印证了网上的一部分声音。
学校为什么要制造这种“一片详合”的氛围呢?
肯定是为了缓解家长的焦虑。
在等级呈现考试分数的情况下,也许具体分数不太令人满意,但如果等级靠前,家长和孩子也会感到比较安慰。
经过这样的两套操作,等级制就更加具有了安慰心灵的力量。
有必要像这样大费周章吗?
还真有必要。
时常见到有人在文章后面评论说,自从“双减”后,尤其是禁止公布分数、排名后,作为家长感觉轻松多了,再不用像以前那样周期性的紧张焦虑了。
换个角度来看,“双减”以及禁止公布排名、分数,还是很有用的。
比如我认识的一位家长,初一时孩子的总成绩,已经在分以下了,数学基本上每次都是十几分。
但即使这样,“双减”之前,父母仍然安排孩子周末和寒暑假在外面补习数学和英语。
因为本班的数学和英语老师,那时也在周末开设有偿补课班,这就自然更不能落下了。
明明知道没有作用,但家长也要这样做,理由就是:作为父母该做的已经做到,将来就没什么后悔的了,也不至于落埋怨。
学校禁止公布排名和分数后,这位家长更是大大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早就对孩子考高中不抱任何指望了。
我家小儿所在的班级,去年期中考试后,一位家委会成员擅做主张,把排名表发在了家长群里,结果不到五分钟,就被举报了,那个家委会成员后来不得不在群里作了公开道歉。
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确实是对孩子考高中不抱任何指望的,必须得承认,“双减”于他们是有利的。
而对于竞争激烈的那部分,也就是想考重点高中的学生家长,“双减”减掉的负担,他们自己会给孩子补回来,而分数和排名,更是千方百计也要得到的。
因为这个对于他们来说确实很重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