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永不妥协》是年上映的一部优秀美国剧情电影,由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大嘴美女”朱莉娅·罗伯茨主演。虽然剧情很传奇,但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艺术虚构的成分极少,甚至本尊都发文认证电影情节还原度高达98%。
影片主人公原型还在开场10分钟的餐厅戏份中惊喜出镜,客串服务员。真实的艾琳作为一个完全没有法律背景的单身母亲,历尽艰辛,以永不妥协的勇气和毅力打赢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宗民事赔偿案。
最终全体居民获得电力公司3.33亿美元的赔偿金额,创造了美国历史上直接诉讼案件的赔偿金额之最。艾琳也因此从存款不满百元的窘迫单身母亲,一跃成为身家百万的阔绰中产。
这部电影获奖无数,豆瓣评分高达8.4,艾琳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每位观众。朱莉娅·罗伯茨也凭借入木三分的演技斩获第73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她把一个处于社会底层,永不妥协的女性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她满口飙脏话却永远底气十足,该反抗时绝不忍着,她性感又妩媚,她自信又率真,她毫不退缩,她永不言败。
苦难并没有成为她堕落的理由,反而成为激发她斗志的引线,无论处于多么糟糕的状况,她都不忘让自己光彩照人。平凡的生活中只有持续发光才有被发现的可能,在黑暗中甘心黯淡只会慢慢被黑暗吞噬。
电影带有典型剧情片的风格特点,用女性主义题材和喜剧色彩的表现形式,生动鲜活地呈现出残酷的现实压力下,底层女性的逆袭挣扎,谱写了一段关于尊严、梦想、爱情和家庭的动人旋律,表现出“永不妥协”的作品主题。
今天我将从故事结构、人物塑造和现实启发这三个角度,对电影进行深度剖析。也顺便揭秘,这位底层女性从负债累累到身家百万的绝地逆袭,她到底做对了哪几件事(纯干货)。
一、故事结构:以真实事件为蓝本,故事结构精致,富有深意的冲突设定增强影片可看性,引发观众深层思考
1、振奋人心的真实事件,天然且绝佳的故事选题
故事是人生必需的设备。——评论家肯尼斯·伯克
人类对故事的胃口是不可餍足的(从每天故事化的微头条爆款就可见一斑)。在地球上的普通一天,数不清的故事在以各种形式传送着:书籍、戏剧、电影、自媒体、网聊。
故事不仅是人类最多产的艺术形式,而且和人类的一切活动——工作、玩乐、吃饭、锻炼……争夺着人们每一刻醒着的时间。
亚里士多德在《伦理学》中提出一个问题:一个人应该如何度过他的一生?而这个深奥的问题很难解答。
传统上,人类一直基于四大学问:哲学、科学、宗教、艺术,来寻求亚里士多德问题的答案,试图从每一门学问中得到启迪,从而编织出一种人生意义。随着我们对传统意识形态的信仰日益消减,人们转而寻求我们依然相信的源泉:故事的艺术。
世人对电影、小说、戏剧和电视的消费是如此的如饥似渴、不可餍足,故事艺术已经成为人类灵感的首要来源,因为它不断寻求整治人生混乱的方法,洞察人生的真谛。
让我们看一看电影女主原型人物的坎坷经历:
艾琳出生在美国南部堪萨斯州。年中学毕业后,到德克萨斯州一所商学院学习,获得应用艺术准学士学位。年,她来到加利福尼亚州,在选美比赛中,获得太平洋沿岸小姐称号(人生高光时刻)。后来,她嫁给饭店经理萧恩·布朗,两人返回堪萨斯州并在那里生儿育女。年,第一次离婚。年,再婚,嫁给股票经纪人斯蒂芬·布罗克维奇,又生了一个孩子。年,第二次离婚,成为带着三个孩子的单身母亲,没有工作,又遭遇车祸,负债,艾琳几乎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电影开头的状况)
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都通过电影知道了,身处人生低谷的普通美国底层女性艾琳凭借自己过人的坚毅和执着,为因水质污染而患病的数百名美国民众讨回公道,最终成功让大家获取赔偿并拿到一笔不菲奖金。帮助别人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自我价值。
如此具备传奇色彩且振奋人心的真实事件,堪称天然且绝佳的故事选题,可遇不可求。商业敏锐度和故事嗅觉同样出色的好莱坞自然不会轻易错过。
顺便附送番外:电影上映之后,艾琳本人曾盖章认证,电影秉持真实原则,98%的部分和真实事件一致。那个财大气粗的无良公司PGE的行为就是如此恶劣,她本人的穿着也像电影里一样性感(惹火的低胸装、超短裙确实让我印象深刻)。
2、故事结构精致,富有深意的冲突设定增强影片可看性,引发观众深层思考
电影艺术的基础在于剪辑。——普多夫金(苏联)
剪辑就是在用镜头语言排列组合试图讲故事,而想要讲得好,就必然需要一个过硬的结构。
“故事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一个讲得美妙的故事堪比一部交响乐,其结构、背景、人物、类型和思想融合为一个天衣无缝的统一体。
比如电影开场镜头聚焦在女主拼尽全力真诚以对,但却最终失败的面试;随后就是雪上加霜的意外车祸;再到胜券在握的官司因为女主的情绪失控输掉。这个事件序列营造了一个沉到谷底的压抑型故事开场。观众已经百分百确认,女主濒临绝境。
从瞬间到永恒,从方寸到寰宇,每一个人物的生命故事都提供了百科全书般的可能性。大师的标志就是仅仅从中挑选出几个瞬间,却能向我们展示其整个人生。而在本片的开场导演看似随意挑选出了这样几个瞬间,8分钟内就把女主的困境交代完毕。
电影并不仅仅是若干个瞬间的冲突或行动、人物个性或情感状态、机智对话或符号象征。导演更多搜寻的是事件,因为一个事件包含了以上的一切,甚至更多。
就像电影中的艾琳,在面对资产亿的PGE公司时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都充满了困境和冲突。
整个事件包含了无良企业和受害居民的天然冲突;有女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正义感个性特质;有逐渐摆脱失败婚姻的阴影,陷入爱情的情感状态;还有关于环保和公益的主题。甚至女主各种爆粗口的台词设计和那些低胸装、超短裙,都非常符合人物特征。
整个电影故事结构精致,很多富有深意的冲突设定增强了影片可看性,还有些喜剧色彩。关于环保公益、理想追求和女性主义的宏大的主题也能引发观众深层思考。
二、人物塑造:朱莉娅·罗伯茨演技自然,塑造的底层女性形象自带强烈的反差感和戏剧性
1、朱莉娅·罗伯茨的巨星魅力和高超演技对影片的加持
“大嘴美女”朱莉娅·罗伯茨可谓是美国的国宝级女星,演技和颜值兼备。她在年出道,年凭借和李察·基尔的《风月俏佳人》走红,年又因为这部《永不妥协》获得第73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朱莉娅·罗伯茨有着非古典类型并带有一点野性的美丽,她的表演风格大方自然,贴近真实生活,当她在《风月俏佳人》中扮演街边灰姑娘赢得了百万富翁的心时,也因露齿的灿烂微笑,让许多观众牢牢记住了她的特色和演技。
正是因为自身的强大魅力,在《永不妥协》中她演底层,扮粗俗,依然有着爆棚的观众缘。
女主艾琳第一眼看来,似乎泼辣、粗俗、自私、任性,为了生存无所不用其极,但在这个略显粗糙和攻击性的人物表象背后,艾琳的深层性格中却拥有一个百折不挠、永不妥协的坚强意志,驱动着她实现理想,走向成功。
所以,艾琳不在意一次次的求职失败,她竭尽所能,抓住一切机会寻找可以养活孩子的工作;在刚刚入职的时候被同律所的女同事排斥,她也并未因此改变自己热爱的穿衣风格;面对无良公司的时候遇到很多挫折甚至威胁,但却并未选择退缩。这样“永不妥协”的精神让很多人自愧不如。
朱莉娅·罗伯茨的演技暴击发生在因为上司误会而被律所开除的那段感情戏中,努力工作毫不懈怠的艾琳,明明是去调查取证,却被上司误会成消极怠工,再次面临失业的艾琳回到家里,看到蟑螂的时候,情绪失控,大喊:“谁愿意让孩子住在蟑螂比猫大的房子里?”
随即哭着和乔治袒露心声,说起了自己曾是选美皇后的经历。一边抹泪一边倾诉:“我还留着我的皇冠呢!我曾经以为我的一生,应该有美好的前途,应该有所作为,我还能证明我是很重要的。”
乔治跪下来,认真看着艾琳的眼睛说:“你对我很重要。”
朱莉娅·罗伯茨的回应非常经典又准确(表现出曾经离婚两次的单亲妈妈真实的状态):“你会不会也做一些让我伤心的事情。跟你说实话,我会受不了的。”
接下来逆光的亲吻,温暖的拥抱,配上深情的音乐,说这是一部经典爱情电影也不为过。故事副线处理得也如此精细,很难得。朱莉娅·罗伯茨的巨星魅力和高超演技对影片的加持同样功不可没。
2、人物在每一次冲突中的转变,都呈现出恰到好处的反差感和戏剧性
没有艺术不含转化。——罗伯特·布烈松
如果一部电影从头到尾平铺直叙,毫无冲突和转变,那么在黑暗的影院中传来的就不是阵阵的笑声、哭泣,而是无聊的呼噜声。而具备恰到好处的反差感和戏剧性的成功电影,那些被选中的“事件”,往往意味着变化。
故事事件创造出人物生活情境中富有意味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用一种价值来表达和经历的,并通过冲突来完成,而冲突到达极致就是故事高潮,会引发出绝对而不可逆转的变化。
《永不妥协》在关于人物转变和价值表达的把握上就颇具巧思。举例说明:
①电影第40分钟,再次失业的艾琳哭着回顾自己风华正茂的梦想,表达对现实的失望。而深爱她的乔治却第一次袒露心声承认艾琳在他心中的位置。一直故作坚强、拒绝接近的艾琳终于鼓起勇气接受了这份全新的爱,而这样的人物转变无疑是从负面到正面,其背后的价值是——勇敢。(去爱吧,好像从未受伤一样)
②电影第分钟(接近尾声),成功为受害居民讨回公道的艾琳,决定带乔治去给居民唐娜报喜,在得知自己即将获得万美金赔偿的时候,对方泣不成声,抱住艾琳不停感谢,此时的乔治也从困惑、担心彻底转变为理解。而这样的转变是从被冷落的失望到对爱人的骄傲,背后的价值是真挚的爱情。
当然,类似这样具备转变性质的事件,并且传递价值观的信息还有很多,而当这样的镜头串联起来,就组合成了一部精彩的电影。
三、现实启发:理想不会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永不妥协,终有一天你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
从存款不满百元的窘迫单身母亲,一跃成为身家百万的阔绰中产,艾琳做对了这3件事:
1、放下面子,赢得机会
艾琳在影片中出场伊始就是极度窘迫的状态,观众能Get到的信息全部指向“她就是一个倒霉鬼”。这样的人物处境也隐喻了底层民众的现实和背后逻辑:没有资本,就不能矫情。
但现实中很多身处社会底层的人,在艰苦卓绝的奋斗时期,却被所谓的“面子”羁绊,导致畏畏缩缩,难成大事。
那这个无论贫富、尊卑、贵贱都无比在意的“面子”到底是什么?
面子是根植于文化的社会心理建构,面子在人际交往中形成与表现,面子具有情境性和可变性,面子是一个人自尊与尊严的体现,面子是一个人的自我心像,面子是重道义轻功利伦理情趣的表征。
“面子是这个世界上最没用,却又最难放下的东西。”年轻气盛,受不得一点委屈,面子比天大,总是固守着脆弱的自尊心,为了面子,白白丧失很多机会。
太多好面子的人,骨子里都有些傲气,清高。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无论从事何种行业,都需要学会“厚脸皮”,必要时候甚至“不择手段”达到目的(当然是合法范围内)。
艾琳在电影中的表现,为我们提供了“放下面子,赢得机会”的绝佳范例。比如:
她在走投无路,失业欠债的绝境中,果断放下无谓的“面子”,软硬兼施获得了一份律所的工作,保证了孩子的温饱。她在寻找关键证据和资料的时候,毫不扭捏,果断利用自己强大的亲和力和性感的女性魅力达成目标。她在被上司误会开除后,因为手中的关键资料扳回一城,老板亲自回来请人,她没有因为脸皮薄放弃绝佳的谈判加薪机会。
这些都是艾琳作为缺乏资本的底层女性,在道德和法律范围内最明智的做法。
哪怕是如今的顶级成功人士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认为,只有不过分顾及面子的人,才能获得成功。“国民老公”王思聪的富豪老爸王健林在创业初期的时候也有过为贷款跑银行55次,在银行苦等行长很多天,最后才成功的经历。
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中,我们要深知:
当你放下面子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懂事了。当你用钱赚回面子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当你用面子可以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是个人物了。当你还停留在那里喝酒、吹牛,啥也不懂还装懂,只爱所谓的“面子”的时候,说明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2、放下从众,赢得优势
电影中印象深刻的一个情节是这样的:
艾琳刚刚加入律所,因为和衣着保守的女同事们格格不入的性感风格,备受排斥,大家一起去吃午饭,但却不叫上她,艾琳也知道她们不喜欢自己。
上司好心语带命令地提醒:“既然你已经在这里上班了,我希望你最好能改一改你的穿衣风格。”
艾琳硬核回怼:“我觉得这样穿好看,只要我的身材依旧性感火辣,我想怎么穿就怎么穿,你没意见吧?”
上司的立场是希望艾琳入乡随俗,在穿衣风格上从众,随大流。毕竟上司认为“公司的女同事可能是因为你的衣着打扮不舒服。”已经点明了关键。
但艾琳却并不这么想。整个律所的女职员都是穿着保守严谨职业装的“面具人”,毫无个性特色的员工中,也不缺她这一个。但独一无二的“性感火辣律所女白领”,可就她艾琳独一份儿。为什么要抹杀个性,融入人群呢?
艾琳坚持本色的做派,无疑是“放下从众,赢得优势”的表现。背后的原因除了选美皇后出身的爱美特质,还有打造个人IP,发挥优势特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