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之法,弃灰(垃圾)于公道者断其手。”战国时期的著作《韩非子》记载了一条“残酷”的垃圾处理法令,此法在秦汉时期稍有减轻,改为“黥面”(指在面颊上刺字)。法令保障了都城内部的洁净,但垃圾并未远离,而是混合堆积在城门外不远处,形成了早期“垃圾围城”的困局,古城长安便是如此。
隋朝时期,太史庾季才担忧长安地下水被污染——此地长期为都城,人类活动频繁,因此他提出过迁都的建议。虽然这条建议欠缺对水体数据的考证,长安之后也还是盛唐的中心,但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很早就有了生活垃圾影响城市居住环境的焦虑。
千年前的人们,初尝垃圾不分类、随意丢弃的恶果。
年,中国首次以“试点城市”为单位初步推行垃圾分类;年,国务院出台《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年结束前,中国46个城市要强制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做先行者;两年后,上海关于垃圾分类的行动,犹如沸水进了油锅。
从人们初次接触“垃圾分类”到今天,二十一世纪中国第一代垃圾分类“启蒙者”已经成长为社会中坚力量,但在时代对垃圾分类提出更高要求的环境下,每个“下一代”,都将成为新的领航员。
垃圾分类交响曲正在悠扬演奏。年,35个孩子因为垃圾分类相聚在北京市史家胡同博物馆。他们是“看我们守护未来·华夏银行环卫子女成长计划”的主角,平均年龄只有11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北京环卫子女。
这是“华夏银行环卫子女成长计划”行至第六年,这一年“北京地区环卫子女成长”、“搭建能力提升平台”的本心依旧未改变,在此基础上,华夏银行聚焦环保,以垃圾分类为主题,通过系列活动将环卫升级到环保。
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环卫子女作为最贴近环卫的儿童群体,他们肩负环保的责任从“环卫子女成长计划”训练营开始清晰。
1
少年中国者
吨——这是和孩子们在训练营课程相遇的第一个数字,这也是北京每天生产的垃圾数量。老师以长度形容这个数字“用能够承重2.5吨的卡车装起来,能绕北京四环一圈”——这是一个比喻,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垃圾堆在北京四环却是事实。
“年的北京,沿着四环这一圈,50平方米以上的垃圾堆有个,还有很多小垃圾堆……”说这话的是位年过古稀的老人,曾走遍中国不同规模的填埋厂、发电厂、综合治理厂。他是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总工程师、固体废弃物管理处调研员王维平,他是最熟悉“垃圾”的人,也是训练营课程的老师之一。
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目前,中国垃圾年产量是4亿吨,并且正以每年8%的高速度递增。扔垃圾似乎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却是最不容忽略的“小事”。面对垃圾污染的严峻形势,每个人都应是前端思考者,以身作则的参与问题解决。
在所有的垃圾品类中,瓜果皮、菜叶、剩菜剩饭等厨余垃圾高居中国生活垃圾的榜首。自然之友低碳展馆“理工馆长”刘胜光带着厨余垃圾、可食用葡萄糖、台式电子秤、量筒等走进教室,和孩子们一起运用面前的素材与设备,以实验把垃圾变为“酵素”,他逐一指导,让孩子们体会实验的乐趣与“垃圾”的作用。
每个孩子都对三个月后便能诞生的“酵素”充满好奇,他们中,有人小心翼翼的将容器擦拭干净,仔细收好;有人不断观察容器内的变化,满脸期待……
孩子们的实践不止于课堂,中国气象局、北京市马家楼垃圾转运站同样让他们感受到了现实的“垃圾影响”。
滚筒筛直径3米长11米,80毫米的筛桶将大小垃圾进行分拣,或堆肥、或焚烧发电。如今,中国的垃圾分类并不普及,垃圾中转站的分拣便尤为重要。讲解员提到,垃圾必须要及时处理,否则,长时间堆放或随意焚烧都将造成大量有害气体、粉尘的产生,严重污染大气。
即使是进入垃圾填埋场、焚烧厂的垃圾,处理过程也必须得到有效收集,否则便会产生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这一点,孩子们在参观中国气象局时得到确认。
“小时候垃圾分类的培养比较重要,我很庆幸现在大家对垃圾分类的重视,让我可以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12岁的王泽说。年6月,中国再次聚焦垃圾分类,强调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国家发出指导意见,要开展广泛的教育引导工作,培养全民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2
行则将至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如今,北京已经开始对垃圾分类进行试点推广,训练营内,北京垃圾分类的标准、不同种类的标志、颜色以及运输形式、末端处理方式等对孩子们来说已经成为了最基本的知识。通过系统学习、培训的孩子们成为了家里最会扔垃圾的人。
“我会把不太常见的垃圾进行分类,有的我父母都不会,但是我会,显得我很厉害的样子。”13岁的王天一狡黠地笑出了声,与他同岁的赵如艺在训练营课程结束后,便在自家的垃圾桶上贴上标签,并监督父母进行垃圾分类。
信心满满的孩子们在向父母传输了垃圾分类的意识之后,还化身为“记者”,走上北京市五道口的街头,随机对北京居民进行采访,了解大家对垃圾分类的态度,同时测试“大人”是否能够正确垃圾分类。
采访中,市民的态度让孩子们由衷的开心,“垃圾分类”已经获得了民众普遍的认同,但大人们对于垃圾投放的准确性,却也让“小记者”们接连摇头。
“大人们没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并不是做不好,而是没有用心去做。”这是孩子们对大人垃圾不分类的评价,孩子们了解了“垃圾问题”的严重性,并认为力所能及的环保是人类的自我救赎。他们逐一更正了受访者错误的垃圾分类,成为了垃圾分类宣传员,发出了关于“环保”最稚嫩的童声。
垃圾分类,每座城市都不是孤岛,这将是一场全民行动。但每个实施垃圾分类的城市,都不乏这样的画面——站在垃圾箱前冥想“猪到底吃不吃这个”、站在垃圾桶旁放大手机里的分类示意图寻找答案、或者付费请人代扔垃圾……
基于大众普遍对垃圾分类缺乏认识,华夏银行联合北京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协会、南方周末,四方共同发布了“查查垃圾”小程序,让“环卫子女成长计划”能够反哺社会,辐射更多城市。
“查查垃圾”是成年人认真生活的小抄。
它支持模糊查询,如搜索“骨”,则会联想出鱼骨、碎骨、大骨头等不同的答案。如果想要查询的垃圾在小程序数据库中不存在,用户可以新建词条、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垃圾归属类。有其他用户可以在该词条页面中,通过投票表示赞同或反对。新建词条活跃度达到一定量,开发方将会征询专家意见,将此词条正式添加入库。
3
献礼祖国
“如果垃圾不分类的话,我们人类可能就会像我们刚才表演的一样,真的被垃圾包围。”刚刚结束科普视频短片《垃圾大魔王》拍摄的韩锐莹说。
科普视频共六支,《垃圾大魔王》是其中之一。六支视频是35个孩子学习的部分成果,孩子们或是扮演“垃圾大魔王”,或是本色出演“环保小卫士”,视频分别从垃圾的产量、垃圾分类的益处、垃圾不分类的危害等角度,将知识融入表演,孩子们通过体验对“演员”身份的体验,记录了属于自己的环保训练营。
孩子们将台词纸拿在手里,紧张的来回踱步,“老师,怎么当演员啊……”有孩子问工作人员,他们对这一身份充满未知。简短的几句话,孩子们反复诵读,一个字也不允许自己出错。年纪小些的孩子,在台词纸上标注着拼音,有的孩子写上自己的名字,说要拿回家作纪念。
首次拍摄时,孩子们僵直着身体,不知道手脚放在哪里,他们眼睛飘忽着看向天花板,一边回忆,一边说着自己的台词,镜头前的导演被孩子们紧张的样子逗笑了。近48个小时,孩子们一刻也不放松,他们刻苦排练、演出,希望将自己最好的状态呈现出来。
“当演员好难呀,但是我还是想拍好一点儿,刚才老师说我们拍的视频是要为祖国献礼的。”一个孩子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在科普视频之外,“环卫子女成长计划”的闭营仪式上,孩子们整齐高歌《我和我的祖国》,饱含了孩子们对祖国最美好的祝愿。
这份礼物并不贵重,却最真诚。孩子们希望成为“环保卫士”,以环保将自己与祖国紧密相连。对于参加训练营的孩子来说,“环卫”是他们的底色,“环保”是他们的使命。
“地球毁灭了人类就要移居火星,但是从小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并不想移居火星,我想守护地球”、“绿色是我们生存的力量,是环保的骨架,我希望地球永远是宇宙中最美的一颗星球”、“大地给予所有人精华,而最后,她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却是垃圾”……一张张白纸记录下了孩子们充满童真的思考,也记录下他们对地球深沉的热爱。
4
社会温情
笔尖摩挲的声响成为训练营终曲的前奏,每个孩子与众不同却又如此相似,他们之间带有惺惺相惜与志同道合。初相识时,他们相互对视会露出羞涩的微笑,笑意还停留在嘴角就假装看向别处,回避陌生的伙伴,但几天后,孩子们爽朗的笑声便飘出窗外,清脆悦耳,他们玩笑着闹作一团,在学习之余,友谊的萌芽也悄悄地破土而出。
影棚里,14岁的苏欣蕊说起对环保的看法时,说起自己的母亲,“我妈妈是北京市东城区一名抽粪环卫人,她时常早上四点多钟便出门,和我约定的出行有时候也不能实现……但是她超级乐观,我也为她骄傲。”
角落里,她在训练营认识的新朋友徐扬看着她的笑容,也跟着笑起来,笑容过后,眼泪却流了下来,她想到了自己的妈妈。“妈妈在做环卫人之前征求了我的意见,”徐扬擦了一把眼泪笑了,“我没有犹豫,完全支持她,只是担心她的身体,因为环卫真的很累,妈妈有时候回到家,就直接躺在床上,完全没有力气,得缓一会儿才行。”
据统计,中国城镇至少万一线环卫人每天清扫面积达30多亿平方米、年清运垃圾约1亿吨、粪便约多万吨……聚焦北京,一线环卫人需清晨6点半准时上岗,下午5点下班,全年几乎无休——原本有一天休息,却也总因为临时的工作而放弃。
“辛苦”、“忙碌”是中国环卫人的现状。年,华夏银行携手北京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建立“助力环卫子女成长基金”,通过帮扶条件困难的一线环卫家庭,助力贫困环卫子女上学,以及一系列关爱环卫子女成长和能力提升的公益活动,让困难家庭得以在繁重的生活中得到喘息,也让受助的孩子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六年,华夏银行持续帮扶了余个一线环卫子女,带领他们先后走进了国家大剧院、故宫、中国美术馆、中国科技馆;六年,华夏银行已累计捐赠万元;六年,华夏银行依旧保持恒温,对环卫子女的关爱热度不退……
年12月,南方周末年度盛典品牌峰会在北京举行,“华夏银行环卫子女成长计划”荣获年度公益案例奖。华夏银行作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致力于成为一家有担当、负责任的金融机构,一直为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贡献华夏力量。未来,在带动项目受惠方个人发展之外,华夏银行将邀请更多的组织和个人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实现社会整体价值增量。
“孩子们通过这个活动,在了解环保知识、掌握环保技能的同时,也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口。少年强则中国强,看着孩子们,从技能的提升到自信的增长,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华夏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张健华在闭营仪式上说,“我们将继续公益事业、创新公益形式,致力于守护青山绿水、守护我们的共同的家园。”
来源:南方周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