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所谓“一镜到底”最简单的理解就是镜头不会切换,一个长镜头从头到尾的把整部电影拍摄完。这种拍摄手法最早出现在纪录片中,它能更真实地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动机。此后就不断有电影导演尝试把“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运用到故事影片中来增加真实感。但是这样的拍摄手法对于演员和现场服装道具的考验极其的苛刻,所有的部分需要完美的配合不出现任何的瑕疵。早期经典“一镜到底”作品就是希区柯克的《夺魂索》。整部影片为了达到“一镜到底”的效果巧妙地利用了背景转换来切换几组长镜头,但是故事的场景全部都是集中在一个房间内,这也就简化了拍摄的难度。02
《》可以说是人类首次敢于挑战战争实景“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整部影片全部都是在野外露天环境下拍摄完成。在可控因素无限放大的环境中,每一个突发的意外因素都会中断整部影片的所有努力。再加上战争电影演员比例巨大,环境最复杂多变,想要完美的拍摄一部战争“一镜到底”的电影,考验的就不只是导演一个人,而是全体剧组的协作能力。敢于拍摄这种手法的导演一定实力非凡。萨姆·门德斯,没错他就是经典战争影片《锅盖头》的导演,也是系列影片的“专业户”,最近几年的《:大破天幕杀机》和《:幽灵党》全都出自他手。这一次接拍《》客观的说,应该是萨姆·门德斯对自己的一次正名。虽然他的每部作品都十分的优秀,但是他更需要一部无法颠覆的影片来垂留影史。03
严格来说,《》并非是一个长镜头下的产物,导演巧妙的运用几组墙壁和光影的切换把几组长镜头融合到了一起。为了制造出镜头的切换点,摄制组需要在阴暗的天气中制造出一个模拟的黑夜模式,用德国军队燃放的照明弹来形成光影的明暗交错。当黑暗与光明交叉的一瞬间,下一组长镜头随之切换完成了。那么为何萨姆·门德斯采用伪“一镜到底”手法,而不是像《鸟人》一样的一个长镜头跟到尾?其实这个答案很简单,因为太复杂了,几乎不可能让上千人做到步调一致。一千个人同时唱歌,走路都会出现差错,更别说让这么多演员随着时间轴顺序演绎自己个性的角色。只要有一处错误,所有人都需要再来一次,而这种失败的代价不光是时间和金钱,更是对演员信心的一种打击。04
《》长镜头下的视觉效果,就像把观众拉进到影片之中,每一个观看的人都是一名士兵,跟随在主角的身边一同感受战争的残酷。年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美国对德国宣战,随后德国开始转向衰败。此时的战争几乎都是靠士兵的地面推进来完成,上万的士兵潜伏在战壕中对峙几个星期是常有的事。所有的胜利基本都是靠士兵的尸体堆积出来的。电影的主线很简单:两位主角为前线部队送信,阻止一千多英国士兵进入德国埋伏的故事。导演萨姆·门德斯对影片细节非常苛刻,你可以随意的发现战壕中的铭牌“毒气观察室”、“狙击手观察室”、“瓦斯桶”、“钢管小铲”,甚至尸体上不断飞舞的苍蝇。这些简单的战壕标示牌不仅还原了“一战”的全貌也客观的反应了战争的残酷性。堆积在荒野和河道边的尸体早已经腐败发臭。战争的前线人为的制造出了一个几公里长的无人区,甚至连植物和飞鸟都不存在,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炮弹摧毁的泥土和阻拦进攻的铁丝网。随着主角穿梭在战壕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士兵对于战争的不同理解。前线与后方的士兵完全是两种状态,远离子弹的士兵们抽烟聊天相互开着玩笑,而前线的士兵则窝在角落里恐惧的发抖。当两位主角遇到坠机的德国飞行员时,发自内心的善良反而害死了自己。战争的残酷有时候不在于死亡有多近,而是我们内心的善良全部都被无情的扼杀了,没有怜悯之心的士兵,就像是一个杀人的机器。05
《》无论是拍摄的手法还是角度都堪称经典,再加上导演对于战争的深刻理解,和平与战争的对比让整部影片上升了极大的高度。电影中处处都隐藏着对比,无论是人物内心的挣扎与释怀,还是生活的幸福与战争的残酷。影片的开头两位主角在大树下相遇。影片的结束时依旧选择在一棵树下,只是已经少了一人。当主角在树下哭泣的时候,战争对于人性的伤害被放大了。很难有一部战争电影像《》这样给人如此深刻的视觉与心灵震撼。当士兵在前线奔跑的时候,我们的心也随着他们在驰骋。“一镜到底”带来的深入式观感体验加上战争宏大场景的叠加,成就了《》。时至今日,中国的电影产业下也没有一部拿得出手的“一镜到底”影片。年的时候曾经有一部悬疑电影《惊魂一小时》打着“一镜到底”的招牌想要掀起一波中国电影巨浪,可惜石沉大海久无音信。导演杜迅仅用时3天就拍摄出了这一部“长镜头”的电影,虽然勇气可嘉,但是故事的形式太过单调。影片就是把屋子里的“狼人杀”游戏搬上了荧幕,反而让“一镜到底”变得没有任何信服力。“一镜到底”实在太难了,无数的导演都成了“垫脚石”,成功就显得尤为珍贵。期待我们的导演有一天也可以实景拍摄出一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一镜到底”式电影。(本文原创,抄袭必究,禁止转载)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