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导演的纪录片新作《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已亮相柏林电影节,这部纪录片以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贾平凹、余华和梁鸿作为最重要的叙述者,通过18个章节讲述了年以来的中国往事。《综艺》评价该片叙事有些分散,算不上贾导最好的作品。而《好莱坞报道者》则赞扬该片通过几位作家成熟敏感的双眼,观察普通人民的生活,记录了新中国的变迁。
贾樟柯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首映礼上,谈及创作初衷时贾樟柯导演表示:“年轻一代对于城市经验越来越多,反而农村经验减弱了,所以有必要拍摄一部电影来谈乡村记忆与我们的关系。选择作家是因为他们是从这样的生活里开始的写作,他们为历史留下了证词。通过纪录片了解历史,就要寻找一些历史的证人。”
对于为什么选择作家作为这次纪录片主角,电影脚本作者万佳欢表示:“在看了贾导的前两部纪录片作品后,就会发现这两部作品关于艺术家作品的表达不多,更多的是呈现他们观察现实生活的视角,对现实敏锐的感知度。贾导想要拍作家,也是因为作家对生活有非常敏锐的感知以及非常强大的表达能力。”
此外,贾樟柯对于影片主人公是文学家,给出了另一个层面的解释:“现在生活中的阅读很多是碎片化的,这是现实情况。所以文学就显得更加珍贵,严肃的阅读是在碎片化的氛围中需要坚持的阅读方法。”出品方代表朱玮杰也提到:“我相信这会让更多年轻人对这一块有回忆、有期待、有渴望,从而引导他们对古典文学加深了解。”
柏林首映结束后,众多媒体及观众都表达了对影片的赞扬,有观众评价道:“摄像机凝视的主体不再是江湖儿女,而是每一个普通平常的人,存在于历史洪流和故土眷恋中的深情,是对所谓的当代乡土文学最好的注解。” 贾樟柯的电影大多追求影像“对现实表象的穿透力”。看他的作品,你需要平静的心态,他的电影大都描写的是人的一生,然后透过人的行动去看国家的变化。 贾樟柯在中国导演中是特立独行的,他用镜头语言去描绘一个巨大的社会转型时代普通人所要承受的代价和命运发生的转变。他直言批评当代中国电影缺乏对真实生命的
他在拍电影之余还写作出版了几部书年3月出版回忆录《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4月,出版书籍《中国工人访谈录──关于集体记忆的故事》;年1月5日,出版回忆录《贾想Ⅱ:贾樟柯电影手记—》。大概是年,《十三邀》的一期,许知远对话贾樟柯,许对贾的评价是:我多少有些意外的发现,他的谈话与书写能力甚至比镜头语言更有力量。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如果缺乏文学的支撑,注定是不会拍出好作品的!我想贾樟柯导演一定是深谙此理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