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镜头 >> 镜头优势 >> 正文 >> 正文

当艺术偶遇科学,整个宇宙都可以装入镜头之

来源:镜头 时间:2022/9/28
中科出席第十届健康中国论坛大会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content_1039159.html

夜幕降临繁星升起,我们仰望星空,用镜头去探索自然之美,在驾驶的路上发现纯净世界,在前行的步伐中享受那一刻的身心自在。

12:10

这是陈海滢

一刻talksX亚洲龙联合打造的《大探索家》的分享。在传统的认知下,摄影是艺术,科学是理性思维,这两者隶属于感性和理性不同的范畴之内。但是在陈海滢眼中,当科学和摄影融合之后会诞生一个理性思维与艺术创作兼具的科学摄影,它能够更好呈现出星空乃至宇宙的美。

本期讲者:陈海滢

中国首位《Science》杂志拍摄封面的摄影师

《中国国家地理》御用摄影师

关键词:科学摄影

全文共字,阅读需要19分钟

科学摄影是理性思维与艺术创作的融合表达

我叫陈海滢,是一个科学摄影师,摄影是我最重要的一个业余爱好,我也坚持这个业余爱好有20年的时间了。

谈到什么是科学摄影,我想和大家传统的概念会有一点冲突,以前我们一般认为科学是理性思维,摄影它本身是艺术的范畴,这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共同的联系。

但是我自己作为一个长期接受理科教育,同时对艺术又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的学生,我发现这两者之间是有很好的融合点的。

如果我们把科学思维用在摄影当中,你就能够更好地去把握自然的各种变化、把握宇宙的美,同时这种用科学思维拍摄出来的照片,它本身又是对科学一个特别好的介绍和传播。

如果用一句话去总结什么是科学摄影,那就是用科学的思维指导摄影,用精彩的图像再去表现科学。

最开始学摄影就朦朦胧胧地有这样一些想法,我觉得我的理工科思维可以应用上。

真正形成科学摄影这样一个比较明显的认识,大概是在十年前,当时接到著名的科学杂志《science》的邀请,去拍摄一个有中国元素和风电厂结合的影像,要作为它的封面。

接到这个任务只有两周时间了,我当时完全不知道什么地方存在着这种影像,所以就利用了各种各样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工具,包括我们的卫星地图、各种各样的角度影像的计算方法,最后在仅有的两周时间里面,就拍到了我们想要的一张照片,而这个位置在以前是没有任何人曾经去过的。

十年前的这个经历对我科学摄影思维的形成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在那之后我就把科学摄影作为自己影像追求的重要方面。

一张震撼的星空照背后,是无限的艰难与辛苦

我从小就是一个天文爱好者,《十万个为什么》上的天文册是我小时候特别重要的科普读物。

年,当时正好有一颗大彗星,海尔波谱彗星,我们能够在北京用肉眼看到。那个时候我在北京四中读高中,天文课老师带着我们在四中的楼顶上用望远镜和单反相机拍了海尔波谱彗星的照片。

那个时候其实我自己还不懂摄影,这个拍摄完全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去进行的。但是在地面上就能够把远在万亿公里之外的彗星记录在自己的这个底片上,这个事儿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当自己有条件使用相机的时候,那么我会首先选择把相机对准天空去拍摄星空,拍摄日月星辰。

很多时候拍摄星空的过程是非常的艰苦,甚至有一定的危险。

比如说我们当时为了拍北极的日全食,我们到了斯瓦尔巴群岛,为了寻找一个比较开阔的机位,我们没有留在这个城镇里面,我们从城镇上背了大概几十公斤重的设备,徒步了单程两个多小时,找到了远处海岸旁边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位。

那个过程完全是在荒芜人烟的北极冰原上徒步,又是背着重装,所以非常的艰苦。拍完日全食之后,我们还要徒步回来,那一个过程在我看来是非常地印象深刻。

等待这个过程很漫长,但是你不会觉得无聊,因为即使你经过事先非常精准的计算,当你到这个位置时心里面可能还是怀着一些忐忑的。

太阳月亮和某个建筑有结合之前,往往我们要布设三到五套设备,这个过程中需要经过不断调整,不断确认这些设备的状态,这个过程是比较兴奋和期待的。

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虽然很多人说摄影很苦,确实也苦,但是同时在这个苦中你也有自己的收获。

科学摄影的独特之处就是把传统上我们认为泾渭分明的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揉合在一起了。

以前我们认为说艺术跟科学这两者之间是完全不相干的,我们会认为为了表现科学信息而进行的摄影属于一种专业摄影是吧?

它不属于摄影艺术,但是现在我们发现为了表现科学理念的摄影,它也可以很美,它也可以具有大众能欣赏的艺术性,我觉得这是比较重要的特点。

我很欣赏庄子的一句话,叫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这句话从我们现在的角度解读出来,就是我既要能欣赏这个自然界它本身的秩序和美好,我又能够去研究和琢磨它背后运行的道理,这个美好和这种道理,它们两者相交融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美好。

所以我认为是科学摄影特别重要的一个要素,科学摄影本身也就要秉承科学思维去拍摄,你拍摄的作品还能够成为大众去体会科学、阅读科学的特别好的工具。

传统上我们要用很多文字去表现的科学信息,可能一张照片就传递出来了,或者一个小短片就能传递出来了,它在科学传播上的作用也是非常强大的。

如何才能拍摄出一张完美的摄影作品?

很多时候去拍照片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够把自然景观和我们人类的产出如人造物,或者是作为我们非常漂亮的工业产品——车能够结合在一块。

一个造型优美的车,如果出现在画面里面,它对我们科学摄影本身的内容表现,有的时候会是一个很好的衬托。我们经常说摄影最大的附件不是三脚架,不是镜头,而是汽车。

我觉得这点一定程度上是对的。对于我们这种拍摄方式来说,汽车承载的意义就更多一些。

这些年我的足迹遍布七大洲和南北极,也遍布我所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我喜欢用镜头去观察、去表现,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传递宇宙的美和浩瀚。

作为一个追星族,我很少会固定在一个地方,我喜欢追寻着日月星辰的轨迹不断地前行。

为了能够拍摄出最完美的作品,我经常去一些偏远的山地、荒芜的草原,频繁地去做长途的自驾出行。

所以对我来说,一辆可靠的车是必不可少的,我的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款车是亚洲龙,最近这款车也出了2.0L版本。

每一次长途出行其实都是非常大的挑战,首先选择的车需要能够容纳下非常多的装备,经常要带4个24寸甚至27寸的行李箱,要带2个超大的摄影包,要带3套甚至5套的脚架,这都是长途拍摄所必备的行李。

亚洲龙2.0L这款车可以满足我长途出行的需要,它本身在设计上非常注重空间,把混动的蓄电池排在了后排座椅的下方,所以给了我们驾车者更大的空间去容纳足够多的这种设备。

另外它从驾驶座到后排整体的设计都非常合理,可以满足像我们这种身高比较高的驾驶者各种乘坐姿势的需要,同时这种比较大的容纳空间,还有前后排均衡的乘坐体验,对于家庭出行来说也是非常合适的。

科学摄影不仅仅是爱好,也是一项值得终身追求的事物

科学摄影也是一个老少咸宜的活动,比如说我有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科学摄影作品就是长安街悬日,是在长安街拍摄春分和秋分的日出,每年只有这两个时间段可以拍摄。

最开始我拍摄的时候天桥上就只有我一个人,但是六年过去了,现在已经成了北京市民喜闻乐见的这样一个活动,我们能见到从初中生到退休的大爷大妈,可能每一次有上百人会在天桥上来等待这样一个时刻。

那么大家都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这样一个景观,我觉得年龄并不会成为障碍。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科学摄影是很高深的甚至是有难度的,我觉得没关系,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科学知识,我们现在各种移动端应用提供给我们的数据上的方便,其实能帮助大家非常快速地去开始你的科学摄影的旅程。

从摄影的角度来看,我也曾经在我大学刚毕业时,考虑过要不要把摄影作为一个职业来做,但是最后经过思考,我没有选择把摄影作为一个职业。

因为你最喜欢的这些内容,和最能帮你获得商业收入这些内容,它们往往是不重合的。所以对于我来讲,科学摄影应该会一直成为重要的爱好。

传统上的探索注重的是地域的扩展,你要不断地去你没有去过的地方。探索其实可以是一种内心的追求。

当你有了科学思维之后,能够很好地把科学跟艺术去进行结合之后,你会发现在你每天生活的场景,在你每天司空见惯的一些位置,都能够创造出新的很有意思这样一些影像,这就是科学带给我们的一些探索上的价值。

所以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常年地在四处旅行,去向外探索和拍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内心,在科学这个维度上去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索和表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