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纪录片《奇妙中国》在央视频和央视纪录频道播出,该片选择从想象力的角度解析大国工程,传播科学精神,通过将科技纪实的内核与充满想象力的内容选题及视听呈现进行碰撞,成功推动科普题材纪录片的融媒体转型延伸,实现合家欢的受众覆盖,让科学精神与中国智慧在观众心中浪漫绽放。面对自然的伟力与自我的局限,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会产生天马行空的想象,这些对于自然的认识与想象形成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神话与传说、充满梦幻色彩的童话与传奇,既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与发展,又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正是这些奇思妙想,引发了人们迈出探索创造的脚步,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因此,《奇妙中国》在探寻切入点上,创新性地用“想象力”破题,引发新媒体时代的跨圈层传播。对人类想象力的刻画,充盈在每集作品中:唐代玄奘法师将塔克拉玛干沙漠视为“死亡之海”,而今环沙漠铁路铺设完成,创造了新时代的出行传奇;“地下建设者”以人们对大地之下黑暗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开篇,盾构机作为开路先锋,可以一边挖掘、一边修建,保证地铁等一系列地下基建顺利建成运行;传说中贴地飞行的梦想在人们的心中扎根,时至今日磁悬浮列车带来的高速运行体验,让遥远的奇幻梦想实现……人类的最初梦想沿着科技之路行进,在现实中开花结果,便利了大众的现代生活。这样的切入点对于不同圈层的观众而言,都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想象力是可贵而浪漫的,在此基础上解析科学精神,传达人们对认知世界初心的保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奇妙中国》因此能够与更多观众形成思想与情感的共振。作品在“想象力”的主题之下,紧密围绕科技解决现实问题的“奇思妙想”之处,别具匠心地进行相关选题的具体挖掘。该片将庞大的工程抽丝剥茧,保留其中最核心的原理,再映射到真实生活的各种想象与巧思之中。与此同时,奇思妙想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空想,《奇妙中国》十集的选题策划,涉猎航天、航海、新能源、新基建等各类领域。人类的奇思妙想在科学技术的助力下变成现实,成为人类能力的延伸,帮助人们共同缔造更为幸福美好的生活。创作者在选题时,让奇妙感充分“接地气”,均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的工程案例。这些创作手法为科普类纪录片铺上浪漫色彩,让科技有了人文关怀与温度。在拍摄手法上,《奇妙中国》全片大规模引入移轴摄影。在移轴镜头之下,宏观的景象呈现出“微缩模型”的效果,使观众以一种远观、俯视的独特视角,全景式地欣赏各种工程设计的全貌。画面中城市的高楼林立、夜晚的浩渺星空、戈壁上密布的光伏发电板、广袤干燥的沙漠被缩小到一定比例,工程运转的原理及效果在动画、数字的辅助之下变得通俗易懂,这种看似虚幻的情景却是来自最真实的祖国山河之中,梦幻浪漫的视听表达与高度纪实的内容碰撞,一虚一实之间,硬核的科技变得生动鲜活,观众对脚下这片热土的认知也更为清晰,润物细无声地激荡起人们的家国情怀。从剪辑层面上看,微纪录片单位时间镜头数量高、转场频繁,运动镜头几乎贯通全篇,这一节奏也顺应了作品科技推动工程及社会快速发展的思想内涵。“超超临界”状态下,摄氏度高温的蒸汽犹如迅猛奔腾的野兽,带着巨大的能量;极速列车时速高达千米,跑完千米的用时只比民航客机慢20分钟……视听语言的节奏与这些充满奔腾力量的内容紧密配合、扣人心弦。《奇妙中国》探索了科技主题与影像风格的完美融合点,用工业美学打造出科技美感,创造独树一帜的效果。《奇妙中国》开启了科普类纪实影像发展的新路径,让科技发展以更生动、更柔和、更新颖的形态走进观众视野,从而有力地承担起现实观照的文化功能,助推社会更好地发展进步。(作者:张梓轩,系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