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对故事悬念的渲染设计
电影学者普遍认可将诺兰电影归为“谜题电影”,其作为一类典型的好莱坞叙事模式,为诺兰的电影文本表达遮蔽着一层思维迷雾。
当故事情节的因果关系不再明朗,时间形态也一团乱麻时,观众唯有通过专注于银幕信息,细品与复看,才能寻得疏通叙事的线索。谜题电影所充斥的大量迷惑信息与不确定性,究根结底变为悬念感的设计问题。
优秀的悬念处理,不仅能成为情节发展的点睛之笔,对于衡量故事的好坏与否,同样举足轻重。
总言之,没有一个故事可以剔除悬念的基因链条。电影里的情节张力和戏剧性表达,若想以更具引诱力、吸引性的手段来实现,悬念便是得以倚仗的最佳技巧。
它不仅能将故事里的所有潜在因素一一喷薄迸发于你眼前,还能将积攒的情感能量不留余地地释放。
诺兰为了在爆炸的叙事信息前充分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尤为在意对影片悬念氛围的营造。力图充分调动起观众的猎奇思维和好奇心理,驱动观众着向谜题的深处一探究竟,“并以各种微妙的方式暗示:‘妙处在后头,现在还不能搁下不读’,从而激发读者的兴趣、好奇心或悬念”。
而诺兰此番悬念设置的媒介,依然是空间。在影片《记忆碎片》的开端,诺兰便以两处空间刻画将悬疑度拉满。彩色画面里蓝色忧郁色调的旅馆显得阴森压抑,晃动的镜头传递出整个房间的杂乱。
当观众正在好奇这里发生了什么时?悬念的营造接踵而来,一具男性尸体旁有人正在拼命甩动手中的宝丽来照片,违背常理的是,照片上的影像随着时间流逝越发模糊。
在这个空间里,血液逆流,子弹上膛,动作归位……原来这里的一切都是以逆回的方式存在。
正当观众对这个奇异空间悬念满满时,画面戛然而止,映入眼帘的是同样布置的酒店旅馆,不过变为了黑白色调,足够的空间镜头证明此地正是先前命案发生的场所,但男主角从床上惊醒,困惑的眼神似乎与观众一样疑虑。
片头这仅三分钟内的两大空间刻画,便将一系列的问号抛给观众。为何会有彩色与黑白两类空间对比?为何彩色画面的情节都是倒回形式的存在?在黑白画面里苏醒的男主角为何对环境感到一无所知?
开端一连串的悬念设置,便已支撑起整个故事的吸引力。英国近代戏剧理论家威廉·阿契尔曾言,悬念的本质是“预示出一种十分吸引人的事态,却不把它预叙出来”。
诺兰的设计技巧恰为如此,借由空间环境的暗示性,将剧情的悬疑感传递开来。选择在影片开头设置,是为了在叙事起始就充分调动起受众的想象力,哪怕在观影过程中即刻理清叙事逻辑有所难度,但仍有专心致志参与的热情。
无独有偶,在长达三小时的硬科幻片《星际穿越》中,诺兰也是以悬疑性空间的连环出现,来牢牢掌控观众的注意力。
影片起始,墨菲房间就因为“幽灵”的打扰,而出现了一系列难以解释的现象,人们不禁想象墨菲房间到底是何种存在?当库珀与布兰德博士前往太空探险时,他们曾提及的三颗可能性星球又是怎样的生存样貌?
当库珀自愿牺牲,坠入虫洞时,他的生命又会被怎样的环境所威胁?测算出虫洞数据的库珀,会怎样将信息传递给墨菲所在的三维空间?最终布兰德博士独自前往的艾德蒙斯星球是何种形态,真正适宜生存吗?
在庞杂科幻叙事体系下,层层相扣的空间悬念让观众不敢有丝毫的精神松懈,注意力被牢牢指引且牵扯住。不仅消除了长时间观影的疲乏感,惊奇性空间对于预设悬念的解答,让这场电影迷宫游戏趣味十足。
之所以选择空间作为悬疑设置的媒介,除却空间的暗示隐喻性质利于技巧展开外,诺兰对空间里感情的融入,也让悬念的存在显得更为自然合理。《星际穿越》里的卧室,作为承载了墨菲与父亲亲情羁绊社会性空间,成为解释父女信息传递的关键再合适不过。
影片的主旨在说明,当科学的理性还无法解释跨维度信息的传递时,爱便是克服一切的手段。利用这些充满情感的空间设疑与解答,顺理成章。
所以,《盗梦空间》里妻子自杀的房间是解开柯布所有困惑的关键;“蝙蝠侠三部曲”里布鲁斯·韦恩对哥谭市的爱与恨成为了悬念顺势发展与意外逆变的诱因。
作为谜题电影的集大成者,诺兰的创作时常拿来与悬疑大师希区柯克比较。如若说电影巨匠希区柯克是靠对情节信息的藏匿和心理动机的塑造来让悬念成立的话,诺兰则是以空间的悬疑感和叙事不可思议性让自己的谜题创作完整。
这也是诺兰为增添自我作品观赏性所做出的努力。
空间为线索的紧凑节奏剪辑
剪辑,作为电影语言里的合法性存在,绝非简单的对影像素材进行加工,而是通过组合与拼接,将导演的叙事意图准确传递给观众,形成电影叙事的节奏感。
为了让受众完整接受影片信息,获得良好的观影体验,创作者往往会通过剪辑预先考虑好所要输出的信息内容。法国电影理论大师马塞尔·马尔丹指明,影片节奏正是“从镜头按不同长度和幅度关系将镜头连接起来产生的”,同时也有学者强调,“影片剪辑的百分之九十问题都是节奏”。
真正处理好剪辑问题,才能保证优质的叙事流畅度。如何摆放画面位置、处理色调与运动,成为了衡量一名导演电影水准与艺术审美高低的重要参考。为了实现自己的叙事奇观,诺兰依旧选择空间作为线索,来实现简洁有力、却又准确信息传递的剪辑方式。
以《敦刻尔克》为例,敦刻尔克海滩作为一个巨大场景容器,为了呈现生存的严酷,诺兰以海陆空三个空间层次做划分,来实现各自空间场景里的多事件演绎。
海陆空三线时间长度被有意艺术化截取,结合事件爆发的密疏程度,形成参差的节奏感,并且在情节中设置恰当时间结点,让不同空间发生事件再视角合一,从而保证故事发生的连续性不被打断。
其中节奏最缓的为陆地空间,最为激烈的是空战部分,而时间点的安插分别在影片的59分51秒和1时18分33秒。
第一处以空线法瑞尔战机坠海事件切入,将其眼睛作为镜头视角,然后是柯林斯浮出水面,慌乱中抓紧打捞杆仓惶逃生的中景画面,最后画面定格在他看到海线上奄奄一息的彼得的俯视的主观镜头,在此处诺兰完成了海线和空线两空间里事件的会合;
第二处位于影片的1时18分33秒,互为对峙的战场困局之下,陆上军队士兵撤退道路被完全切断,镜头语言是以军官望向海洋,看到大批自发前来营救的民用船队的画面,继而将海线和陆线空间汇合起来。
之后进行到1时23分时,诺兰给予了柯林斯将海面上的落水士兵拉入船中,同时仰望天空的近景刻画,随后镜头位移推远,将柯林斯注目空中战况的背影虚化,最终景深定格在正在僵持战斗的两架飞机上,至此诺兰完全实现了三线空间里的事件的融合。
面对敦刻尔克海滩这单一的事件场景,以空间为线索来完成剪辑,让有限场景里的叙事也拥有了层次性,节奏感也应运而生。同时为了让自己的镜头语言更加简洁干练,诺兰还特意利用剪辑手段隐藏了诸多可利用的镜头,借此让叙事更为直接明快。
同样是《敦刻尔克》里,沙滩上的士兵为了躲避敌军扫射逃进船舱之中,为了活命,众人试图驱逐一名同伴下水。此情节里诺兰隐去了各位心理斗争和思想变化的过程,结合船舱内昏暗的空间形态,仅以三句台词就诠释出了曾经生死友谊的瓦解。
主角汤米说:“他就是想活下去跟我们一样,他救过我们。”旁人回答:“他死都比我死强。”另一士兵冷酷迎合:“那就再救一次好了。”生命受到威胁、逼仄压抑的空间,让人性求生的本能被放大得真切无疑,空间环境的感染力,让人物的行为动机无需过多赘述。
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存抉择,通过空间的帮助,30秒的镜头语言足以实现,准确且不拖沓。这便是诺兰由空间启发出的剪辑技巧,提取其中最有效的空间场景予以展示,核心信息暗含于空间之中。
对信息的深化理解引导观众用想象力来弥补这种处理被美国电影学家罗伯特·麦基称赞,他说:
“切勿将观众通过常理便能轻易推断出的已经发生的事情包括在故事之中;切勿向观众传递解说信息,除非缺失的事实会引起迷惑。你并不是靠给予信息来保持观众的兴趣,而是靠扣押信息,除了那些为了便于观众理解而绝对必需的信息”。
诺兰曾言,自己的剪辑风格深受剧场演绎的影响。学者霍华德·苏伯也赞成,剧场是富有创造力电影导演的摇篮,因为剧场演绎的即时性反馈,让如何在戏剧的开始的时刻便抓紧观众的心和脑,成为了创作者的必修功课,这或许是要优先于习得电影操纵技术更为重要的才能。
故诺兰渴望在自我的叙事里实现与观众的即时互动。现在,诺兰借助空间的效用,来实现剪辑的节奏感与流畅性,同时简洁的表达,亲手搭建起了这场导演与观众间的“智力游戏”。
诺兰以刻意的信息隐藏来促使观众寻找解密,而观众则在解谜的过程中获取了头脑风暴的快感与心理满足。特别是诺兰新片《信条》上映后,这种观影时的“在场性”被强调到达峰值,强大的思维难度,要求观众必须紧盯银幕,不漏读任何细节。
这种挑战性和趣味感,是传统电影前所未有的。此外,每一次以空间为标志的镜头剪辑,代表着多重视点间的游移变换,场景里机位、构图方式,抑或声音的细微处理,都会立马触发观众对于空间变化的敏锐捕捉。
由此,诺兰不将过多的信息塞入叙事里,在透过剪辑强调出的空间视点的变化中,自然表达出叙事的聚焦与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诺兰电影里除了存在叙述者视角外,还有分外精彩的以人物视线为联系的视觉镜头,要以角色的主体视角,表现出“看的景象”或者“看的过程”。
在《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医院走出,诺兰以一个长镜头让观众与小丑展开视线上的联结。画面近景于小丑的双眼,他的目光并没有承接者,仿佛在直视银幕前的观众,呈现“看镜头”的效果。
理论上镜头视线直达受众,触犯了视觉禁忌,造成了一种跟拍之感,暴露出了摄影机的存在。但这种新闻的追踪效果却是诺兰有意为之,画面持续5秒不到,镜头即刻上摇至全景视角,医院全貌的恐怖破坏。
这样的画面剪辑思路,唯有以空间视点为参考才能巧妙缝合,因为在几乎同时发生的两个对象前,若以时间剪辑,是无法同时实现对小丑心理叙事和现实叙事的刻画的。
电影空间叙事的灵活性,给予了诺兰更多叙事自由度。多重视点的急速游移,也是对观众观影习惯的挑战。克里斯托弗·诺兰如今被赞誉为“叙事的魔法师”,或许正是空间为线索的剪辑思路指引,让这种“叙事魔法”更加大放异彩。
空间与时间的相互作用建构
早年,马赛尔·马尔丹曾将电影里的时间与空间设置成对立状态,时间作为电影叙事里的考量元素,以一种“根本性”的姿态优先于空间解读,被视为起决定作用的构件,空间的价值和意义被遮蔽忽视,成为了一类附属范畴。
但随着“空间转向”风潮的涌动,空间意义在电影里的比重愈来愈大,大众普遍认可要将电影视为时间与空间的综合体,恰如巴赫金所言:
“空间和时间标志融合在一个被认识了的具体的整体中。时间的标志要展现在空间里,而空间则要通过时间来理解和衡量。这种不同系列的交叉和不同标志的融合,正是艺术时空体的特征所在。”
因此,电影理论家将电影艺术严格定义成三维空间与思维时间复合后的产物,如吉尔·德勒兹的“有生命的影像”之说。
如何去处理电影时间与空间的关系,对于一部作品的审美实现起到决定性作用。当观众面对银幕时,时间的四维性会被大大削弱,为了增强感官的体验,诺兰以空间化时间的创新手法来谨慎处理自身电影里的时空问题,让时间具体进空间的范畴之中,为自己的叙事奇观创造条件。
在诺兰的叙事文化里,被空间化后的时间出现了典型的“异延”特征,以造成作品的主题与意义持续退后延宕,最终抵达难以证明的地步;而复合时间后空间也从“地域”、“场景”等传统概念里实现升华,拥有了联结虚幻与现实的力量,展示出显著的弥散结构,构成的是一类“多形态、动态、灵活的适应性系统”。
因此解码诺兰的叙事才华,其对时空关系的精准拿捏值得我们倾注大量注意力。法国解构主义理论家德里达在提出“异延”一词时,是为了刻意将其与“差异”一词划清界限。
据他所言,“差异”表现出的是空间上的差别,而“异延”则存在于一切在场、实在与存在之中,是空间上差异和时间上延搁共同作用的结果,能诠释出意义的表达在时间之流中被不断跌宕的过程,表现为延迟的状态,以便延缓欲望的达成。
德里达在著作《哲学的边缘》中解释说:“根据古典式严格的概念论,‘异延’可以被认为用来表明一种构成的、生产的和本原的因果性,表明可能产生或者构成不同事物和差异的断裂和分化的过程。”
故“异延”在叙事文本里可以被视为悄然颠覆性的存在,它以原型差异的形式,渗透进每一类概念之中,以倾覆既定结构的模式来彰显自身存在。
受到“异延”的影响,我们在每一次感受艺术文本时都会拥有新的但却似曾相识的体验,可贴近本真世界的可能性永不存在。
诺兰电影里显著的意义难以被确证特征,便是“异延”作用后的结果,无处不在的解构,让诺兰的电影镀上了后现代主义色彩。当时间被空间化处理后,一切指向意义便由空间画面的象征性塑造而替代。
此处借《盗梦空间》展开分析,影片中柯布“植梦”时的时间设置便是时间被空间化后的结果。由于梦中大脑的运行速度加快,每一层的时间长度都是上一层的二十倍,现实里的一小时在柯布潜入第三层梦境时已经被延长至十年。
为了让观众鲜活感受这种时间速率的变更,诺兰不仅以空间里一切运作变慢的现象来进行暗示,贯穿梦境始终的法语歌曲,也随着穿越的深入而节奏放缓,作为空间里的声音形式来配合信息传递。
被空间化后的时间形态就这样生动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令其瞬间理解了梦境里时间的法则。
接下来,空间化时间里的异延特征发生作用,四层梦境里的每一个场景都还原于现实世界,柯布都无比熟悉,但却在梦里永无法触及到主角所期盼的本真世界,这也让故事的结局不再清晰明朗,看似柯布完成任务返回到了现实的家中,但那象征现实空间与梦境空间界线的旋转陀螺依旧在运转,我们难以辨认柯布到底身在何处。
再如,柯布最终在迷失域空间里找回年迈的斋藤时,因为异延性他早已忘却了自己的任务,且难以区分梦境与现实中的自己。斋藤所面临的不同空间的认知困境,本质上是时间空间化后,现实与梦中时间差异所导致的结果,这种差异颠覆了斋藤在现实世界的身份与角色。
无独有偶,《星际穿越》里诺兰对空间化的时间也拥有淋漓尽致的展示。库珀驾驶飞船降落的第一颗米勒星球计时与地球是有所差异的,任务开始前,他提及这里耗费的一小时相当于地球的七年。
当其任务开始时,时间所依赖的数字衡量形式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空间里人物行动的争分夺秒和引力巨浪来袭时紧急撤退的生死攸关。背景音里时钟的走针拍速也悄然由四十八的频率上升至六十,以此来暗示这里所耽误的一秒,对应皆为地球空间的一天。
这种空间的压迫感和威胁性让观众忘却了去计较时间的具体数值,但也充分领略了时间飞逝所带来的恐惧。
最终,空间化时间的异延性将答案揭晓,库珀等人的生命时间已经与他人完全颠覆——米勒星球的三个小时让罗米利一人在空间站等待了二十三年,库珀与女儿的年龄也实现了难以置信的倒置。异延的结果就是让一切被延迟、颠覆,曾经真理性的“意义”与“存在”也会走向瓦解。
除却空间化的时间,在具体电影叙事空间里隐形复合进时间概念,也是诺兰利用电影里时间与空间互相作用的结果。
美国学者加布里尔·佐伦曾提出电影空间里的“空间复合体”概念,认为电影镜头里的场景和地点在融合时间的概念后,还衍生出了时空展示的功能,达成一种构想性质。最为显著的处理便是“蝙蝠侠三部曲”里哥谭市的塑造。
这座原本漫画里的虚构城市,诺兰充分借鉴纽约、洛杉矶的城市模式让其成形,借此指向现实空间。诺兰有机集结起法院、监狱、豪宅城堡等具体场景,让其为蝙蝠侠的故事产生叙事推力。
这些场景因为事件发生的因果性排列在银幕上陈述给观众,本质里是时间的前后顺序让其有序组合。
同时,在叙事过程中诺兰还不断闪回韦恩夫妇被枪杀的剧院场景空间、以及象征韦恩恐惧来源的蝙蝠枯井,看似是解释情节的来龙去脉和丰满人物形象,但暗线里是补充完整了故事发生的时间链。让观众哪怕是在场景空间的变化里穿梭,却拥有清晰的时间概念,感受到哥谭市这座空间复合体。
哥谭市的本质虽为构想,但诺兰的现实指向,让蝙蝠侠这个虚拟的超级英雄也更具现实血肉,但漫画里他在城市中惩奸除恶的行为依然存在,蝙蝠侠元故事里的神话色彩依然闪烁,不禁让哥谭市这座亦真亦假的城市空间也魅力无限。
叙事以“异延”效果让时间达成空间化,以及“空间复合体”的建立,是诺兰能动处理空间与时间关系后结果,此也为诺兰电影叙事里时空作用后的最显著特征。电影作为与生俱来的时空综合体,如何厘清空间与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发挥其二者间的创造性,是区分每位导演叙事智巧的关键。
诺兰的个性化加工,让自己的空间叙事与同侪形成区分。空间化后的时间更显隐秘,无形中让影片的意义被动摇延宕;具体的场景空间在复合时间概念后,让故事发生的场域扩大,背景更为丰富。
前者让诺兰的叙事结局更为开放且出乎意料,而后者存在则让诺兰的叙事更为自由,场景的任性变化也丝毫不会扰乱逻辑结构与时间脉络,二者的共同作用让影片内涵的变化与触发成为趣事。
由此,诺兰为自己的电影叙事注入了源源生命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