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镜头 >> 镜头市场 >> 正文 >> 正文

通过研究全知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探析青

来源:镜头 时间:2023/6/12

英国的小说理论家路伯克指出:“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我认为都要受观察点问题——叙述者所站位置对故事的关系问题——支配。”

从路伯克对于观察问题的观点可以看出,叙事视角对故事的叙述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谁来讲述这个故事,往往是讲故事过程中的第一个问题,虽然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仔细思考,就会发现不论是在小说中还是在影视作品中,故事的视角和叙述者都不是一个单一的角色,而是千变万化的,甚至在一部作品中也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

视角指叙述者或者故事中的人物,以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待故事,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即使是相同的故事也会产生出不同的风格和结构。视角的承担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叙述者,即故事由这个人观察并讲述;另一种是故事中的角色。

这个角色可以是第一人称的“我”,也可以是第三人称的其他角色。视角的承担者在故事中是不可或缺的,它是由作者构造出的一个虚拟人物,承担着表情达意的作用。

而影视作品中所说的视角,与文学作品中的视角又有所不同,影视作品中由于摄像机的介入,会使影片中叙事人的角色变得更加复杂。

影视作品中的叙述人需要一个具体的身份去执行叙事,也可以说,这是影视作品中特有的一种“声音”,不同的叙事“声音”,可能会给故事带来不同的效果。例如以“我”展开的视角,讲述的就是“我”正在发生的故事,或者是“我”对自己故事的回忆,这种视角容易让观众产生亲切感,但同样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的视野范围。

又例如以“他”的视角展开,那么讲述的就是“他”看到的或经历的故事,相对比较客观,不带有个人的情感色彩,可以从多方面多层次去讲述故事,但同时也限制了叙述人的灵活自由。

此外,还有像画外音和字幕这样的非人称叙事,是为了介绍影片的背景而产生,很少有评论性质的观点或者抒情性的语言,在故事中不承担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因此并不容易被观众发现,但它们的出现可以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也是叙述视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总之,叙述者和叙述视角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为影视作品带来了不同的叙事效果,接下来将具体分析叙事视角在影视叙事学中的应用。视角在影视作品叙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叙述层次,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叙述焦点,因此,视角具有多样性。

“叙述视角”最早出现在法国著名叙事学家热奈特的《叙事话语》中,也就是著名的三分法:“把叙事视角分为零聚焦(或未聚焦)、内聚焦、外聚焦”,为叙事视角进行了基本的分类。

随后,申丹的《叙述学和小说文体学》把视角分为了四种类型:“零视角(非聚焦型)、内视角、第一人称外视角和第三人称外视角(外聚焦)”,对热奈特的三分法做了补充完善,使视角的概念更为清晰。

而在胡亚敏的《叙事学》一书中,以热奈特的三分法为基础,把视角分为了“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和外聚焦型”三种,对热奈特的“聚焦”概念进行了详细解释和拓展。

李显杰在《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里,同样把叙事视角分成了三类:“第一种类型叫做不动声色的‘它’、‘它——他’、‘他’,第二种类型叫做画外与画内的‘我’,第三种叫做多个‘我’或‘多重声’”,

从影视叙事学的角度出发,把叙事学理论中的视角运用到了电影中,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解说。参考以上研究成果,本文将把叙事视角分成全视角、内视角、外视角三个类型进行研究,希望可以通过对视角多样性的研究,进一步探析青春类型网络剧的叙事特征。

全知视角

在青春网剧中,最常使用的一种叙事视角,就是全知视角。所谓全知视角,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它又被称为非聚焦型视角、零度聚焦视角等等。

这是一种传统的视角类型,观众可以从各个方面了解到故事的全貌。全知视角里的叙述者大于人物,也就是说,叙述者比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都知道得多,它就像是古代的说书人一样,以一个无所不知的身份来讲述故事,因此,全知视角也被称为“上帝视角”。

全知视角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把故事毫无保留地展现给观众,不仅了解人物的背景、外貌、言行等等,还可以了解人物内心的想法,甚至看到角色本人都没有意识到的想法。

全知视角的视野比较开阔,很善于描绘规模大、人物线索多、矛盾复杂的故事,所以相较于电影,剧集较长的影视剧更青睐于使用全知视角。但是全知视角的弊端也十分明显,它的结构比较单一,没有留给观众足够的想象空间,观众只能被动地跟着叙述人的讲述来了解故事,缺少了趣味性和互动性。在全知视角中,叙述人可以以多种身份出现。

首先,字幕和旁白就是全知视角叙述的形式之一,这也是全知视角中应用得相当普遍的一种叙述类型。字幕一般是伴随着影像呈现,用以告知观众故事的时间、背景等等,多是说明性的文字。而旁白也可以叫做画外音,同样,它以声音的形式告知观众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不承担叙事作用。

字幕和旁白的叙述一般不带有任何情感和倾向性,因此也会比较客观,增加叙事的可信度。它们的出现可以让视野变得更加开阔,自由变换的视角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青春网剧中,一般在故事的开头,用字幕告知观众故事的发生地和时间。由于青春网剧多走怀旧路线,所以在全知视角下,告知观众故事发生的年份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在《人不彪悍枉少年》中,刚开头就用字幕标明了故事的发生时间——年暑假,并以广播来充当旁白,进一步说明故事的发生时间,加强年代感和可信度。其次,第一人称的叙述也可以作为全知视角的叙述人。

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现在进行时的状态,叙述“我”正在经历的故事,属于内视角叙事,因此在下一节进行详细讲述,这里就不再多做赘述。另一种是以回忆的形式,叙述“我”经历的过往,也就是全知视角的叙述。

画外的“我”作为叙述人,处处引导着观众和剧情导向,并带有一定的情感和评价,故事的所有经过都是“我”已知的,因此这是一种“上帝视角”。

例如在《我只喜欢你》中,讲述一段往事之前,偶尔会穿插一些主角人物的采访,通过对已婚的女主角赵乔一的采访,让观众了解到她和男主角在高中时期的故事,以一个全知的视角,向观众叙述故事的经过。

同时,还有女主角的闺蜜郝五一的采访片段,从侧面印证了赵乔一学生时代的经历。这些采访片段体现出了全知视角的灵活性,可以任意地转换视角,让观众全方位地了解故事的经过。

此外,影视叙事学中还有一个独特的全知视角——镜头,不需要其他多余的叙述,镜头就可以带领观众获得“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镜头作为影片的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回忆、暗示等多种方式,让观众获得全知视角。

例如在《暗恋橘生淮南》中,男女主角高中时期一直靠写字交流,并没有真正地见过对方,女主角的同桌叶展颜发现了这一秘密,得知盛淮南在寻找洛枳的她,顶替洛枳成为了盛淮南的女朋友。

这些都是剧中人物不知道的事情,但是镜头通过展现叶展颜模仿洛枳的神态,购买她的同款发圈,借用她的书籍等等事件,传递给观众这一信息,使镜头也成为了全知视角的叙述人。

内视角

所谓内视角,也被称为内聚焦型视角,所有故事都是根据剧中人物的所知所想来叙述的。在《叙事学》一书中,根据其稳定程度又将内聚焦型视角分为了“固定内聚焦型、不定内聚焦型、多重内聚焦型”三种。

它完全凭借主人公或者其他角色的经历去感受事件的过程,而没有任何的外部信息去了解故事的全貌。对于主角人物,观众只能感受到他的所思所想,不能像全知视角一样提供自己未知的信息,而对于其他角色,也只能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猜测他们的意图。

内视角的叙述者与人物相等,也就是说,叙述者所了解的内容和角色一样多,观众的视野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由于这种内聚焦型视角表现的是人物自己的所闻所见,所以他的长处很明显:内视角减小了观众和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叙述者话语的亲切性与可信性。

同时,内聚焦型视角还可以将人物内心的情感与矛盾展现到极致,很容易让观众感受到主人公的深层心理。

当然,内视角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内视角展现的是故事中角色的视角,因此它要受到人物在年龄、性别、性格、背景、气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这些因素也可能对故事的整体呈现带来一定的偏差,从而影响观众对故事的看法。

在内视角中,叙述者也可以以多个身份出现。第一种就是在全知视角中提到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主人公“我”用现在进行时的身份来讲述故事,观众和“我”一样,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它更接近一种正常的感知过程,可以带领观众更轻松的进入故事。

画外的“我”虽然是一个有限的视角,但是可以把“我”目前的感受、所思所想以画外音的形式告诉观众,使观众迅速认同人物,从而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例如在《最好的我们》第一集中,女主角耿耿就利用画外音介绍了自己的名字,以及考上振华高中的原因。从这段介绍中,观众可以得知耿耿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但是她对生活充满信心,是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女孩。

观众和耿耿一样,掌握了她高中之前的资料,但对于高中之后的故事也是一无所知,这种叙述视角可以快速让观众对主人公产生亲切感。

第二种内聚焦型视角是第三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作为旁观者和目击者,“他”的叙述会更加客观,可以带给观众更多的有效信息,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佐证或反驳第一人称视角的叙述。

第三人称视角的存在,灵活地改变了单一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对于揭示主题、推动情节发展都有着一定的作用。

在《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中,男二号傅沛就以自己的视角,见证了女主角司徒末的离开,以及男女主人公的相爱。男主角的导师江教授和同学周磊,也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见证了男女主角关系的变化,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和表现力。

外视角

所谓外视角,也被称为外聚焦型视角,这种叙述视角与“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完全不同,它不仅不知道故事的全貌,甚至知道得比故事中的人物还要少。

所以,外视角的叙述者小于人物,在外聚焦型视角下的观众对故事的内情毫不了解,叙述者严格地从外部向观众叙述故事,无法深入到每一个人物的心理世界,也无法对人物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矛盾进行说明。

它只提供人物的行动,而不阐述人物的意图,只表现客观环境,而不表露出任何情感。外视角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增加作品的神秘感,它所带来的视角局限性让故事充满了神秘感,富于悬念的故事情节和耐人寻味的暗示可以充分引发观众的新鲜感,从而达到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目的。

外视角一般被用于悬疑类或侦探类的影视剧中,例如《白夜追凶》、《杀不死》等,都采用了外视角叙事,目的是制造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效果,让观众产生未知感和恐惧感,从而更完美地融入到剧情中去。

但外视角一般都只是应用在故事的一部分,这种叙事视角不可能持续到故事结束,事情的真相迟早要被揭晓,最终故事会使用全知视角或者内视角的方式来消除观众的疑虑,让真相浮出水面。

此外,外视角富于戏剧性,可以让故事更加生动、引人入胜。由于故事中存在大量的悬念和疑点,给观众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迫使观众要对剧情进行仔细思考并得出结论,增加与观众的互动,调动观众的再创造能力。

和其他类型的影视剧一样,在青春网剧中也没有全部应用外聚焦型视角进行叙事的作品,外视角一般是应用于故事的一些小片段中,用以产生悬念,调动观众的好奇心。

例如在《最好的我们》最后几集中,就运用了典型的外视角叙事:高考前夕,余淮和耿耿来到晚秋高地种树,并约定在高考之后一起回学校拿试卷,但谁知这竟是他们的最后一面。高考过后,余淮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和所有人失去了联系,耿耿尝试过用各种方式打听余淮的下落,但都没有任何回应。

此时的观众视角开始受到限制,不知道余淮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和耿耿一样感觉到了不解和迷茫。时间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转眼间已经到了十年后,年的耿耿已经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摄影师。

跟随镜头和人物的对白,观众只能了解到十年后耿耿的生活状态,了解到她十年间还是孤身一人,并且一直没有放弃寻找余淮的下落,但是仍然没有任何关于余淮的音讯出现。十年后的余淮并没有在镜头中出现过,观众只能从其他人物的对话中,旁敲侧击地了解到全班人都没有余淮的消息。

直到耿耿的同学简单打电话,才让耿耿得知了一点关于余淮的下落,原来余淮这四五年间一直和他的好朋友周末一起合租,这时候剧中人物周末了解到的关于余淮的消息,远比观众多得多,他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表达,不禁引发观众的好奇,思考余淮到底为什么会杳无音信。

之后,观众透过周末的描述,看到了余淮的笔记本,还有这些年他的生活痕迹,但外部的镜头描述无法让观众了解余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片段完美地展现了外视角叙事的特色,留给观众相当大的想象空间。

最后,余淮的出现揭晓了谜底,叙述再次回到全知视角,解释了余淮消失的原因是高考失利,解除了观众的疑惑。外视角十分擅长于制造悬念,营造神秘感,成为影视叙事中一种重要的叙事手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