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镜头 >> 镜头前景 >> 正文 >> 正文

该管管了,别让潜规则塑料演员打擦边球

来源:镜头 时间:2023/5/16

看了部网络大电影,看得我那叫一个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

名字叫《东游传》,说是由陈浩民、克拉拉主演,我本来也没抱有太高的期待,毕竟陈浩民“网大烂片一哥”早已名声在外。

但没想到,拍了几十年戏的陈浩民,演技竟然烂到如此惊人的地步,特别是影片中的一段哭戏,眯着眼,费劲地喘着气,要多尴尬有多尴尬。

还有,50多岁的人了,非要演年轻帅公子,顶着僵硬的脸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不能说谈不上帅,只能说要多油腻有多油腻。

影片宣传的时候刻意以身材和颜值在线的克拉拉为卖点,而整部影片看下来,克拉拉的戏份少得可怜,仅有的几分钟镜头还是以卖肉为看点。

至于剧情和人设方面,更不用多说了,用两个词简单概括:狗血和俗套。

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

近些年来,电影也好,电视剧也罢,除了前几年的《我不是药神》《琅琊榜》等仅有的几部好片外,已经很久没有高口碑的作品了。

以前,我们至少还能看到专注于剧本和演技的作品,好歹也能看到制作方的诚意。

可现在,新上映的大多数影视剧,要么是老套路尬演的烂梗片,要么就是卖情怀+卖肉的翻拍烂片,毫无水准和诚意可言。

似乎,只要是个圈内人就能当导演,只要有点姿色和热度就能演戏,不用管什么演技和口碑,只要有人捧就能挣到钱。

不得不说,当下内娱的影视行业已经变得十分畸形、病态。

细数近几年来影视圈的各种乱象,如今内娱的影视行业暗藏着“三大毒瘤”。

第一个就是打擦边球,不好好打磨剧本和演技,却专注于“卖肉”。

这一类作品,以创作环境相对较自由宽松的网络大电影居多;这一类作品的创作者,也主要以名气不大,或过气的从业者居多。

按说都是为了生存,可为了挣快钱,把整个影视行业搞得乌烟瘴气,一再拉低行业门槛,挑战观众底线,这就是他们的不是了。

比如上面说到的陈浩民,他本是TVB的当红小生,可经历了几次负面“作死”事件后,转头来内地发展,成了“网大烂片一哥”。

然而,频繁出演网大的他,不知道是年纪大了还是根本不用心,演技却一年比一年退步,出演的作品一部比一部烂。

有人为他辩解称,他是接不到好的资源。

可事实上,前段时间出演网大《阴阳镇怪谈》的老戏骨李立群和金巧巧,就被网友评价“演技精湛”。

所以你看,资源的好坏跟演员是否用心是两码事。

演员不认真演戏是一方面,还有一些创作者,连剧本都不愿意好好打磨,一部戏下来几乎全靠各种擦边球、卖肉博眼球了。

就比如打着周星驰情怀的翻拍片《新逃学威龙》。

这部影片,由凭借网络电影《二龙湖浩哥》系列走红的东北喜剧演员张浩饰演男主,还请来了《澳门风云》里的演员童飞做颜值担当。

同时,黄一飞、罗家英、张一山等多位周星驰电影中的经典配角也被请了过来。能搞出如此大的阵仗,可见张浩这几年混得不错。

然而,影片质量如何?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拍得挺好的,下次别拍了。

一本正经的卖情怀,几乎把周星驰的《逃学威龙》系列揉成了大杂烩,各种过时的烂梗,拼凑的段子,简直是侮辱“无厘头”三个字。

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不精心打磨剧本就算了,影片从头到尾各种打擦边球博人眼球,卖肉嫌疑太明显。

比如,周星驰版《逃学威龙》里,张敏饰演的女老师,有气质而不低俗,让人一看就很贴近现实,很容易入戏。

而新版童飞饰演的女老师,恕我直言,像极了那种情节简单、演员极少的岛国电影里的装扮,一副让人无心听课的样子。

最重要的是,导演似乎深谙卖肉之道,影片中的镜头经常对准女性的身体,或从下而上仰拍,或泳衣,或湿身……

以至于,就连影片中的保洁阿姨都忍不住吐槽“羞死了”。

同样以打擦边球为看点的,还有一部叫《追爱时光机》的网络电影。

这部片子更绝,基本上全程都在卖肉,而且肆无忌惮。特别是影片中女主的穿着打扮,你说她不是为了刻意突出特点,谁信?

关键是,这还是一部校园题材的影片。

这一类影片还有很多,其实如果真是电影情节的需要,倒也无可厚非。可为了博眼球而刻意设计的镜头,就太“司马昭之心”了。

第二个毒瘤就是塑料演员。

“塑料演员”这个词是老戏骨陈道明对那些私德有亏的流量演员的称呼。

近几年,流量艺人频繁被爆出各种负面事件,以至于在一次文艺座谈会上,陈道明毫不客气地怒批一些流量演员是包装炒作出来的“塑料演员”,并划清界限:

“这些所谓的明星,他们不是文艺界的,他们是流量界的。”

在座谈会上,陈道明还怒斥这些“塑料演员”的活跃影响了很多优秀创作者的声誉,让整个行业变得乌烟瘴气。

我对陈道明的这番言论,十分赞同。

在“流量为王”的病态乱象下,这些塑料演员的存在,早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整个行业生态,以至于,想好好演戏的无戏可拍,资源丰富的却毫不敬业。

这也就导致如今的影视市场,充斥着一部又一部的低质量作品,甚至在这种恶性循环下,也产生了畸形的追星文化。

没演技、耍大牌、抠图、假吃、不背台词、不能吃苦、粉丝无脑追捧、自我感动式敬业、私德有亏……这些都是塑料演员的共同特征。

比如某当红女星,拍戏不到现场,直接用十几个替身,以至于,她本人亲自下场拍一场戏时还被粉丝拿出来大吃特吹“辛苦了”。

再比如某“四千年美女”,万年不变的半永久妆容就算了,演一场绑架戏也不愿意破坏美女的形象,嘴里塞着“化妆棉”真以为能美翻天不成?

还有,一些流量明星,动不动手指破了就大发通稿,鼓吹自己多么敬业;对待角色丝毫不认真,连腹肌都要贴假的。

生气靠吼,流泪靠眼药水,一个表情演完整部戏……

单说塑料演员的不敬业能说一天,种种挑战观众底线的行为,最终导致这些塑料演员沉浸在自以为的敬业氛围里。

准时准点到片场是敬业,会背台词是敬业,脸上脏了是敬业,夏天穿皮袄是敬业,甚至拍戏时间长了也是敬业……

在一众无脑粉丝的吹捧下,塑料演员变得飘飘然,以为自己真就是实力派演员了。

但事实上,这些塑料演员的情况却是:作品铺天盖地,演技一塌糊涂;粉丝卖力吹捧,艺德一地鸡毛。

这几年相继人设崩塌的郑某、吴某某等人,皆是如此。

一部又一部烂片拍出来污染观众眼睛,一个又一个尴尬的演技让人看了能抠出三室一厅,一次又一次被爆出的负面事件刷新着人们的认知下限。

行业乌烟瘴气,观众不断吐槽,老戏骨纷纷怒斥。

李雪健认为他们“可耻”,陈道明痛斥他们污染整个行业,成龙气得要曝光他们的名字,陈宝国、王劲松怒批他们“不要脸”……

但即便是这样,塑料演员依然不缺戏拍,更不缺粉丝支持。

在这些粉丝看来,老戏骨演技好又如何,他们又没有应援团,也不怎么上热搜,更没有粉丝接机,甚至还没有自家偶像的片酬高、粉丝多。

这些粉丝会自动忽略偶像的不堪,转而大肆吹捧偶像的数据,甚至为了让偶像不落人后,干出各种刷数据的行为。

而这种行为,对影视行业影响最大的就是“刷评分”,也是我们下面要讲的影视行业潜规则的一种。

第三个毒瘤,潜规则。

首先要承认,不管是有人背后操控,还是粉丝的自发行为,“粉丝给偶像的作品刷评分”的行为已经成为了行业潜规则。

去年,王一博、黄轩、宋茜等人主演的电视剧《风起洛阳》原计划播出时间为12月1日晚8点,后来因为“技术问题”延迟了近1个小时。

然而就在这不到一个小时内,豆瓣上却出现了大量的一星差评和五星好评。

这还不是重点,最可笑的是,这些好评和差评,大多数都是涉及到对剧情等内容看似公允的评价。

比如,有人吐槽叙事节奏凌乱,演员演技做作。比如有人上来就夸“这部剧没让我失望”,有人大赞音效、节奏、画面、布景超棒……

最可笑的是,有不少人甚至在8点01分就评价了。

一分钟的时间看完作品,还要给出动辄上百字有理有据的评价,如果不是这些所谓的观众能“未卜先知”,就只能说明这背后有猫腻。

答案显然是后者,这些所谓的观众不过就是一群尬吹的粉丝和尬黑的“水军”,为了吹而吹,为了黑而黑,各有各的目的。

同样的尴尬事件还出现在杨幂主演的《斛珠夫人》,以及赵丽颖主演的《谁是凶手》上。

具体的也无外乎是两拨人分别用提前准备好的“文案”,或打高分尬吹,或打低分尬黑,或在评论区隔空互怼。

这一桩桩一件件被爆出的尴尬,也让“行业水军”“刷评分”这些在影视行业存在已久的肮脏潜规则,彻底暴露无遗。

一部新作品上映,基础营销属于常规操作,但有组织有目的的,谈不上公允、客观的刻意行为,只会让烂剧越来越多,行业越来越乱。

其实内娱还有一种不为人知的潜规则,观众知道这件事还要归功于演员“李菁菁”。

李菁菁是一位资深演员,曾出演过《九岁县太爷》《金婚》《笑傲江湖》《天龙八部》《安家》等众多优秀作品。

她的演技也颇受观众认可,特别是在《金婚》中塑造的高淑贞,个性泼辣耿直,将角色塑造得十分形象,她也被观众亲切地称呼为“胖嫂”。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会演戏的好演员,却在年11月高调宣布退圈。她自称是为了孩子,但很多人都猜测,她的退圈跟她此前拒绝行业潜规则有关。

年8月21日,李菁菁发文披露被一位副导演索要“回扣”的内幕,并表示自己不想为了有戏拍而做出违背自己良心、没德行的事。

李菁菁主动曝光行业潜规则的行为受到无数网友点赞,然而几个月后,她却表示,自己被“一个近五百人的副导演群封杀”。

“你不让我赚差价,我就对你行业封杀”,多么可笑又残酷现实的潜规则。

李菁菁说自己愿意降低片酬是为了给制作方省钱,可谁能想到,演员为了能够让制作方把钱花在打磨作品上而主动降低的片酬,却落进了副导演的口袋。

更可笑的是,这已经成为行业潜规则,演员不接受就没戏拍。可想而知,在李菁菁曝光这一潜规则的前后,有多少演员选择接受了这一肮脏交易。

由此我们便能理解了,为什么一部动辄投资数亿的影视剧,却有着“五毛特效”,有着令人难以理解的各种粗糙制作。

一部戏的预算,塑料演员拿走大部分,剩下的制作费本就捉襟见肘,还要被一些人私吞,这样拍出来的作品又能好到哪去?

烂片越来越多,行业越来越乱,塑料演员愈加猖狂,好演员无戏可拍,好作品越来越少。

为什么内娱影视行业会出现这“三大毒瘤”?

首先,资本的原因。

行业快速发展下,根本不缺观众,更不缺流量。资本看重的是回报,短周期、快节奏,流水线,自然成了不错的选择。

请来一名流量演员,就意味着他背后动辄上亿的粉丝都是观众群,再加上资本操控下的过度营销,一部高回报的烂剧就此诞生。

而且在病态追星文化的支持下,很多疯狂粉丝也会自发地吹捧和维护偶像的作品,既有人买单又省时省力来钱快,谁还愿意费心费力投拍好作品?

其次就是演员和导演的原因。

行业乱象下,塑料演员和导演逐渐失去了对待作品的敬畏心,以及对待身份的自知之明。

塑料演员只顾着拿高片酬,在资本的加持和粉丝的吹捧下,即便是他们毫无演技也不用担心资源问题。

陈道明痛斥这些演员是被包装出来的,事实也确实如此,就比如新晋小花刘某存,出道2年便在资本和大导演的力捧下成了业内顶流。

演技一塌糊涂却并不妨碍她的商业价值暴涨,一个个顶级代言接到手软,即便网友一万个吐槽,也并未阻止她一部接一部的片约。

演员本就对演戏失去了敬畏心,丝毫看不出任何敬业表现,而这时,导演也在资本的影响下,宁愿顶着骂名也要尬捧塑料演员。

他们早已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初心,身为导演,却不再重视演员的演技,而是只选颜值高、有流量的艺人,还美其名曰“养眼”。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就是《上海堡垒》,当初不仅启用了超级流量鹿晗,还请来了资深演员舒淇,然而却拍出个不伦不类的作品,被观众骂惨。

你会发现,他们不再将重心放在如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上,而是化身为商人,似乎“挣快钱”才是这些创作者的首要目标。

至此,打擦边球、流量至上、刷评分等歪门邪道成了博眼球赚票房的利器。

演技不好的塑料演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没底线,流量当道,烂片泛滥,潜规则盛行,行业被这群人搞得乌烟瘴气。

确实该管一管了,那么,到底该如何除掉这些影视行业中的“毒瘤”?

首先就是相关部门和平台需要审核严格。

要严格规范地监管,对于这些行业毒瘤,能做到严查严惩,以及多搞一些类似的“清朗行动”,从根源上净化整个行业。

其次就是影视从业者,演员也好,导演、编剧也罢,要能够做到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线,不忘从业初心,爱惜自己的羽毛。

用心去思考,去创作,才能对得起观众的信任和自己的职业。

最后,谁演技好,谁敬业认真,谁演技烂,谁假敬业,没有上进心,作为观众的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有一杆秤。

都说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那咱们就擦亮双眼,对那些毫不敬业的塑料演员,以及只顾捞钱的烂片,做到坚决抵制。

没了观众,没了市场,自然也就会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终会让这个被毒瘤侵蚀的行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