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电影《》,我是带着10岁的儿子去看的,目的是加强孩子的爱国教育。一开始其实很担心孩子会看不懂,毕竟这部电影的节奏非常快,一些重大历史进程只用了几分钟的镜头衔接。
电影开始没多久,王仁君饰演的教员在车上露面的第一个镜头,儿子就指着银幕结结巴巴的轻呼:哇哇哇,那那……那是毛爷爷吧,太像了!
我就知道,带他来看这部电影,来对了。
他通过综艺认识了李晨,电影演到一半,守常先生就义的时候,他才看出来这是李晨。
他看过《隐秘的角落》,认识张颂文,但看完整部片都没认出何叔衡是张颂文演的。
……
我为什么要带孩子看《》
其实进入影院之后,我粗略观察了一下在座的观众年龄,20~30岁的年轻人占多数,还有成双入对的情侣,这是个好现象。带孩子的,只有我一个人(我连侄子都带来了)。
一边看一边还要为他们低声讲解,幸好我们坐得很靠前,前后左右的位置是空着的没有影响到别人。
前面的铺垫,需要为他们讲解为什么那群穿着制服的中国人要拿着枪对着工人,为什么外国人在中国的地盘上可以耀武扬威,还有阿三把守,为什么中国人进入公共租界还需要出示通行证,为什么他们开会还要躲躲藏藏,甚至躲到嘉兴的船上去。
他们问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为什么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对付中国人。
直到电影结束,他们还在问个不停。
这部电影给他们留下了无数个为什么,即便我快速的讲解,他们也是一知半解,然后留下一颗疑问的种子,将来会在学校里、历史老师的讲解下,将这颗火种点燃。
这是一个启蒙的过程,年纪太小的时候可能连为什么都不知道问,10岁刚刚好。
我们生在盛世,但幸福来之不易,历史更不能忘记,一代一代的相传需要影视传媒的柴火,与书本上的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更直观的了解到历史,了解我们这个国家曾经遭受过的苦难啊。
历史人物的烟火气息
相对于厚重的历史,影片的短短分钟,如何能够展现得足够翔实?只能从人物细节、镜头上,下更多功夫。
不是喊喊口号就行的,那得有血有肉有个性,才能把观众代入进去。
例如张哲瀚饰演的萧子升。
萧子升和教员是感情深厚的挚友,两个人有同一个理想,却又有不同的政见。平日总是为了这个理想要如何具体实施而吵架。
一个想等待观望,因为时机还不够成熟。一个想尽快打破旧世界,因为人民陷入水深火热、国将不国,等不了。
萧子升思想保守的同时,言语却很激进,两人就差拍桌子干架了。但争争吵吵,也起到了探讨的作用。
听得出张哲瀚用的是自己的原音,语调高昂、身姿挺拔,刻画出了一个精气神相当足的人物气质。
他的戏份并不多,出场的两次,都是在吵架。一次是在救何叔衡之后一边走一边吵,一次是桌边小聚的时候站起来吵。
导演说,第一次见到张哲瀚的时候,就觉得很符合自己脑子里想象的那个人,打扮时尚、思想固执。
虽未交代人物去向,熟知历史的人应该也知道,他最后还是与教员分道扬镳了。
这个人物的穿插,侧面阐述了教员在建党前遇到的各种阻力,不仅仅是来自于外部,还有至交好友的不认同。
陈坤的眼神
陈坤扮演陈独秀,被一些人质疑长得太帅,似乎不太适合。
但看到他这种癫狂式的表演,我认为他在几分钟的戏份里完全演出了这个人物的精髓。
这里有蒙太奇式手法的加持,当然也不能忽略他足够精彩的眼神与肢体的刻画。
有些人物或许并非人们印象中的温文尔雅,陈独秀的特质是具有煽动性的,他与李大钊几乎是个对立面,一个极其容易激动,一个沉稳、顾全大局。
个性的鲜明特征在两个人面对面谈话时,刻画得非常清楚。
尤其是他隔着囚牢窗子的那个眼神——让你充分相信,他是个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人物。
他的偏执,也为今后的人生走向埋下了伏笔。
黄轩和倪妮的感情戏
这样的乱世之下,结个婚也不容易,小两口还是保持了仪式感。
倪妮扮演的王会悟从狭窄的楼梯上下来时,满脸都是对婚后幸福日子的期待笑容,但实际上过的是,和李达(黄轩饰)一起东躲西藏,共同为了事业而奋斗的高强压力下的日子。
再苦,只要理想一致,那也是甜的。
她送一碗汤圆给他,他哼唱着《国际歌》,怀着对新世界的向往,王会悟流下了希冀的眼泪,这就是特殊时代里的爱情。
有他们俩的戏份,基本都是很活泼的。例如跟女校借宿舍时,不善于说谎的王会悟,在李达的监督下一次又一次地奔跑练习,居然还有点甜蜜。
实际上,借宿舍是真有这段历史,王会悟也确实不擅于说谎,所以怎么借的,中间发生了什么,就是电影剧本如何去呈现了。
这段细节不仅有烟火气,又契合历史的进程,很走心了。
一分钟的镜头,指甲缝里都是戏
张颂文饰演的何叔衡是个很有趣的角色。几个细节呈现,就把人物稳稳立住了——一个有点迂腐又有点孩子气的知识分子。
操场上焚书,他不顾荷枪实弹的阻拦,冲到前面去振臂高呼,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真情实意地演绎,让人不禁泪目。
细节一、萧子升和教员把他从群情激奋的现场救走,两位还在后面吵架,他怒气冲冲地打断:那我也要看书!
细节二、在去上海的路上,他满脸好奇的趴在车窗边,看到行人穿着锃亮的皮鞋后,他把自己的长袍掀起来,摸了摸自己的布鞋若有所思。
细节三、深夜大家在窗前聊天,他提到了自己的同乡考科举的见闻,语调苦涩悲呛:“他不知道太后长什么样,因为都得跪着,不给看……”
“不准抬头做人,是何等的悲哀”
他的毕生理想,就是要让所有人都能抬头站起来。
张颂文的几个细节,其实镜头都很少,在最后跳崖之前被围剿的那个片段,也就一分钟左右吧,他却为了这个镜头做了“额外的准备”。
他觉得破破烂烂沾满血污的衣服还不够。
在片场逮着人就问,这哪儿有泥地呢?原来是为了找个泥地打滚去。
地上铺着砖块,他就把手指插入砖块缝隙中,让自己的指甲都塞满泥土。
抓一把树叶撒在自己的头发上。
这部戏没有主角,每个人的出场戏份都很有限。但只要都有张颂文这样精益求精的心态,就必不会使剧情浮于云上。
爬上山坡的时候,何叔衡显而易见地陷入了精疲力竭的状态,看起来受了不少的苦。最后在山崖上,也没有直接一跃而下,而是看了看下面又望向天空,镜头立刻切换。
只有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交代了几位重要人物的结局,你很难立刻接受,前一刻还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下一刻就被绑在椅子上遭受酷刑拷打,那么美好的女孩随着枪声瞬间倒在了地上……
他们用自己的牺牲,唤醒了更多人对旧世界的抗争。
这些演员,也用自己的全身心融入,去诠释那一段峥嵘岁月,那群热血激昂的、平均年龄才28岁的革命者们。
出了影院,儿子说:我觉得我们现在好幸福啊。
是啊,盛世已如先辈所愿。
愿我辈铭记历史,代代相传,守卫初心,祖国方能愈发强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