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人工智能将来有一天能拍出那种简单的系列电影。但是诺兰的电影太烧脑,他的每部电影的那种碎片化、拼贴式的表达,到最后全景展示出来,以及所有的小细节、伏笔,种种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细小感觉,实在太过惊艳!
聊聊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克里斯托弗·诺兰。
诺兰导演最新的电影作品《敦刻尔克》当时刚刚上映一天后,我就急不可耐地去看了。再加上我是个军迷,所以专门开了老远的车,都没在家门口的影院看,跑到一个最好的影院去,认认真真地把开场前长达20多分钟的广告都给看了,就是为了不错过任何一个镜头。
克里斯托弗·诺兰,好莱坞目前当之无愧排名第一的大热的导演,也是目前世界上我觉得最受影迷期待的导演吧。我从年的《记忆碎片》开始,就深深地爱上了这位导演。《记忆碎片》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烧脑大片,看两遍都不为过。说起来好惭愧,诺兰比我还要小一岁。年我拍了第一部电影《那时花开》,《记忆碎片》也是他第一部正儿八经有预算的电影,之前都是他自己花钱东拼西凑地去拍,这回终于有人肯投资几百万美元了,结果诺兰也由此一炮而红。
到目前为止,诺兰一共才拍过10部电影。当然,从年开始算,这个频率也不算低。目前在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排名前50的电影中,诺兰的电影占了6部,这是属于一个导演最高的荣誉。他的第一部电影《记忆碎片》评分就有8.5分—在IMDb网站上,整个人类电影史上超过9分的电影大概只有4部。还有他的《致命魔术》,评分也是8.5分。
如果让我给诺兰的电影排序,《致命魔术》排第一,《盗梦空间》排第二,《星际穿越》排第三。诺兰能把过去好莱坞那种肥皂式的系列电影拍出深度,拍出新意,拍出新的角色和新的感觉。包括《蝙蝠侠:黑暗骑士》,评分达9分之高。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致命魔术》。
《致命魔术》我觉得应该看三遍,说实在的,只看一遍不容易看懂,看第二遍的时候开始看懂了,但是看第三遍的时候才能明白他为什么要这样拍电影。他的风格非常明确而独特,就是非线性叙事,我觉得人工智能要赶上他还为时过早。
看过《盗梦空间》的应该都记得最后那个旋转的陀螺,给人的感觉就是:电影还可以这样拍?!比起线性叙事电影,诺兰甚至通过自己独特的风格,把电影的信息量都提高了不止一倍。他的电影评分都是巨高。像《蝙蝠侠:黑暗骑士》这种题材的电影,通常都不可能跟奥斯卡奖沾边,他都能拍到被提名,拍到9分。
细想一下,李安导演过去也拍过类似的系列电影《绿巨人》,最终惨败。诺兰能驾驭各种各样的题材,《星际穿越》8.6分,《敦刻尔克》8.9分,在豆瓣电影前名里,他的电影也占了8部。再次强调一下,他一共就拍了10部电影。
这是一个怎样的天才导演啊?当然,诺兰没得过奥斯卡奖。奥斯卡奖是有一些倾向性的,非常倾向于朴实的人物情感,尤其是哲学的、思辨的高度,很多电影都是因为有哲学的、思辨的探索,最后得了奥斯卡奖。不过这也是电影的根本所在。电影不会为了一个天才导演而改变一些根本的立场,以及大家对电影的最根本的认识。所以你会发现奥斯卡得奖电影很少有那种特别花里胡哨的。
当然,诺兰的电影可不仅仅是炫技,很多都暗含深意,只是这种以碎片方式重新解构的表达方式,会自然地消解一部分内在情感甚至哲学思辨,因此在奖项评比上,就会有点吃亏。《盗梦空间》提名过奥斯卡奖最佳影片,但输给了《国王的演讲》。到现在为止他只被提名过两次奥斯卡奖最佳原创剧本。诺兰都是自己编剧,包括《敦刻尔克》也是他自编自导。说实在的,他那种风格别人也做不了编剧,只能他自己编,因为别人驾驭不了那种庞大的网状的叙事,只有他自己脑子里有。
当时国内引进《盗梦空间》的时候,片商们一致不看好。觉得这电影国内的观众哪看得懂啊,结果在排片不高的情况下,一路走高,越来越好,最后赢得极高的票房。这说明中国的电影观众没有问题,像《盗梦空间》这样高级的电影,中国观众一样非常热爱。尽管那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给了《国王的演讲》,但那是因为《国王的演讲》的制片人哈维·韦恩斯坦太知道怎么得奖了,太知道怎么拍小电影,把深度挖出来,然后怎么游说,怎么得奖。但是不光是我觉得,整个好莱坞都觉得诺兰导演是无冕之王。
今天好莱坞不管得了多少奖的导演,跟他在热度上都是没法比的,他是好莱坞最当红的。所以华纳电影拥有他,半壁江山都有了。因为这不光是票房的问题,还有荣誉的问题,他总能拍出那种万众期待的电影。
诺兰有几个特别神奇的地方。一个是他没学过电影,就像斯皮尔伯格,包括很多好莱坞导演,都没学过电影。当然,好莱坞很多演员也没学过表演,它是一个大熔炉,大家各自在这里锻造成才。
诺兰是在电影片场里滚大的,自学成才。这一点很像很多香港的导演,也是在片场里摸爬滚打,也没学过电影,但是最后成为优秀的导演。正因他在片场里滚大,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他都懂。到现在他还会用过去那种传统剪辑台剪影片,他写剧本还是用他爸爸当年送给他的打字机,他连手机都不用。在人们的想象中,他是一个特别现代的导演,能拍出《星际穿越》《盗梦空间》这样的电影,而且脑子里会懂得将各种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思想按理说应该非常前卫。多少年来,科学家也好,文学家也罢,甚至哲学家,都想把这些东西融会贯通,但是真正做到的人很少。
生活中的诺兰,不用手机,也不用电脑,用打字机。他说如果自己有了智能手机,就只顾天天玩手机了,没时间放空,没时间思考。因为他的那种电影需要脑洞大开,需要大量的思考,还得让故事符合逻辑,难度非常大。试想一下,开脑洞本来就不容易,再让脑中的故事最后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呈现出来,该有多难!我甚至猜测他为拍一部电影,可能开十个脑洞,最后其中一个实现了而已。所以,他为了放空自己的大脑,就不用手机。他甚至连电子邮件都不用,由助理负责把信打出来给他看。
这还不是最神奇的,最神奇的是诺兰还是一个红绿色盲患者。红绿色盲患者去搞电影,想想就觉得太有意思了。因为拍电影毕竟不是拍照片,大不了可以拍黑白照。我的好兄弟,原新浪总裁汪延,也是一名红绿色盲患者。他从新浪退休以后,我有次问他:“你退休后打算做什么?”他说:“我拿着相机到处摄影去。”我惊讶地问:“啊?你不是红绿色盲吗?你还摄影?”他回答道:“我可以不拍颜色呀。”
大家如果留心观察,会发现诺兰的电影画面颜色都非常独特。20世纪90年代中期,年轻的诺兰尚未拍电影,还在剧组打杂,做摄影机操作员,干点换胶片、给电池充电之类的事。因为分不清红绿两种电池,每次给摄影机充电的时候,经常搞错,所以总是被导演臭骂。尤其是到圣诞节的时候,各种红绿的海洋,可他却完全不知道圣诞节长啥样。
诺兰不应该当摄影机操作员,而应该直接就当导演。迄今为止,他的想象力、空间感、叙事结构,三点合一无人能及。诺兰的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美国人,所以他小时候一半时间在伦敦,一半时间在芝加哥。我觉得这是他电影特别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英国文化比较深,美国文化比较浮,而他恰好接受过两种文化的熏陶。
诺兰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兄弟仨读的都是英国文学。大哥不太有出息,比他大两岁,曾涉嫌身份造假、雇凶杀人、诈骗等罪名,最终破产了,人生过得一塌糊涂。在被逮捕之后,还试图从芝加哥监狱越狱—从他房间里搜出来接近十米长的绳索,还有绑在身上从高空落地用的那种保险带,以及开手铐的工具。诺兰的大哥要是去拍电影,估计想象力也丰富。总之,兄弟仨脑子都特别神奇。他弟弟乔纳森·诺兰,出生于年,现在也大火了。乔纳森·诺兰之前写过很多剧本,也跟他哥哥一起创作过。但是他俩不像科恩兄弟,科恩兄弟一直在一起创作,一个写剧本,一个制片或导演。乔纳森·诺兰是自己编剧、导演了目前在美国最火的新电视剧《西部世界》,当然也有J.J.艾布拉姆斯等大腕儿,一起来做的这个戏,巨火。
《敦刻尔克》还是用胶片拍的,这种电影工艺在好莱坞甚至全世界,都已经越来越少用了。“敦刻尔克”是军事历史大IP,军事迷都懂。
敦刻尔克事件是人类战争史上少见的那种成功的大撤退,34万人在上有飞机、下有潜艇、周围重重德军的围攻下,成功地撤回了英国。不但英军成功退回,还带走了一部分法军。在短短的九天时间里,最开始一天计划撤出1万人,实际上只撤出了人,到最后英国全国动员所有能出海的船只,小到舢板、渔船,大到豪华游艇,英国空军拼尽全力在空中掩护,陆军在两边设防线掩护,甬道式地掩护全军撤出,而且是在非常不利的情况下—港口被炸毁,船只吃水又浅,导致大点的船只能停在一两公里之外。大家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把卡车沉到海里,将各种各样的东西扔进去,用石头建起防波堤,不断往海里运人,最终撤出了34万大军。这为后来的“二战”反攻,为了英国不被德国占领,保存了最重要的有生力量,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奇迹的一次大撤退。
像这样的军事历史大IP,交到不同的导演手里,会有完全不同的处理方法。诺兰导演的风格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历史不能胡编乱造,他之前都是自己开脑洞想的那些东西,《记忆碎片》《致命魔术》《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等等,但是这个是历史题材,在不能开那么多脑洞的情况下,他依然拍出了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
总而言之,诺兰生来就注定会成为传奇导演。当然了,每个人成功以后大家都这么说,他生来就要成功。但是他确实好像一分钟都没浪费过,完全将他的生命投入电影里,童年时期就开始拿家里的摄像机拍东西,父母也全力支持,然后兄弟俩一起创作,一起写了五部电影,口碑都超级好。诺兰上大学第一天就认识了自己的太太,俩人一起学习,一起做电影,然后到现在生了一堆孩子,感情方面完全没有绯闻,夫妻生活又特别低调。他除了拍电影就是陪孩子,也没有什么别的用来打发时间的爱好。仨兄弟中间出了一个奇葩大哥,但是大哥的人生,也很戏剧。
“二战”题材的电影,近几年票房都不是特别好,《敦刻尔克》成本高达1.5亿美元,但是后来成绩还真不错,首周末全球票房超过1亿美元,成为近些年来“二战”题材票房最高的电影。
每一个英国男孩,从小都听着“敦刻尔克”的传奇长大,就像每个华人导演从小都读着武侠小说,心中常怀有一种英雄主义。诺兰作为一个英国导演,我本以为他会把《敦刻尔克》拍成充满热血传奇的故事,看完发现和我想象的不一样,它不是那种血肉横飞的战争片,不是那种只给男生看的战争片,整个电影全程没有出现一张德国人的正脸。
文章摘自《矮大紧指北——文青手册》作者:高晓松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