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镜头 >> 镜头优势 >> 正文 >> 正文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家庭情节剧

来源:镜头 时间:2023/6/23

家庭情节剧及其伦理叙事——以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例

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伦理思想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独具特色,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如影随形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价值理念。李泽厚先生认为,“孔夫子的学说不仅仅是道德训诫,它里面提出了很深刻的问题,人生意义的问题,也有天道和立命的问题,这些都是伦理学的问题,这恰恰是中国式的哲学。

中国哲学在某种意义上主要就是伦理学。”也有学者认为,中“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成熟的伦理文化之一,两千多年前便形成了较完备的理论形态和实用化、世俗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具有积极的入世功能。它之所以能够绵延不断,作用至今,得益于伦理一政治这一文化类型的粘合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以德立言,提出‘内省’、‘慎独’等系统的道德修养理论,作为个体自我修养的原则。”“中国历代名贤则是以自己的实践,正面强化了‘立德、立功、立言’的思想,引导人们以求善名为立身行事的重要目标。”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在这一文化主导下的文艺创作,自然也渗透着对这一文化理念的践行和反思,家庭情节剧的延续与革新便可为之立此存照。

一、蔡楚生与他的《一江春水向东流》

与中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与时代更迭同命运共呼吸的中国电影,承载了许多超越电影文本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内涵。从历史维度来看,在以社会功能尤其是伦理功能为导向的创作生态中,中国电影通常都把社会问题、个人情感置于家庭伦理的叙事模式之中,用道德、人性的完满或残缺来代替形而上的思考和批判,由此形成了随社会和时代更迭和变化的伦理叙事模式。有学者说伦理片、武侠片是中国电影原创类型。

但无论是伦理片亦或是武侠片,其核心观念、文化内涵、思想价值都是伦理之上、善恶分明。换言之,伦理片是中国电影的“原型类型”。综观中国电影史上最受市场、观众欢迎的影片,如《孤儿救祖记》《姊妹花》《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等,都是把社会问题、个人情感置于家庭伦理的叙事模式之中;并且结合中国传统叙事文学里一波三折的“传奇性”叙事模式,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中国观众的观赏习惯和审美心理,也因此拥有了恒久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生命力。

蔡楚生的“影片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观众具有莫大的艺术感染力,能使他们开怀大笑或揪心涕泣,使他们恨一个人,爱一个人,同情作者所钟爱的主人公的遭遇和命运。总之,它硬是能活生生地牵动观众的神经,让观众的感情跟着他影片的情节一道走。”在由蔡楚生、郑君里编导,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等主演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里,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中国家庭悲欢离合的故事,观众既气愤于男主人公张忠良从原来的爱国青年到后来变成一个抛母弃子、玩弄女性、逼死妻子,为社会所不齿的人,又同情于妻子素芬在丈夫走后独自承担起照顾家人的重担,但却不得善终的遭遇。

观众在这里其实已经不是在进行形而上的思考和批判,而是用传统的伦理道德来对人性进行判断和约束。换言之,对张忠良人性残缺的指责以及对素芬这个符合传统意义的妻子的怜悯,代替了对张忠良从淳朴到堕落的背后动因的探寻,以及对素芬遭遇的反思。可以说,影片将个人情感、社会对人性的异化等问题置换成丈夫与妻子、家庭的伦理叙事之中,更容易让观众接受和理解,也更容易达成某种共情和共鸣。

二、从蒙太奇理论谈起

不难发现,中国家庭情节剧擅长运用蒙太奇的电影语言风格,即多以中近景为主,镜头有明显的指向性,从而保证人物形象的完整性和叙事的连接性。从叙事方式来看,中国家庭情节剧受中国传统文学叙事的影响,比较注重叙述的完整性,在构图上尽量保证人物的整体性和完整度。所以诸类电影更多选择采用中近景,以便拉近观众与电影之间的距离。

比如在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中,妻子素芬在何文艳举办的晚宴上认出了离家已久的丈夫张忠良,当她发现张忠良已经背叛了自己,背叛了家庭的时候,她因承受不了突如其来的打击倒地晕厥。在这个段落中,影片采用中景镜头,将素芬的惊讶、悲伤、愤懑以及最后的晕厥,完整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种拍摄方式让观众更为清晰地感受到素芬情绪的强烈变化,并对其遭遇产生同情心理。同时,影片以大量中景镜头呈现丈夫张忠良和其他人的状态,在两方鲜明的对比之下增强镜头的感染力,让观众更能感受到张忠良背叛妻子、抛母弃子的可恶行为,给观众带来极大的心理冲击。

受传统影响,中国家庭情节剧更为强调伦理教化功能,所以创作者往往借助蒙太奇来规范和引导观众的注意力,以此赋予镜头语言某种指向性,带领观众进入到既定的情绪和场景中,进而达到共情效果。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伦理-政治型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维持现状的保守主义倾向,它在维护既定社会结构的稳定和人伦关系和谐的同时,不仅难以实现宗亲血缘关系的突围,也缺少对人的独立价值存在、自主人格的尊重和维护,这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改变现实、引导人们进取开拓的超越目的性力量。

可以说,由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推演的各种伦理思想,尤其是儒家伦理思想,滋养着中华民族习俗和道德观念,不仅在中国本土,在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乃至在西方社会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科学地总结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批判其糟粕,继承其精华,方能真正意义上促成现代化转化、创新性发展。依照这一逻辑,中国电影的价值观表达、伦理观表达,也应与中国人的现代生活、现代价值观相适应,相协调,如是,作为文化载体的电影,才能释放其应有的力量,推进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繁荣,契合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呼应中国人全面自由健康发展的趋势。

饶曙光:现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资料馆原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原秘书长、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原主任。

高尚君(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演艺工作委员会会长)-编发

(十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