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的生平故事,要如何切入与述说?新锐导演伊曼威利伊布奇在《米开朗基罗:无尽之诗》里,以说书人的口吻,一方面带领观众走过米开朗基罗的生命轨迹,另一方面也将作品介绍给观众,让观众得以深入了解米开朗基罗。然而采用此叙事技巧,却也导致观众与电影本身保持了一段距离。
而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编导的《罪:米开朗基罗》将故事聚焦在16世纪初,米开朗基罗刚完成西斯汀天顶画,直至梅迪奇家族的良十世继任教宗,并要求米开朗基罗接下佛罗伦斯圣罗伦佐教堂立面设计工作的一段往事。
相较于伊曼威利伊布奇的策略,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则改采写实的方式呈现米开朗基罗陷入人生困顿与心灵挣扎的一面。也让米开朗基罗更有人性、和观众更为贴近。
在影像的艺术呈现上,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不以现行的数位画面比例呈现,改以35mm胶卷的比例,一方面画面的局限性和米开朗基罗此时自我局限与困顿的生命产生了巧妙的对比。另一方面以旧式的比例呈现16世纪的故事,又特别能呈现电影文本本身带有的古朴特性。
再者,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在镜头的安排与剪接上也十分巧妙。因为画面比例的局限性,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会将某场景的局部特写和远景的镜头剪在一起,多方面凸显米开朗基罗和周边环境的关系。
以电影开场为例,观众先接收到的讯息是米开朗基罗对佛罗伦斯的愤怒及其前进的道路,最后透过大远景观众才看到米开朗基罗走在夕阳下的田园美景。也使得米开朗基罗的愤怒和美景显得无比的格格不入。同时也直接带出米开朗基罗符合史传中脾气暴躁、极度厌世又孤僻的性格。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透过《罪:米开朗基罗》中,呈现米开朗基罗部分符合史传的性格。包括面对家人的贪婪、伙伴对食物的挑剔、竞争对手拉斐尔的挑衅,米开朗基罗可以直接大发雷霆。
但是面对家人的争吵、当权者的威吓与胁迫,甚至是拉斐尔的嘲弄,米开朗基罗却有如一只受伤的小狗,瑟缩在角落里埋怨的碎念,那是米开朗基罗面对强权而显得无力的表现。而当当权者愿意予以宽限米开朗基罗的创作时间或金钱等奖励时。他又有如孩子般展露纯真的笑容。
作为一名创作者,在关乎作品完整性时,米开朗基罗反而展现了作为创作者的执着。他胆敢阻挡宗教裁判所,只因他认为西斯汀的天顶画尚未完成。他设计了能够搬运庞然大物大理石的工具、愿意高价收购大理石,是因为他对大理石品质的坚持,也是对作品品质的执着。
表面上米开朗基罗似乎花钱如流水、见钱眼开。但实际上,电影开场他就将儒略二世付给他的陵墓设计费,尽数以父亲的名义花在房屋的购置上。从他每天只吃鱼干、喝劣酒,家人则过得丰衣足食,就可知道他对血亲的重视。而当他搬运大理石出了差错,他也将过错一肩揽起,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般啜泣。
电影中的米开朗基罗爱恨分明,他对竞争对手拉斐尔恨得咬牙切齿,但一听到他英年早逝的消息,却也无限感叹,展现英雄惜英雄的胸怀。不过若提到但丁,米开朗基罗也会宛如小粉丝一般狂喜。
他对但丁的崇拜,如同对神明一般崇敬。当米开朗基罗在卡拉拉的城堡里,被问到是否熟背《神曲》,米开朗基罗十分谦逊地回答,只会背〈地狱篇〉。当他入住但丁住过的房间时,决定穿越房内的密道、攀岩而上,他不知道为何会想爬到山上,但或许只是受到但丁的启发,只是追寻先贤的步伐,体会自己同于偶像但丁的心理满足吧。
在奠基于写实的电影氛围之下,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增加了些许奇幻元素,借此强化米开朗基罗的内心脆弱面。片中三番两次出现乌鸦、儒略二世的亡灵、恶魔的尾巴和天使。在米开朗基罗的眼里,宛如厄运及死亡的召唤,是米开朗基罗内心恐惧与匮乏的真实映显。
祂们如影随形般地蛰伏在米开朗基罗的内心深处,直到电影最后才现身,并挖开米开朗基罗内心最深的痛楚。但也唯有直视自身的脆弱,米开朗基罗才能涤净自身的灵魂,最后获得了些许生命的顿悟。而全片的衬底音乐也在末段,隐约地勾勒出米开朗基罗顿悟后,喜悦渐上眉梢的内心活动。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在《罪:米开朗基罗》中,以写实为电影主要基调,将米开朗基罗重塑为平凡世界中不凡的传奇。他有爱有恨、有天才般的天赋,却也有令人难以忍受的性格缺陷。当片尾米开朗基罗手捧圣伯多禄大殿的模型,走上了片头他曾走过的路,却有着不一样的心情与体悟。我们透过银幕看到一名大师的心灵净化旅程,却也看到了传奇大师不凡的肉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