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镜头 >> 镜头资源 >> 正文 >> 正文

有一种现象叫自然缺失症,会让孩子越长

来源:镜头 时间:2023/6/4

三毛在《塑料儿童》中讲过这样一件事:她在台湾时,曾邀请几个孩子去看海,想让他们领略大自然的绚丽。但可惜的是孩子们一路专注手中的游戏,到了海边仍然不为所动,说这就是海啊,我们回去吧!动画片6点半就开始了!

苏联著名教育家卡普杰列夫说过:“儿童应该尽早而且长时间地投身于大自然中,从中吸取对它的印象,体验大自然在每个人心中激起的思想和感受,儿童需要亲眼看到太阳的起落和月亮。”

但遗憾的是,由于现在农村城市化、城市钢筋化,孩子看电子设备的时间比投身大自然的时间多得多。

针对这种孩子走进大自然的时间越来越少的现象,美国作家RichardLouv在其作品《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了一个专门的术语:自然缺失症。

并且RichardLouv还综合各种新的研究成果,指出儿童与自然的断裂和肥胖症、注意力缺陷、抑郁症等上升之间有明显关系。

德国心理分析学家AlexanderMitscherlich在早前也曾指出孩子与大自然间相辅相成的正向关系。他说:

儿童需要玩伴,譬如动物、水、泥巴、树丛、空地。他也可以在没有上述元素的环境中成长。用毛绒玩具、地毯、柏油马路或天井来替代自然。这样的孩子也会长大,可大人们日后不要惊讶他们在学习某些社会基本原则时很吃力。”

《祖父的园子》:一场送给孩子的自然盛宴

自然对孩子的成长有正向辅助,但如何拉近孩子的生活与自然的距离,修复孩子与自然的联结呢?

很简单多带孩子去公园、田间地头、种花种草,在辅助看书,书不仅能在带给孩子知识,还能加强孩子与自然的内在联结。

六一时,收到的出版社新书《祖父的园子》就是一本很适合小朋友阅读的绘本,它截取的是民国著名女作家萧红的长篇回忆小说《呼兰河传》的第三章,讲述的是萧红甜甜的童年回忆。

萧红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在她笔下祖父的园子就是一场生命大狂欢,用夏天的花团锦簇、动物和鸣演绎了一出大自然的盛宴。

1、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儿童视角下的自然狂欢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祖父的园子》描绘的场景是生机勃勃的夏天,萧红的视角聚焦地是祖父家的园子。语言偏向儿童化,细节描述很详细,文字串联起来就是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光靠想象就能将你带到那片具有乡土风的田园里。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萧红在写这段童年时光时,好似穿越到了儿时,运用了大量适合孩子语言习惯的修辞方法,排比+拟人的手法,既加强了语气又给文字赋予了童趣。

除此之外,文字中蕴含的自由气息也扑面而来,就好似一个孩童在田园中自由奔跑,想去哪就去哪,给人一种畅快淋漓之感。

2、五彩斑斓的色彩下,细节既真实又童趣

《祖父的园子》里的插图是自由插画家龚燕翎绘制的,分镜头高度还原了萧红文字中的趣味,插图色彩丰富,一打开就有夏季田园的热闹感觉。

插图整体结构顺畅,细节也完美还原了文字的意境。

满身带着金粉的蝴蝶:

金色的蜻蜓,绿色的蚂蚱,嗡嗡飞着的蜂子:

园子里玩乐:

插图里的“人物”根据不同的场景描述皆有不同程度的比例失衡,花比人大,鸟比人大,蝴蝶也比人大,没有了成人眼中的一板一眼,尽是属于孩子的童真童趣。

3、温馨祖孙情

在《呼兰河传》中“祖父的园子”这一章是整本小说重彩油画的聚焦点,写景是为了抒情。

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的溜平,哪里溜得准,东一脚地,西一脚地瞎闹。

绘本里这种类似的场景很多,描绘的多是萧红和祖父交互式的互动,有着浓浓的祖孙情。

萧红早前丧母,被父亲不喜,在家里祖父是她最亲的人,也有着她对家庭最深的慰藉。

在这里,萧红调皮捣蛋,祖父却对她抱有深情。

其实让孩子走入自然,除了培养他与自然的联结外,更重要的是加强孩子与父母的联结,而看《祖父的园子》无意是一个很好的启蒙选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8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