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集我们讲到了索尼的微单,索尼的NEX系列,那么这一集我们来讲讲NEX的那些过往机型吧,如果从源头上讲NEX-5和3不可不提。索尼用一台NEX-5C把微单一起带到了消费者面前,不过么,当时的NEX-5C也好、NEX-3也好其实都不是针对专业影像的产品。你从机身颜色上就可以看得出,他没有选择单反惯用的黑色作为主推机型,当时的NEX-3主要的选择是粉红色,而NEX-5则是银色,两款机型确实有黑色版本但那个黑色其实更接近于黑灰色。后来的迭代产品还出现了白色。在菜单的设计上NEX也没有遵从α单反的语言,而是更接近于Cyber-shot的风格,常用的ISO、白平衡等设定都被集成在了二级菜单中,按照当时索尼影像事业部部长藤野明彦先生说,NEX的初衷就是要拍照更加简单,而这种拍照方式更多的是自动化的,所以NEX自然也是针对单反与DC之间的用户,这批用户即使今天来看也是狭窄而模糊的,但或许就是这么一个灰色地带才适合需要左右逢源的NEX。
nex的这种机身操作方式确实让很多专业单反爱好者不适应,也有媒体都说这款相机如何如何的不专业但人家索尼其实貌似真没想迎合你们这帮专业人士的口味,连取景器和都是外置和另购的,没有机顶的热靴,闪光灯是插口式的,而且还不能和取景器一块儿用,感觉上就是一台可以换镜头的小DC。
这样的设计也让当时的佳能尼康认为,微单既不成熟也不专业,虽然是APS-C画幅的但和自己的单反相去甚远。但现在看,这样的做法却是极好而且极为正确的做法,他保护了NEX的小火苗,暂时避免了与单反相机的正面交锋的同时,又迎合了非专业人士想要多彩机身、简易操作的需求,偶尔还能换一下镜头冒充一下摄影师。
这些人就这样花几千块钱便拥有这么一台相机,如果他想进阶,二级菜单里的快门、光圈、感光度也可以满足他开始的摄影需求。
不过NEX并不只是吸引到了摄影小白,尽管专业人士用不惯,但他却有一个难以掩盖的闪光点,一个特例,也正是这个特例为NEX打开了一扇专业玩家的门,那便是NEX的短法兰距和峰值对焦。
如果没有记错NEX-5C尽管在国内上市,但是一开始这款相机并没有峰值对焦,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会跑去香港代购NEX-3的另一个原因。当然而后的一段时间里,索尼应该是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需求,奶昔5很快在固件升级后开始有了这个功能,这可能是最早的,固件升级带来的性能提升体验提升的例子,他告别了传统单反相机固件只是修复小BUG的做法。并向人们证明了微单相机因为数码电子与光学结构是并重的,所以能够带来更多的红利与惊喜,而后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比如最近的富士X-T3,松下S1还有索尼α9等等。
回到短法兰距和峰值对焦,这两个玩意儿切切实实把转接拍摄推上了一个新高度。峰值对焦虽然在动态视频上其实并不算新鲜,但在静态影像却不同,NEX-3的峰值对焦极大程度的帮助了那些玩转接的用户在液晶屏上以及后来的EVF上进行精准的手动对焦,要知道之前数码单反是光学取景,如果想要更好地辅助手动对焦还要把对焦毛玻璃换成裂像屏,有些手残点的给玻璃划一个小记号也是很有可能的,而且裂像屏也并不适合多点对焦,用户用原生镜头又回不方便。
不过这个问题在NEX-3上自然就不是问题,他的一切都是电子的,菜单里一开一关就解决了,。后来聪明的数码人用刷机的方式在佳能EOS7D和60D也实现了实时取景下的峰值对焦,但是比起索尼NEX就麻烦多了。索尼率先推出了峰值也给了其他无反品牌新的启示,后来富士还推出了模拟裂像屏,但已经习惯了峰值的用户也就很难适应另一种对焦方式了。好在富士又有峰值又有模拟裂像屏,所以大家也就没有什么抱怨多一种玩法而已。
如果说峰值对焦的诞生还只是为那些转接用户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对焦手段。那么18mm的短法兰距就是单反相机无法企及的优势。他唤醒了相当一批老镜头,这些镜头各有特色,而且还有很关键的一点,那就是这些镜头基本都非常小巧。过去他们被一块块反光板阻隔着几乎看不到重生的希望,什么康泰时G、M39、M42等等,但是NEX问世之后,他们又可以重新追光逐影了。除了之前的老镜头,还有著名的刀奶锐化的徕卡M口。当时徕卡的M9价格高、机身质量也一般CCD冒个泡死个机很正常,花几万买个铜疙瘩不如再多买一个镜头来得实惠。而且无论是NEX-5,还是NEX-3都不算贵,算是当时最具性价比的一个解决方案了。后来到了α7时代,天工还推出了自动对焦的M转接环,算是第一次让只能手动对焦的M镜头自己跑了起来。
如此一来,不仅NEX有了更多的可玩性,受到了专业用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