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镜头 >> 镜头资源 >> 正文 >> 正文

从镜头语言象征意义主题呈现解读女性电

来源:镜头 时间:2023/6/16

对于这部片子,很多人只从故事内容来解读,这未免会过于局限。要想真正看懂导演的良苦用心,必须要从多维度来进行解读。

阿牧是谁

小众高分影片《钢琴课》是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执导的一部女性影片,讲述了语言表达上有障碍的艾达背叛了丈夫斯图尔特,与邻居贝因通过一架钢琴而结缘,并最终相爱的故事。年该片获得第46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并在年包揽众多有份量的大奖。

艾达是语言表达上有障碍的女人,全片下来作为女主的她没有一句台词。她所有的情绪全都凭着钢琴乐曲飘然而出。丈夫早逝,她只好带着女儿一起远赴新西兰改嫁给当地人斯图尔特。当他们到达新西兰的海滩时,丈夫嫌搬运钢琴麻烦,想把它扔在海滩。艾达在海滩边疯狂地弹奏着钢琴,宣泄着内心的不满与苦闷。

邻居贝因听出了艾达内心的苦闷,于是用八十亩土地和斯图尔特交换了钢琴,并请艾达天天到他家来教他弹钢琴,承诺一堂课可以换回一个琴键。艾达欣然同意。通过一节节钢琴课,两人感情日渐滋长。

这终于导致了一场斗争。两个男人间达成了协议,贝因带着爱达和孩子以及钢琴离开这里。在船上,艾达在强烈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决定抛弃这象征了她沉重的痛苦记忆的钢琴,选择了与贝因组成了幸福的家庭。

在我看来,从誓死要留住钢琴到最终抛弃钢琴,从一个唯唯诺诺的女性到勇敢自由的女性,艾达的经历其实是在表达独立女性意识的觉醒。

如果仅从故事内容解读此片,我想很难深刻领会这部佳片的真正魅力所在。因此,本文将从“镜头语言的呈现、事物的象征意义、主题的呈现方式”这三个方面,从微观到宏观来为大家进行深度解读:

镜头语言的呈现:影片画面整体阴郁且细腻,衬托出了艾达内心的抑郁与苦闷事物的象征意义:钢琴、镜子、裙子上的破洞等事物都极具深刻的象征含义,值得深思主题的呈现方式:独具特色的荒岛设定,去除繁杂之后,更彰显出独立女性做出选择的艰难

01、镜头语言的呈现:影片画面整体阴郁且细腻,表面是在衬托艾达内心的苦闷,其实也是在传达导演鲜明的女性思想倾向

作为一名影迷,看完《钢琴课》后我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思想与灵魂的碰撞。虽然女主艾达全片没有一句台词,但她每一个刚毅的眼神、每一个强有力的手语、每一个指尖弹出的音符都是一声声强有力的呐喊。

艾达为了自己独立的人格,为了自己的真爱,她在这些呐喊中控诉与渐渐挣脱。这种控诉的镜头语言与画面,我们能从很多细节中看出来:

①以阴郁的灰色为主色调,加上钢琴的黑白色,渲染了压抑沉重的氛围

导演用一种阴郁的灰色调贯穿电影的始终:从整个荒芜之地到艾达的衣服的颜色,从没有色彩的天空到汹涌澎湃的大海。艾达和女儿坐船来到这个荒岛时,整个电影画面是灰蓝色的,阴云密布,天海相接。整体上电影的这种色调给人一种黑压压甚至是窒息之感。

电影中女性压抑的情感在灰色中彻底爆发出来,浓郁且深沉。

另一方面,钢琴的黑白,颜色分明。主体上呈现出的黑白灰三色,其实既是片中人物的真实处境,也是现实生活中人性复杂的暗示。有人说,这也就是女性导演简·坎皮恩的抑郁情绪无声的显露。可见,电影沉重的主题即是导演沉郁思想的表达与显像。

②镜头画面极为细腻,表达出了女性内心世界的丰富又复杂的情感

影片中人物细腻的内心情感的表达,也有赖于丰富清晰的镜头画面。影片的开头,光影时明时暗--艾达透过手指看着这个世界--这也是导演在暗示她是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

影片用俯拍镜头拍摄了艾达、女儿、贝因离开沙滩时的场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三人的脚印最终归于一条线上,这个镜头其实就是在传达他们的内心也渐渐融合。

另外,钢琴被弃留在沙滩上时,艾达一直静静地遥望着,海水冲刷着那架钢琴。然后,镜头渐渐拉远,艾达黑色发带不时地飘画面中,乌云越来越低,暴雨即将来临,艾达此时心中的落寞感真切地展现了出来。

在我看来,用这种细腻沉默的镜头语言来表现女性某刻的内心世界,或许只有身为女性的简·坎皮恩才能想到。

相较于我以往看的电影,我觉得这部电影的镜头画面更为细腻、丰富,感性与理性兼具地表达出了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的多面与复杂。真的是做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令人惊叹。

02、事物的象征意义:钢琴、镜子、裙子上的破洞等事物都极具深刻的象征含义,值得品味

导演简·坎皮恩自己曾说:

“在创作《钢琴课》期间,随着对剧本思考的深入,越发明白必须要有一个客体来赋予故事以特殊性。”

于是,简·坎皮恩在诸多方案里选择了以钢琴作为一种象征载体。

简·坎皮恩自己也曾表示之所以选择钢琴,是因为钢琴不仅是文明的象征;而且从视觉上看,钢琴与新西兰土著人的生活也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其实在我看来,除钢琴外,诸如镜子、裙子上的破洞等贯穿影片的细节也是值得品味之处。因为它们都不是导演的随机之举,而是有着导演的独特用意。下面就一一解读:

①“钢琴”一物其实兼具三重象征意义,三重意义层层递进深入

首先,钢琴是艾达表露情感的工具,象征着她的语言;

艾达这个角色虽然设定为了哑女,但是能够她能听见任何人的说话。因此,某种意义上与其说是她不会说,还不如说是她不想说。钢琴就是艾达向外在世界倾诉的工具与载体。

在我看来,这种音乐语言反而比我们的日常交际语言更生动、更具层次感。每一次细腻音符从指尖的流出,我们都能从这不断变化的旋律中感受到艾达的痛苦与挣扎。

其次,钢琴是故事发展的线索,见证着艾达的命运走向;

整个故事就是围绕着“钢琴”展开与推进的。从斯图尔特执意抛弃钢琴到贝因买回钢琴接近艾达,每个关键故事的节点,都是因为“钢琴”而得以继续推进。

可以说,钢琴也是有着自己生命的。她一边代替艾达表达着内心的情感,一边也是在替艾达诉说着不公与抗议。钢琴本身曲折的境遇,也就是艾达命运的暗示。

最后,钢琴其实象征着艾达通往自由之路的羁绊。

对于影片最后艾达最终抛弃了自己心爱的钢琴,可能很多人想不明白。其实很简单,由于钢琴,艾达活在自己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她的精神是自由的,但是她的身体却处处碰壁。

而现在,她有了心爱之人,有了家庭,她想要追求俗世的自由与幸福,就不能再继续沉湎于自己的一个人的世界之中。她需要摆脱,在这个时候,钢琴已然成了她最后通往自由与幸福的羁绊。

随着钢琴一起下沉的,其实就是过往的种种不堪、屈辱与痛苦的记忆,迎接她的是新生,是自由幸福的家庭生活。

②镜子多次在影片中出现,折射出了不同处境下的人物内心情感

如果稍加留意的话,我们会对电影中这三个有关“镜子”的细节印象深刻:

在贝因房间里的艾达透过镜子审视自己内心,问自己是否真的爱贝因;被关在木屋里的艾达想通过镜子向触摸不到的贝因表达思念;想起即将要离开的贝因,艾达再次面对镜子中的自己,思考着如何将自己的爱意传达给他。由于艾达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所以镜子的使用,使得许多隐晦的情愫更加明朗化具象化,从不同的侧面衬托出了艾达复杂的内心情感。

③女主艾达的衣服其实也颇具象征意义,比如那个“裙子上的破洞”

其中女主的衣服独具18世纪女性服饰的特点,我觉得导演良苦用心的背后就是想传达出当时社会对女性思想的禁锢。

艾达的裙子里装了个像笼子似的置子,繁琐的花边装饰,把整个人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但是导演并没有完全让艾达被这种“笼子”所束缚,反而为她开了“洞”让她钻出来--艾达腿上的裤袜破了一个洞。

在我看来,从这个小细节中我们能再次感受到这位女导演的细腻,同时我们也要真正懂得导演的用心:其实艾达也有着自己的欲望,有着不安分的心,她希望世俗能够听到她的申诉、她的痛苦、她的期盼。

03、主题呈现方式:独具特色的“荒岛”设定,去除繁杂之后,更彰显出独立女性做出选择时的艰难

影片的故事环境很简单,导演选择了一座幽闭的荒岛,让所有的一切都在这里发生,不受外界社会的沾染。在这种简单环境下,才更彰显出女性命运的曲折与抗争。

哑女艾达最终冲破世俗,抛弃了钢琴,追求到了自由与幸福,其实就是本片最想要表达的主题。下面我就分三点谈谈电影中是如何呈现女性追求独立与自由的:

①将故事背景简单化,更突出简单环境下人性的多面与复杂

导演选择了将整个故事封闭在一座荒岛,让所有的一切都在这里发生,不受外界社会的沾染。所有人的心灵在这里都得到原始地释放,都展现出了最本真的自我,人性得到最自由的发展。

这孤岛的蛮荒中所有人物都要面对伦理,面对真实内心的挣扎、困惑与爱恨。其中女性的自主选择榜在影片中被反复诠释着,不仅包括对爱情的选择甚至还有对生死的选择。

比如,艾达跟着自己心爱的人驶向向往已久的远方,爱情得到了满足,但是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虽然贝因极力想带着艾达视为生命的钢琴,但是艾达知道这样的后果可能是双方生命的牺牲。

面对生死抉择,她最终抛弃了钢琴,放下了过去。至此,整部影片也好像终于归于平静。

②将人物置于两种极端的选择之中,突出女性自我抉择的艰难

这种人物内心的焦灼集中体现在艾达身上,她面对的是道“爱情”的选择题:

一个爱她的男人看似绅士实则野蛮至极,爱走极端,甚至会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而伤害所爱的人,那种强烈的占有欲在他的举手投足间显露无遗;另一个是外表粗野的土著居民,外表看似粗俗不堪,实则内心十分细腻,能够体会到女性内心的思想并帮之付诸实践。

这两种人也许都是导演选取的极端性代表人物,用这种强烈的对比让观众感受到这种选择的重要,并不断地用画面语言向观众阐述着艾达最终做出选择的理由--艾达最终摒弃了一切来遵循自己内心。

女性对爱情的自主选择权至此得到了最真实与最迫切地实现。

③最后设置反转结局,抛弃钢琴,其实更显女性的理性与感性之美

通过前面的解读,我们都知道:钢琴就是艾达的生命,放弃钢琴意味着原先的艾达已经逝去。

这里导演又设置了一个令观众都屏住呼吸的情节:当艾达同钢琴一起下沉,我相信很多观众都希望艾达能放手,能摆脱。但是,大家想过没有,在电影开头当钢琴被遗弃在沙滩上时,我们是多么希望艾达能够一直有这架钢琴的陪伴。

是什么让我们此时愿意看到艾达放弃钢琴?

这正是这部电影的最大魅力所在。从执意要钢琴到最终放弃钢琴,我们都欣然接受。这个过程就是因为我们在浑然不知中已经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了艾达的真实想法--她也想要平凡的幸福。

现实生活不是只由精神世界构成的,也需要理性的放弃一些心爱之物,我们才能体会到俗世的幸福与快乐。在生与死面前艾达选择生,在最爱的钢琴和爱人面前她选择了爱人。

这种抉择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

总结一下:

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部展示女性独立意识的电影,其中也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思。如果我们仅从故事内容来解读该片,实在过于局限。因此,本文就从三个角度,由浅入深、由微观到宏观地展示了该片的独特魅力。

电影结尾也和开头一样,阴暗的天空,未知的旅途。人还是那些人,可是内心却依然经历了痛彻心扉的成长。这不就是我们的真实人生吗?总觉得此刻的自己正在经历痛苦或黑暗,其实或许生命结束之时,我们才会意识到灰色与平凡其实就是人生的主色调。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