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镜头 >> 镜头发展 >> 正文 >> 正文

谈谈电影跑戏那些不可思议的作用

来源:镜头 时间:2023/11/1
星期五言:在现实中,“跑”没什么好说的,无非就是个跑慢跑快的区别。可在电影镜头下就复杂了——首先,观影视觉下的快慢可不是由人或物的运动速率决定的,那得靠剧组一系列的镜头设计;其次,跑能给观众带来什么样的感受,这才是导演关心的问题;再次,跑的职能是为人物性格乃至电影主题服务的,因此它通常具有隐喻性。带着这些认识,我们拿几部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电影做例,来聊聊“跑”戏在电影里所起的不同作用。一、《罗生门》:导演是怎样让人跑快的▲《罗生门》电影海报()我们先来看上世纪五十年代那部经典的《罗生门》,跑戏的故事背景是这样的:一个农民在树林里行走时看到了一具尸体,惊恐下扔掉了锄头一溜烟跑下山报官……我们来看看导演黑泽明是怎样把“跑”的质感和速度感用镜头体现出来的——首先,摄影师用长焦、中近景、特写,将镜头对准了跑的人的上半身和面部。如此,我们非但看到了人跑时的动作,还看到了他的表情(惊慌)。其次,摄影师用树林里的花草、树木以及枝叶后面的太阳光做参照物,浅景深虚化来衬托跑的人。如此,为“跑”增加了节奏感、质感以及速度感;再次,镜头侧拍、推轨横移跟拍,属主观镜头,如此让观众切身感受到了农民跑时的情绪。我把这种“跑”称为“经典黑泽明式的跑”,显然你能在他其它很多电影里看到这种跑,如《七武士》、《影子武士》…二、《毕业生》:导演是怎样让人物跑慢的▲《毕业生》电影海报()相对于《罗生门》的质感和速度感,《毕业生》里的跑,其目的和对观众效果恰恰相反。故事背景是这样的:男主角为了争取爱情,在女友跟别人结婚那天驱车赶赴婚礼现场(试图挽回爱情),结果车子走半路抛锚了,怎么办?跑呗!我们再来看这里导演是怎么演绎“跑戏”的,这里的跑分为三段——第一段:导演先是让男主侧身跑,这段跑的效果跟“罗生门”异曲同工——都是长焦,都是用周围的景物做参照物,表现得都是主角的慌张与焦急;自然,跑的是节奏感、质感和速度感;随之镜头逐渐拉远,近景改成中远景,随后,“跑”的观感完全变了。第二段:拉远镜头后,导演突然剪切了画面,改成了广角全景镜头,角度是男主正面从远景处朝镜头跑。研究摄影的朋友都知道,摄像机镜头由长焦和广角之分,长焦起压缩空间的作用(通俗讲就是让空间看上去比实际的更狭窄扁平了,电影画框容纳的东西更少了)。广角起拉伸空间的作用(看上去比实际空间更宽阔了,画框内元素更多了)。这一镜头特性让《毕业生》这第二段跑显得更慢了,似乎男主怎么跑也跑不到头,跑的也不出货,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个段落“跑”的速度感和节奏感被大大降低了,其运动的空间效果也不那么明显了。就这样,直到男主跑到镜头前(中近景),转身离开画面;第三段:虽是侧身,但镜头突然拉成远景俯拍,一栋巨大的建筑展现在画面中,男主几乎变成了个小点,于是,他止了步,跑戏结束。这段戏的视觉转折效果很强,那栋大楼抢了男主角的风头,导演用镜头的角度以及景别弱化了男主角的“跑戏”,从而进入了下一个表现段落。换句话说,前面的跑戏是男主在跟时间对抗,后面则转成了男主角跟那栋“婚礼大楼”的对抗,其手法及其高明。三、《四百击》:为什么跑得让人压抑▲《四百击》电影海报()前面我们说到的两种跑终归还是在一个速度上做文章,跑的主体人物终归目的性还是很强的,可这部来自法国新浪潮大师特吕弗《四百击》里的跑戏,其意义就更为复杂了。这段跑戏发生在剧中男主角(那个小男孩儿)被放出劳教所后,他是漫无目的地在周围跑,同样,我把它分为三段,来看——第一段:导演让男主跑过树林、花园、小桥……镜头是:侧身、镜头横移、跟拍。这跟《罗生门》里的跑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跑的人没了表情,没了跑的目的;第二段:镜头正拍,先是男主向着镜头跑来,之后又剪切至男主背离镜头跑出,场景都是在树林里;第三段:男主跑出了树林,跑向了沙滩,大海和浪花止住了男孩儿向前继续跑的步伐,进而他又转头跑向镜头,直到跑至中近景,演员看向镜头,跑戏结束。这段跑戏,由于主角的无目的性,导致了镜头下主角跑的方向的游移不定,而这种游移不定让周围的景致(包括树林、大海、高山)像是一座囚笼(跑的人永远出不了这个囚笼)。显然这里的景物不单单是跑的参照物、为跑打节奏那么简单了,它们还充当了故事里的“角色”。如此看来,《四百击》这短短几分钟的“跑戏”对解读整部电影至关重要。四、《沉默的羔羊》:“跑”的衬托、铺垫与隐喻▲《四百击》电影海报()“跑”作为电影隐喻作用的不止用在前卫的欧式电影里,同样也被用在商业类型片里,《沉默的羔羊》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它的“跑”没有什么前情铺垫,就发生在电影的开端——那是电影女主角的“一组跑”。当然,我们在初看这部电影开端时不可能知道导演的之后用意,但这段“跑”所带来的视觉效果却事先为我们的观影做好了潜意识铺垫——首先,画面的色调是阴暗的,充满迷雾的;其次,跑的人是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的(体现出一个“累”);再次,通过场景的变换,我们得知,跑的人其实只是在锻炼身体,而非逃生或者赶什么事情。(这为接下来女主身份的亮相以及性格展示做出了铺垫)没错,这段跑戏就是为观众交代这几样元素的:阴暗、累、身份、性格。这段跑戏终止于女主角同事的出现——他告诉她上司要见她(有任务了)。至此,女主的身份算是公布了。当然,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这片是演女探员与食人魔汉尼拔之间纠葛的犯罪恐怖片,看完全片,你会发现开端的这段跑戏设计及其巧妙。五、《烈火战车》:仅仅是体现“跑”的美感当然,不是每部电影里的跑都像《四百击》、《沉默的羔羊》这般晦涩难懂的,有的仅仅是体现出一个“跑”的美感罢了。比如说曾经拿下奥斯卡金像奖的这部英国电影《烈火战车》。▲《烈火战车》电影海报()我们重点来看导演在表现美感时使用的电影手法——镜头先是对准一双双奔跑着的赤脚和大腿,景别近乎特写,并采用升格慢镜头;接着镜头向上摇,一群帅哥出现在画面中,他们欢笑着,奔跑着;再接着,镜头切至大全景,蓝天、白云、大海、浪花齐入画面,美不胜收;镜头跟着那群帅哥向右摇,进而一个成年人、一个小孩儿和一只狗入画,他们痴痴地看着那群奔跑的人。与他们隔海相望的是气势磅礴的城市建筑群;当然,整场跑戏还有那爽朗的音乐助兴。在这里,导演把一切美的东西与“跑”捆绑到了一起,其目的与整部电影的励志主题不谋而合,同时,蓝色调让电影更具浪漫味道了。六、《菊次郎的夏天》:跑的捆绑同样起捆绑效果的“跑”戏还有日本电影《菊次郎的夏天》,它开头直接用一组小孩子的“跑”来吸引打动观众,在小孩子的天真上做文章。说实话,不管这部电影之后的故事情节怎样,演员的演技好不好,这开头的“跑戏”算是给它加分了。七、《最好的时光》:非人视角下的跑电影里的“跑”还有一种非人视角,这也是电影特有的东西,我们来拿侯孝贤的《最好的时光》来做例——▲《做好的时光》电影海报()它的跑发生在电影的结尾处:一个摄像机跟着骑摩托的一对情侣(张震、舒淇饰)跑,长镜头。镜头以背后跟拍开始;其间穿过大桥,摩托情侣一度消逝在画面中,之后镜头又侧身看清了情侣的脸;再之后摄像机又落在了摩托车后,直到摩托情侣消失在行人中,“跑戏“结束。别小看这段非人的跟拍镜头,它从旁观转到主观,从焦点镜头转到最后的空镜头,每一步都是经过导演精心设计的,它为电影所要体现的城市、爱情、时代主题奠定了现实主义基调。八、《》:跑向观众▲《》电影海报()最后来说说这部今天刚刚上映、热映的战争大片《》吧。电影结尾处,士兵为抢时间传达上级的指示,穿越枪林弹雨,跑向目的地……这段跑戏,镜头正面对着跑的人,同方向同速率运动跟拍、长镜头;以那些向侧面不同方向跑的人做参照物;景别由近景、中景、远景、近景过渡转换,直到跑的主体到达目的地……如果你仔细琢磨,这里面所有的镜头用法所达到的效果跟之前我们说的“跑戏“都不太相同,比如说参照物(那些向侧面跑的士兵)并没有起到增加”跑“的节奏感与质感的作用,而是增加了戏剧效果。再比如说景别的转换并没有起到焦点主次转换的效果,相反,主角离镜头更远时,我们(观众)更加为主角担心了!显然这种富有创新、创意的“跑戏“设置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观影感受。可以说,在现实中一个简简单单的跑,却被导演们在电影中发挥出了更广泛的作用,开拓出了更广泛的空间。它是我们学习电影,了解电影语言的一个绝好的突破口!(本文结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