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雪忆柔
一个孩子是否拥有快乐的童年,恒定不变的因素一定包含“家庭和睦”。良好的婚姻状态会滋生家庭的幸福指数,同样也会积极地影响孩子的成长状态。相反,不良循环的家庭矛盾,势必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
下图是一则年发生在美国纽约的新闻,一名3岁女孩与死去的37岁的母亲共同生活了几天,最终靠着麦片坚强地活了下来。
而接下来这张图是一则印度新闻,男子用枪杀害了妻子,然后又开枪自杀,同样是一名3岁的女孩,与死去的父母在一间屋檐下呆了一整天。最后女孩的爷爷打来一通电话,女孩才得以获救。
这两条触目惊心的新闻是真真切切发生的,它让人们感到惊悚、后怕,以至引起了深刻的社会反思。
年,印度导演卡普里·维诺德拍摄了电影《皮胡》,记录了一场因为家庭纠纷引发的伦理悲剧,而它正是根据上述新闻改编而成。
《皮胡》电影海报那么,一个两岁半的女孩究竟是怎样与死神一次次擦肩的呢?让我们共同走进《皮胡》。
一、从剧情发展来分析悲剧的必然性
两岁女孩,一具尸体,24小时,构成一段令人痛心且无法挽回的家庭悲剧。
①通过惊险的24小时,串联故事的完整性《皮胡》是发生在印度家庭的一个故事,小女孩皮胡刚刚过完她的生日,她在清晨的阳光下渐渐地睁开了双眼,身边躺着一动不动的妈妈。皮胡试图轻声地唤醒妈妈,因为她不仅口渴还很饿,然而她的妈妈没有任何反应,于是皮胡决定自己下楼去找吃的。
电影《皮胡》片段镜头跟随皮胡小小的身影,由楼上缓慢地转向楼下。客厅悬挂的气球仍在,地上却是一片狼藉。这时厨房水龙头的流水声吸引了皮胡的注意力,可是娇小的她即便搬来凳子也无法关掉它,而地上还有没关闭的电源开关。
皮胡艰难地试图拉开冰箱的门,冰箱上面各种瓶子晃悠着似乎随时都要坠落,让观众不免为皮胡揪着心。
电影《皮胡》片段终于皮胡在饭锅里翻到了两张饼,她学着妈妈的样子,将一张放入了微波炉,在一通胡乱地操作下,微波炉运转了,可是饼却烤糊了。于是皮胡又打开了炉灶,直接将另一张饼扔到了升腾的火焰上,不出意外,这张饼也糊了,而炉灶却没再关上。
电影《皮胡》片段皮胡再次打开冰箱,找到了昨晚剩的蛋糕,她吃了几口,又拿起一块匆匆跑回了卧室递到了妈妈的嘴边。这一次,她仍然没有得到妈妈的回应。
皮胡再次返回楼下,她调皮地把冰箱最下层的水果都扔了出去,自己却跑进了冷格里,然后关上了冰箱门。过了一段时间,她终于从冰箱里逃了出来。
电影《皮胡》片段关不掉的水龙头、拖在地上的电源插座、通电的电熨斗、旋转的微波炉、开着火的炉具、冰箱上摇摇欲坠的玻璃瓶,危险似乎无处不在,然而皮胡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家本应该是孩子温暖的港湾,可此时皮胡的家却处处充满着未知的灾难。令人难过的不是家人对皮胡的放养,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她的乖巧和懂事才是最令人心痛的。
电影《皮胡》片段看到鼻青脸肿的妈妈,皮胡会拿来了面霜涂抹在她的脸上;心疼妈妈会不会也饿了,找到食物也不忘喂妈妈一口;裤子脏了以后,费了很大力气才脱下裤子,又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才爬上马桶;以为妈妈在生气,会打开电视调到妈妈喜欢的电视剧;怕风扇下的妈妈冷,贴心地给妈妈盖上被子......在皮胡赤脚爬上阳台上上下下时,屏幕前的我双腿都跟着颤抖,多么担心这个小脚丫一打滑,就会摔下高楼。
电影《皮胡》片段终于,超负荷的电器运作让家里断了电,本以为危险终于离皮胡远去,然而物业在邻居的要求下修好了电源,死神再次席卷而来。
能完整看进去这88分钟电影的人,内心也一定在经受着折磨。我们无时无刻在为皮胡担着心,无数次恨不得冲进屏幕去解救这个无辜的天真女孩。
当我们还在琢磨皮胡的妈妈究竟发生了什么的时候,那掉落一地的安眠药、围在妈妈身上的苍蝇已经在揭示着厄运的发生。
直到镜头转向洗手间,皮胡妈妈用口红涂在镜子上的遗言触目惊心:“当初我不听家人的劝阻,我现在得到了什么?你不是说只有我死了你才会回来吗,现在我死了,你可以回来了。我本想带着皮胡离开这个伤心的地方,可是我做不到。”
电影《皮胡》片段不忍心带走皮胡,却舍得让她自生自灭,难道她不知道一个三岁孩子会触发多少危险的开关吗?这一次,观众们的怒火突破临界点。冲动从来不是不负责任的借口,灾难也不该由无知孩童来背负。
终于,饿极了的皮胡捡起了妈妈的安眠药,一粒一粒地吃了下去......
电影《皮胡》片段②通过几次电话联络,暗示悲剧的前因后果我很欣赏《皮胡》的拍摄构思,一间房,一个孩子,足以挑起整部电影的大梁。影片一直没有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而我们可以通过母亲的伤痕、掉落在地上的安眠药猜到,这触发观众愤怒点的第一层原因。
于是,卡普里巧妙地设计了几通电话,以此来客观地讲事实,至于如何评价,那是电影留给观众的任务。
第一通电话来自皮胡的父亲,铃声响起时,还在楼下的皮胡匆忙地跑回了卧室,可是电话被放在了高高的书架上,皮胡不得不搬来凳子踮起脚尖艰难地够着。终于,皮胡的小手碰到了手机,电话却摔落到了书柜下。
于是,我们听到一个男人的声音传来:“普嘉,你没给我装行李、没给我熨衣服,去死吧......你们女人是我们男人人生中最烂的存在......不管你是生是死,我一点也不在乎。”
这个男人就是皮胡的爸爸了,他的声调逐步升高,他自顾自地宣泄着自己的不满,却没有意识到妻子的异样。他承认了自己冲动打了妻子不对,这段看似指责的一通电话,却在中间又穿插了一句:“我打电话就是因为匆忙间我忘了拔熨斗,这都是你的错......但是因为皮胡在家,所以别忘了拔了插头。”
这一段话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作为丈夫的大男子主义,他反复强调要去加尔各答参加重要会议,又从侧面看到了作为成功男士的事业心。
电影《皮胡》片段也许,他这一通电话并不是为了再吵一架,也可能是为了看看妻子状态如何,只是碍于面子,他不想主动道歉。直到皮胡不小心打翻了电话,又始终够不到电话,让他误以为妻子摔电话还不听他说话,于是愤怒升级。
家暴向来是无能者的愤怒表达,这一刻,揭示了整场悲剧的第二层原因:一场家暴诱发的情感冲动。
然而,事情远没有这样简单,第二通屏幕显示“bicth”的电话到来,一个趾高气昂还和皮胡很熟的女人的声音,似乎揭开了最深层次也是最初的原因。
电影《皮胡》片段皮胡妈妈脸上的淤青,手腕上的手指印,手机上“bicth”的来电,丈夫打来电话欲言又止的歉意,口红留在洗手间镜子上的遗言,事情的前因后果已然明晰。
然而,这一切的根源是父母的错,可是恶果却由皮胡来背负。经营家庭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事情,家庭责任的缺失势必会导致一方心怀怨念,情感的裂痕或许可以修补,无辜的孩子谁来拯救?
整部电影时不时响起的手机铃声,门外邻居和保安的争吵声,窗台外人来人往的声音......那些遥远而又近在身边的人,是希望却也是失望。没有人能伸出援手,这也注定了皮胡的悲剧。
影片的结尾,惊慌失措的父亲赶回了家中,在滚滚浓烟和大水弥漫中,他用颤抖的声音呼唤着妻子和女儿的名字。终于,他在黑暗中看到了妻子躺在床上的身影,正当绝望之时,床底下的皮胡传来了微弱的声音,在七彩灯光的映照下,皮胡正在搭建一个小房子,她对爸爸说:“把妈妈喊醒,我们一起住进美丽的家。”
电影《皮胡》片段这时,楼上传来了父亲的哀嚎声,原来一切只是他的幻象,他心爱的女儿正拉着妈妈的手,走向了天堂。
二、从艺术特色来揭示悲剧的宿命性
尽管《皮胡》的故事情节看起来单调,然而影片却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暗示了这出伦理剧的悲剧宿命。
①以隐喻的片头动画,为整部悲剧拉开序幕影片的开头是一段动画,描述了亲朋好友为皮胡庆祝生日的欢乐场面。我们在背景音中听到了欢快的笑声,皮胡妈妈温柔的声音,这一切看起来如此祥和。然而,这段动画不是彩色的梦幻感,反而是以黑色的背景和白色的线条为主,莫名让人感到诡异。最后,在气球的爆炸声中,动画戛然而止。
这一段动画,着意于营造一段热闹非凡的场面,刻意地隐藏了一场异常激烈的争斗,它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交代,却用鲜明的黑白色调为整部影片定下了基调。
《皮胡》开场动画②以蒙太奇的剪辑技巧,为单调剧情制造悬念《皮胡》大量的使用交叉蒙太奇,场景之间的不断转换,不停地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使思绪随着片子的跌宕起伏不断浮动。
上一秒是皮胡摇落的安眠药散落一地,下一个镜头就是皮胡捡起安眠药的稚嫩小手。前一分钟是皮胡摸向熨斗烫伤后的嚎啕大哭,下一个场景就是她摇晃着身体爬到了妈妈的身上酣然入睡。
电影《皮胡》片段镜头的剪接为原本单调的剧情增加了冲突要素,也为接下来的剧情发展增添了不确定性,层层而出的悬念叠加着皮胡的悲剧,似随时都要破茧而出。
③以明暗的光线运用,突出单一空间布景的重点明暗相间的光线勾勒出了努力生存的皮胡的弱小形象,在空荡硕大的房间下,皮胡的身影显得孤单且无助。
电影《皮胡》片段整部电影里那些邻居吵闹的声音,幻化成了门缝下的鞋影。皮胡爬上窗台后远处关心的声音,是一个看不清人脸的远镜头。这些明暗交错的光线,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导演,在一个单调的空间,用单一的角色,抓住了所有观众的心。
那么,场景真的是单一的吗?不,当然不是。镜头在楼下的客厅、餐厅和楼上的卧房间不停转换,我们通过这个家的装修布置,感受到了一个原本幸福家庭的破碎。
这个家庭的每一幅照片都是由远及近、由虚及实的清晰,那暗淡的光线配合着暗黑的结局,也让主题越发清晰,逃不开的始终是黑色的悲剧。
三、从拍摄意图来影射悲剧的根源性
《皮胡》有着不可忽略的细节处理,它将影片的拍摄意图融入其中,揭示出宿命悲哀的根源。
①通过“气球”营造紧张的意境片头的动画,在一声气球爆炸后的巨响中拉开帷幕。于是,观众似乎形成了特定的心理暗示,在担忧皮胡的同时,也在提防着气球随时而来的爆炸声响。
气球在皮胡第一次走下楼梯时再次爆炸,气球在皮胡倒出药丸问妈妈能不能吃时第三次爆炸,仿佛冥冥之中有股力量在提醒幼小的孩子,危险在一步步来临。
影片通过突破常规性的叙事手法,层层递进着普遍性问题下的夫妻矛盾,直到将其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这刻意营造的紧张氛围,一次次将影片推向高潮。
电影《皮胡》片段②通过“照片”交代剧情的背景在这24小时里,皮胡经历了无数次的死亡考验。她一次次与死亡擦肩,最终依然难逃死亡的命运。虽然影片的结尾是个开放的结局,然而它早已暗示了皮胡的宿命。
皮胡醒来时,她一路下楼向门口走去时,我们看到了墙上悬挂的照片,皮胡黑白色的照片赫然凸显在屏幕上,明明很爱笑的皮胡,在照片上却丝毫没有笑容,像极了灵堂的遗照。最诡异的是照片下面的白色纸杯,尤其像极了白色的蜡烛。这一切也许正是导演故意而为之。
电影《皮胡》片段同时,我们看到了一个男人为另一个男人颁奖的照片,这无疑是皮胡的爸爸,而照片恰恰验证了他是一个成功人士。皮胡的家不仅是高楼还是复式,这也间接暗示了皮胡的家境优越。
电影《皮胡》片段皮胡的父亲从头到尾都未曾出现在镜头里,然而观众却在家中看到了他的各种照片。正是出于对事业的追求,使得这个男人忽略了妻子,且差一点错过女儿的生日派对,这一切让皮胡妈妈的疑心得以酝酿。
这些照片不仅是对影片背景的交代,也给了观众无限遐想空间。
③通过“佛像”暗示悲剧的宿命皮胡上楼时,一个佛像的镜头几乎一秒而过,在这部影片中,佛像的意象实在是种讽刺。很显然,神佛可以走进每一个家庭,却保佑不了任何生灵。信仰的坍塌从来与信仰本身无关,而是人心期待的幻灭。
我想这也是导演所要呼吁,却不敢真正发声的,毕竟信仰是印度民众的核心,试图打破这千百年来的顽疾,始终不是一朝一夕而成的。
当然,皮胡父母的悲剧与信仰无关,我们知道,宗教中“自戕”远比伤害他人罪加一等,那么,这尊佛像存在的意义就值得玩味了。同时,也恰恰因为人们无法真正的坚持信仰,才会有悲剧滋生的空间。
电影《皮胡》片段④通过“报纸”表达创作意图门铃响起,皮胡从门缝处拿到了一份报纸,报纸上赫然是印度著名的民族领袖甘地的照片。甘地最出名的“非暴力”哲学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全世界追求和平变革的运动。一份报纸偏偏用甘地的照片占据了大半版面,导演的意图不言而喻。
《皮胡》:印有甘地照片的报纸反对家庭暴力虽然不是印度社会主流的呼声,然而保护妇女不受侵害始终是印度民众的心声。
正是因为《皮胡》能于简单处增加细节化的处理,才让整部影片多了可看性和思考性,这是影片的成功,更是它长久的意义所在。
四、编者小结
在我看来,《皮胡》是上帝视角下的人间悲剧,我们坐在镜头前,审视着、担忧着、责怪着、悲愤着、纠结着,然而影片自始至终没有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没有人为这件事发声,更没有人为此背锅。我们只是单纯地看到了一出悲剧,所有猜测是基于观者个人心中的臆测。
《皮胡》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三不”:不捏造故事、不分析原因、不肆意评论,卡普里更像个纪录片导演,他只是在记述一段事实,至于是非对错那就任凭观众评说吧!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卡普里希望借助《皮胡》唤起人们对家庭的责任感,重新审视婚姻的意义。一地鸡毛或许是大多数家庭的婚姻常态,我相信,皮胡的父亲是深爱着这个家的,在他一次次打电话时,冲回家后颤抖的声音中,一张张充满温情的照片上,我们看到了一位父亲应有的样子。我甚至相信,其实一切或许真的是误会,因为只有这样才更能增添《皮胡》的悲剧性。
毕竟,让悲剧减少,让温暖常在,才是表达者的宿命和使命。
我是
雪忆柔,一个喜欢在书海和光影世界感知世间美好的文学爱好者,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就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