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镜头 >> 镜头优势 >> 正文 >> 正文

观影手记把诗词拍成电影中国社会科学网

来源:镜头 时间:2023/11/6
专业治疗白癜风好的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关于叶嘉莹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前些日子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了首映礼。这是叶嘉莹唯一授权的传记电影。今年已96岁高龄的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汉学家。她学贯中西,积极推动中华诗词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她的诗词也成为海内外华人传承根脉、回忆乡愁的文化纽带。叶嘉莹具备深厚的国学根底,又深谙西方文艺理论精华,擅长将西方文论思想融会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探讨和诠释中,赋予古典诗词以鲜活的生命力。叶嘉莹一生漂泊海外,饱经忧患。年,叶嘉莹终于盼来了重返祖国的时刻。为此,她一口气写下了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这是叶嘉莹第一次回国探亲,而这第一次回国探亲便是在广州入关并飞往北京的。叶嘉莹至今还留着这张飞机票,此后多次往返国内外,也是经由广州进出。在《祖国行》中,她描绘了对广州的感情:“归途小住五羊城,破晓来参烈士陵。更访农民讲习所,燎原难忘火星星。流花越秀花为绮,海珠桥下珠江水。可惜游子难久留,辜负名城岭南美。”诗中记录了她游历烈士陵园、农讲所、流花湖、海珠桥等广州地标后,对这座岭南文化名城由衷的赞叹。半生飘零的人生经历,使得叶嘉莹在品读诗词时,常感人所未感、悟人所未悟、道人所未道。在诗词中,她发现了一种“弱德”之美。这种“弱德”不等同于“弱者”。“弱德”是有所坚持、有所承担,不被苦难所裹挟、迷失方向;在漂泊中,依然能凭诗词持守,成全自己。她的“弱德”,实际就是女性坚强之美。这部文学纪录片的出品人介绍说,叶嘉莹的一生恰如其分地传达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观与生存观——无论身处何种境地,他们始终以“弱德”的精神、操守面对。叶嘉莹曲折辗转的一生,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通过影片,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叶嘉莹个人的不同人生阶段,更是国家与民族的宏大叙事。该片以叶嘉莹在北京察院胡同祖宅为结构概念,由外而内,交织着叶嘉莹历经劫难波折的个人命运史和对诗史的追寻,体现了“忧患苦难年代为何有诗人”的真义。影片中有大量的空镜头运用,四合院、壁画、浮雕、字画等,构成了人物生活的场景和环境,对叶嘉莹的人格魅力、诗词生活与艺术进行了充分的展示。叶嘉莹的诗词吟诵,是在用生命来吟诵,她是把自己的生命和诗之精神融合在一起,而且将配乐与诗词吟诵彼此对应,产生出一种声音之美。整个片子的调性、文理和质地,都呈现出中国式的一种极致之美。叶嘉莹历经人生艰辛后的淡然超脱,正是中国传统诗教的温柔敦厚、中和包容在精神人格上的体现,印证着诗歌可以化育心灵、提升精神境界的作用。该片的出品人曾有“把诗词、文学拍成电影是非常小众”的担忧,但现在这部文学纪录片登上大银幕与观众见面,用新的叙事方式面对观影者,使人物传记类纪录片找到了新的表现形式,使诗词、文学找到了新的文化传播方式。有人说,今天是一个读图时代、读屏时代。人们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接触文学的时间、文学阅读活动越来越少。文学面临着要适应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新课题。大众读者不仅对文学的表现内容、艺术表现方式有新的需求,对文学的传播方式也有新的期待。在文化传播日益技术化的语境下,作家、作品、读者之间的关系发生着复杂的变化,而借助电影来传播文学的力量,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我们常说,文学的力量是对人们精神生活有所影响的力量,是滋养心灵、转换心灵的力量。观看这部文学纪录片,看到叶嘉莹把一生奉献给诗词和她从容面对一切磨难的精神,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中国诗词不朽的文化魅力,以及这一文化瑰宝所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年12月11日第期作者:许民彤精彩推荐:以远景目标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世界意义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