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科技和综合艺术作品结果的结晶,技术若做到淋漓尽致当然就会增加得奖机率,像是史上首部“伪”一镜到底得到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鸟人》。单就这技术而言,提名今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可谓青出于蓝。《》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年的事,电影主要讲述德军因为刚撤出法国北部的一个战略据点,所以英军的“德文郡军团”第2营计划将向德军一举进攻,但实际上德军只是战略性后撤到新修建的防线,诱使英军追击入瓮的陷阱;拦截到这个资讯的情报中心因为战地电话遭到切断,所以只好派出两名士兵亲赴前线传递取消进攻的指令。《》跟《拆弹部队》的殊荣很相似,都是曾在奥斯卡闪耀过的战争影片。事隔十年,战争类型电影的变异在于工业技术上的长足进化:《拆弹部队》使用胶卷混合数位拍摄拍制而成,到了《》就已全面数位化拍摄。拍摄媒材的纯粹度直接会影响作品本身的一致性乃至协调度。另外,打造高达1.6公里的战场壕沟和敌人阵营里不时出现的洞坑、桥墩、废墟、农舍乃至充满尸体的河堤场景之浩大工程也都成了片中毫不马虎的一战时代背景。然而这些,说到底都只是《》战争场面吸睛;但《》真正优秀之处之处,是在于电影它极其低调沉稳的叙事,背后却织以一张全片一镜到底的温柔的网,支撑住了一个小人物历劫心境投射在大时代的戮力反战精神。然而时至今日,善用出神入化的剪接技术常能让观众看片时不受剪辑而被剪断观影情绪。台湾剪辑大师廖庆松的名言就是“最好的剪辑是让观众感觉不出剪辑的痕迹”,最高指标就是要让观众产生流畅观影的赶脚。有时电影若执意为了一镜到底而一镜到底,其拍摄效果其实未必会比高明的剪接来得好。除非电影祭出更高明的一镜到底拍摄技术。而《》便是非常高明的一镜到底电影。必须解释的是《》并非全片一镜到底,它是一部透过特殊取景和剪辑设计而完成的“伪”一镜到底电影。乍看之下,电影看似从头到尾紧跟着主角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但事实上整部电影尚有十几至二十个剪接点、让全片分头拆拍。和《鸟人》一样,《》最长的一镜到底持久度是落在15分钟左右(即是开头到电影第15分钟左右之处),这应该就是好莱坞目前要拍出具有动作戏或复杂动线的一镜到底技术极限时间。随着士兵的跳上壕沟、穿越敌营,一路历经波折的过程,摄影指导罗杰·狄金斯的摄影机也得全程跟随,从手持镜头到骑车跟拍甚或挂上悬臂追拍,历经穿墙、涉水、爆炸、飞机迎面撞来、空拍等等各种混乱状况都没穿帮甚至还可以做出完美取景,甚至是环视角度的炫技。《》证明了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工匠精神无人能出其右。“一镜到底”说穿了就是“电影综合技术的展现”,镜头越长,考验的就是演员演技的持久度、摄影师的移动取镜能力,还有导演的调度功力,甚至是剧组在前制期的多部门整合度无瑕。所以当一部电影标榜了“一镜到底”的时候,多少都是带有点炫技、炫耀或企图引发影坛话题的意图。影迷们都会绷紧神经、更专注去检视有一镜到底的电影。电影工作者也知道作品将会被放大检视,所以拍的时候也会无所不用其极想把“一镜到底”拍得拍得鬼斧神工、拍得让人无话可说。久之,多少造成近年的一镜到底电影越来越炫技或越来越哗众取宠的态势。也就是因为这样,反而让《》变成一部很特别的一镜到底电影:《》的一镜到底既抓紧了“叙事优于技术”原则、没让一镜到底反客为主;再者看《》很多时候观众不会注意那些明明很难执行到位的一镜到底,它们是以一种朴实无华的姿态被完美执行到位的。《》的一镜到底很不炫技,甚至会导致有些观众在看了《》后觉得“这电影也没什么”之感。事实上这反而是印证了这电影的成功。但《》这样用成堆却安静的尸体、战争一触即发之前的紧张感,营造出残酷的战争美学,告诉观众其实大部分战死沙场的人都是死得很莫名其妙。光是这一点,就具有非常大的反战宣导力量。于是乎当片尾最后那一场全体冲锋陷阵杀敌、只有主角反其道而行拼命想要拉回士兵们的时候,阻止战事的发生或在战争中救人永远比杀人伟大等等反战思维,其实早已不证自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9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