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并不真诚地想知道答案,
甚至他们本来就有答案。
蔡徐坤本人肯定没想到,在发出“染个发给粉丝发福利”的抖机灵微博之后,竟然会在社交平台上引起如此大规模的群嘲事件。
而在这些转发消息的评论里,你一定看到过、或者就是你问出过这样的问题:蔡徐坤是谁?
—
偶像鄙视链?
这个场面大家很熟悉了,当群聊中出现讨论某明星或名人的名字时,总少不了这样一个人(通常是男性)跳出来问大家:XXX是谁?
即使这个明星在各种排行榜上位列第一,或者主演的影视作品讨论度极高,铺天盖地的报道却依旧无法吸引这一类人的注意力。于是,他们用高贵冷艳的口吻向大家不断甩出“是谁”的询问。
而这种问题的本质,是对“偶像文化”“流行文化”的羞辱和嘲讽。让知道某个流行偶像的人,感受到一种个人耻辱。
所以,他们现在不认识蔡徐坤,之前不认识TFBoys,再之前不认识韩庚,再再之前也不认识F4。
■今年春晚上的TFBoys
于是一条偶像鄙视链就此诞生了:在他们看来,真正的音乐来自中年男歌手手中的吉他,或是民谣歌手那样有故事的男人,而不是画眼影涂口红的男偶像。
真正的电影是各种被尊称为“爷”或“神”的好莱坞大制作或者第X代导演的作品,小孩子才看颜值撑起来的“小妞电影”。
真正的书籍应该通过大小人物来讲述时代变迁,而不是在封面上画着高跟鞋或者口红的那一类流行读物。
当一个科比或者C罗的球迷在办公室侃侃而谈时,肯定也比一个讨论蔡依林或偶像练习生的人受到更多尊重。
■《偶像练习生》节目现场
所以,无论是前段时间的说唱选秀还是最近流行的选偶像节目,都被描绘成和垃圾食品一样的存在。
—
流行文化是毒药吗?
这并不是小部分人的行为,和偶像文化划清界限是当代成年人的政治正确。年轻女性和男同性恋者所钟爱的文化,总被认为是没有营养的,不值得被认真对待。
从以男性为主导的父权制文化体系的传统来看,由男性创造或针对男性的作品天生被认为是优秀的,女性化的事物向来被摆在次要位置。文化作者PaulJohnson的金玉良言完全可以适用在每一个时代:“男人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们给它贴金;女人喜欢的东西,他们送来诋毁。”
“XX是谁”这个问题本身没有什么对错,令人不适的是藏在这个问题背后的傲慢和偏见。
你听吴亦凡的歌?那你一定不关心新闻。你知道“跑男”里的每一个明星?那你一定不知道朝鲜首都在哪里。你追偶像练习生?那你一定不看书。
但现实情况呢?上世纪90年代《欲望都市》首播时,“女性在电视上张口闭口身体和欲望”的场景,曾经引发了不小的抵触。然而这部电视剧不仅是一代人的时尚启蒙,甚至为大家普及了一整套性别分类标准。
■《欲望都市》剧照
“花美男”概念最早开始在国内流行的时候,也受到了长年累月长篇累牍的攻击。而十多年过去后的今天,更多资本进入娱乐市场打造出了更多偶像,对艺人的包装和训练在亚洲已经形成一套成熟完整的造星体系。
流行文化既不是奢侈品,也不是行为或思想上的堕落,而是现代生活中一股至关重要的能量。
受到嘲笑的各种真人秀节目,用激进的方式讲述了自我接受与克服偏见的故事。流行游戏的背后是高超的空间叙事和镜头语言。短视频平台里是最简单粗暴的生态和群像。更别提我们最早对梦想、死亡、灾难和末日的思考,可能来自某部动画片。
■游戏《绝地求生》改编电影即将开拍
现在被捧上经典殿堂级的披头士乐队,五十年前也被当时的正统派摇滚乐迷看作是不值一提的“偶像”。
当年的乐评人PaulJohnson曾经这样断言,“那些对着披头士歇斯底里尖叫的人将是时代的失败者。”
人生,往往是一场漫长而精准的打脸。
—
偶像逆袭靠粉丝?
导致“偶像逆袭经典”的原因,就在于粉丝群体的改变。今天的流行文化已经不再由自己来决定自身的性质,而是由受众群体来决定的。
当披头士乐队的粉丝里出现越来越多的年轻男女之后,他们的特质和类型都渐渐起了变化。
■粉丝经济也了解一下
去年在接受《滚石》采访的时候,偶像男团OneDirection的成员HarryStyles为粉丝文化申辩道:
“谁能说喜欢流行乐的年轻女生的音乐品味就比30多岁的时髦男人低呢?这轮不到你来说。音乐一直在改变,也没有什么目标。”
■登上《滚石》封面的男团成员HarryStyles
当然,也并不是每部电影、每本书、每首歌都必须发人深省或者引领什么运动。你喜欢的原因,有时候只是因为得到了一种纯粹的视听享受而已。
电视里的高颜值男女让人感到愉悦,本来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就像圈外人基于好奇提出“XX是谁”这个问题一样再自然不过。
而那些假装不认识不明白,并有着奇怪的优越感的人,既不尊重别人的喜好,也不尊重多样化的媒体和观众。
但这终究是年轻人的时代,不在乎他们创造的语言和文化现象,拒绝接受新信息的人,最后也会被时代远远甩开。
留言里还会出现
“蔡徐坤是谁”吗?:)
资料整理Dan/内容编辑Ayy
图片设计白/正文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