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都快“死”了,但张开宙还想在电视剧艺术上趟出一条路。
《乔家的儿女》上周收官,但围绕导演张开宙的争议远未终止。
在社交媒体和豆瓣评论区,有人说张开宙节奏还是慢,不愧为“人间褪黑素”。更有甚者直接开喷,认为他根本不配当导演。
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称赞他的叙事节奏自成一派,是正午阳光年轻一代的佼佼者,目前《乔家的儿女》豆瓣7.8的评分,就是对内容质量的肯定。
印象中,电视剧导演从未有过如此两极分化的评价,更没引发过这么大范围的讨论。所以与其说这是围绕张开宙的较量,不如说这场快、慢之战的背后,一定暗含更大的议题。
这个议题有多大呢?在烹小鲜(pengxx01)看来,似乎可以上升到长视频影像艺术和快节奏生活的对抗。
在观众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短视频日活越来越多之后,不止是电影的探索性和艺术价值快“死了”,连剧集这种大众娱乐产品,都进入到二倍速时代。
此时出现的张开宙,就像顽固的“异教徒”,试图用塔可夫斯基似的影像风格,守住艺术的底线。
但他没有塔可夫斯基的能力,他的战场和时代,也没给艺术留下太大的生存空间,身处舆论漩涡是一种必然。
只是这种必然,究竟因为张开宙真的能力不足,还是出于他的个人追求,似乎是左右这场争论胜负的关键。
所以在去年回顾张开宙美学风格的形成过程后(「诗人」张开宙),今年烹小鲜将从《乔家的儿女》出发,通过具体的戏份,探究他的叙事节奏与风格,以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相信观众看完后能得出自己的答案。
讨论这个话题前,我们先看两部电影的第一幕。
第15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影片《最后的告别》,第一幕长镜头定格在一弯水坑中,里面倒映着蹲在地上的男人与远处高耸的佛像。耕地的牛从水坑走过,“踩碎”了水中的所有景观,牛走后,倒影又逐渐恢复原样。获得第75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罗马》,第一个镜头同样用到了水。长镜头定格在瓷砖地上,随着肥皂水的一次次冲刷,瓷砖映出的外部世界也不断破碎、重组。期间飞过的飞机,也仿佛镜花水月。《罗马》剧照
上述两部文艺电影的第一幕,导演都通过水,设计了极具想象力和关键信息的画面。不仅好看,还暗示了影片的基调和结局。
对于时长有限的电影而言,每一帧都很金贵,创作者为了不让某个镜头白费,基本会提前画好分镜,专门设计每个镜头的内容、构图、色调、美学。尤其是第一幕,直接考验了导演的想象力和技法。
拍摄《乔家的儿女》时,张开宙亦然。
先看前三幕:
1.小巷日外
清澈的水在塑料棚顶慢慢汇聚,逐渐凝为一团。水背后是小巷的树和并不刺眼的太阳。
这幕不算短的空镜,很容易被观众忽略,但和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最经典的一幕有异曲同工之妙,极富设计感、想象力和美感,能看出导演的想象力和审美。
上:《乔家的儿女》剧照
下:《平原上的夏洛克》剧照
2.棚内日外
少年乔一成痴痴地看着棚顶的风景。镜头从近景拉到中景,乔家的其他孩子们入镜,嬉闹着躺在乔一成身边。
单看这幕,随着镜头从乔一成脸上拉远,其他角色入镜。通过又一个长镜头,展示出几个孩子与他们各自的性格。虽然尚未涉及到主线剧情,但也交代了部分信息。
有趣的是,如果把前两幕连起来看,塑料棚顶汇聚成一团的水,和塑料棚内的兄妹几人,刚好在镜头与意象上形成对应。他们原本是独立的个体,最终却必然汇聚成一股力量。
所以前两幕看似对叙事帮助不大,但却为整部剧的走向埋下伏笔。
3.小巷日外
少年乔一成起身,镜头跟随他来到棚外,一个17秒左右的长镜头,展示出小巷的外部景观和众生相。
在交代角色和暗示故事走向后,第三个镜头,张开宙又给出一个长空镜,从小巷中挤满的塑料棚和背景的喇叭声中,故事发生的年代与地区也被展示出来。
连续三个不叙事的长镜头,普通观众很容易倍速播放或者跳过。但通过导演的设计,这组镜头其实在并不“实用”的美学价值之外,对介绍背景和人物也有一定作用。
所以按照电影的叙事结构,《乔家的儿女》前三幕绝不是没有意义。
之后借用室内的叙事环境,张开宙又设计了大量契合那个年代的服化道和细节,也延续了他习惯先展示环境,给观众心理暗示,再进行叙事的逻辑:通过完整、连贯的镜头语言,帮助观众沉浸到剧情。
然而在剧集观众眼里,这套思路反倒成了槽点。去年《清平乐》热播时,网友称之为“从宇宙起源开始讲故事”。意思是有太多“废片”。
但如果以刚才提到的前三幕为例,张开宙并非“废片生产机”。观众的不满,反倒源于他自己的精心编排。
张开宙的风格,从他的导演处女作中就能窥见一二。
彼时,正午阳光还未从山影(山东影视传媒)完全独立,将爱情悬疑IP《他来了,请闭眼》交给张开宙,算是正午阳光和山影在题材与周播模式上的一次共同探索。然而在最强调快节奏的题材上,张开宙第一次拿出了自己那套美学风格,将每个镜头都拍的很美,却忽略了加快叙事速度,最终导致《他来了,请闭眼》成了当时山影豆瓣评分最低的作品。《他来了,请闭眼》豆瓣评价
注重每个镜头的美感,忽略整体叙事,是摄影师转导演后必须解决的课题,所以当时外界倒没有对张开宙本人有太多批评。
不过从那开始,他独立执导的《如果蜗牛有爱情》《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清平乐》,无一不被贴上节奏不好的标签。观众的情绪也从期待到失望,再到如今掀起巨大的争议。
这一切讨论,张开宙并非看不到,所以讨论的核心就成了张开宙究竟是没能力改,还是不想改?
张开宙(资料图)
从上文提到的镜头设计看,所谓“慢”是张开宙打磨许久的个人风格,不想改肯定是主要原因。
之前他接受采访时,曾提到创作之外他的生活以看电影为主。那不可否认,放缓叙事节奏,让剧集在创作逻辑而非单独的视觉效果上向电影靠拢,是他的目标。
所以看似儒雅、随和,作品也细水长流的张开宙,即使受到外界批评,仍坚持探索剧集的艺术性,这份精神在当下着实难得。
同时,别忘了他背后的团队。
虽然正午阳光由导演、摄影师等内容创作者建立,但他们拥有国内最出色的制片人之一——侯鸿亮。
这位深谙观众喜好与市场规律的制片人,作为张开宙所有导演作品的操盘手,之所以“放任”张开宙不停违背观众喜好,肯定不是因为叛逆。而是张开宙自己的节奏,可能刚好契合当初正午阳光对他的期待,那就是趟出一条和孔笙、李雪等人完全不同的路。
在这条路上,张开宙可能会不停犯错,可能千夫所指。但无论导演个人还是整个公司,都想看到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可能是失败的电视剧美学探索,也有可能是电视剧精品化的新方向。
《清平乐》剧照
不过探索过程中,观众的一些批评也不是无稽之谈。
张开宙的细腻自然不算缺点,但就《乔家的儿女》而言,在家庭内部挖掘生活质感和矛盾冲突,比现在将不同的“狗血”桥段大杂烩似的放在所有人物身上,要来的高级许多,也更配得上导演的审美趣味。
所以无论美学风格,还是艺术探索,张开宙真想开辟一条新路,找到契合自己的编剧,一同挖掘出同频的故事,或许才是解决现阶段争论的方法。
只是找到这样一个人,可能比个人的坚持困难许多。
得出张开宙的节奏可能是有意为之的结论后,其实无论张开宙能否探索出一条路,这样的探索者都是目前亟需的。
尤其在精品化、电影质感等词汇已经成了陈词滥调的当下,剧集如果想再进一步,除了在画面与制作上追赶电影的工业水平,张开宙似的探索,可能才是尽快追赶差距的方法。如果从市场角度分析,以文艺片为代表的电影艺术,已经不再能吸引大众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18.html